【辽车滩】作者:杨万里 朝代:宋代
[辽车滩]辽车滩原文
车岸上下得,西岸上更难。
五船往复来,经纬滩两间。
一船初径进,当流为众先。
涛头打澎湃,退缩不敢干。
一船作后殿,忽焉突而前。
瞬息越湍险,回顾有矜颜。
老夫与寓目,亦为一餐然。
[辽车滩]诗词问答
问:辽车滩的作者是谁?答:杨万里
问:辽车滩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杨万里的名句有哪些?答:杨万里
[辽车滩]杨万里辽车滩 书法图
辽车滩书法作品
[辽车滩]参考注释
[辽车滩]上下
(1) 高处和低处;上面和下面;职位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范仲淹《岳阳楼记》
(2) 辈分上较高的和较低的人
全家上下都很高兴
(3) 从上面到下面
上下打量着这位陌生人
(4) 指程度上高低、优劣
不分上下
(5) 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概数;左右
今年一亩地能有一千斤上下的收成
这位先生今年五十上下
(6) 称衙门中的差役
这般炎热,上下只得担待一步!——《水浒传》
[辽车滩]往复
(1) 来回;反复
循环往复
(2) 往来
通信往复
[辽车滩]经纬
(1) 经线和纬线
(2) 比喻线索、条理、秩序等
经纬万端
(3) 规划治理
经纬其民
(4) 古代指经书和纬书
[辽车滩]两间
谓天地之间。指人间。 唐 韩愈 《原人》:“形於上者谓之天,形於下者谓之地,命於其两间者谓之人。”《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愿彊於为善,益新厥德,使信於诸夏,闻於夷狄者,无曲可议,则至刚可以塞两间,一怒可以安天下矣。” 金 陈赓 《宣宗挽词》:“俭德高千古,鸿勋际两间。” 明 邵璨 《香囊记·潜回》:“那时节立朝纲当辩姦,我这里正气漫漫塞两间。” 鲁迅 《集外集·题<徬徨>诗》:“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徬徨。”
[辽车滩]涛头
浪涛前端。 鲁迅 《三闲集·柔石作<二月>小引》:“浊浪在拍岸,站在山冈上者和飞沫不相干,弄潮儿则于涛头且不在意。”
潮头。涛,通“ 潮 ”。 宋 范仲淹 《和运使舍人观潮》:“谁能问天意?独此见涛头。” 宋 陆游 《观潮》诗:“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
[辽车滩]澎湃
(1)
(2) 形容波浪猛烈的发出巨大声响的撞击
涵淡澎湃而为此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波涛澎湃
(3) 指声势、气势等浩大雄伟
澎湃的革命浪潮席卷了全国
[辽车滩]退缩
(1) 后退,回缩
退缩不前
(2) 畏缩
他那种先是咆哮、吼吓,后又退缩的样子几乎令人可笑
[辽车滩]不敢
(1)
没有胆量,没有勇气做某事
他不敢拒绝妻子的要求
(2)
不要
有事同众人好好商量嘛,可不敢一说话就瞪眼
(3)
谦词,不敢当
贵姓?不敢当,姓盛。——周立波《山乡巨变》
[辽车滩]后殿
(1).宫中后面的殿宇。《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时 新平主 家御者失火,延及北阁后殿。” 宋 赵昇 《朝野类要·班朝》:“常朝值雨,则改御后殿。”
(2).行军时居于尾部者。《后汉书·舆服志上》:“武刚车者,为先驱。又为属车轻车,为后殿焉。”《旧唐书·昭宗纪上》:“且战且行,出 通化门 ,由 七盘 路之 商州 ,又令义儿 张綰 为后殿。”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三章第一节:“ 李嗣源 率军向 开封 ,使 石敬瑭 为 先锋 , 李从珂 为后殿,进入 开封城 。”
(3).指后盾。 赵树理 《三里湾·非他不行》:“ 登高 见战不胜他,退也退不出来,正在为难, 玉梅 恰巧给他作了后殿。”
(4).最后,末端。 唐 王勃 《山亭兴序》:“下官以词峰直上,振笔札而前驱,高明以翰苑横开,列文章於后殿。”
[辽车滩]忽焉
快速貌。《左传·庄公十一年》:“ 禹 汤 罪己,其兴也悖焉; 桀 紂 罪人,其亡也忽焉。”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宋 梅尧臣 《四月二十八日记与王正仲及舍弟饮》诗:“ 仲氏 又发霍,洞下忽焉甚。” 清 陈维崧 《绕佛阁·初冬同友人小憩中隐禅院用<片玉词>韵》词:“更沾茗粥,尘巾忽焉岸。”
[辽车滩]瞬息
一瞬眼一呼之间。比喻极短的时间
瞬息万变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辽车滩]湍险
水势急速险恶。 南朝 梁 任昉 《赠郭桐庐》诗:“ 沧江 路穷此,湍险方自兹。”《明史·河渠志三》:“ 宝应 氾光湖 ,诸湖中最湍险者也。”亦谓水急路险。 唐 刘禹锡 《谢中使送上表》:“陟水陆湍险之途,当炎夏鬱蒸之候。”
[辽车滩]回顾
(1) 回想过去;思考过去发生的事件
喜欢回顾他们的非洲血统
(2)
(3) 回过头来看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4) 对某一时期的事态的总的观察
对战争情况进行回顾
[辽车滩]老夫
年老的男子自称
老夫自有主张,尔等不必多言
[辽车滩]寓目
看一下,过目
请与君之士戏,君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这些情况我都大概寓目
宋代,杨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