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作者:田况 朝代:宋代
[句]句原文
曲终甚喜询前事,自言本是都知子。
当时此地最繁华,酒酣不觉恣矜夸。
若使斯人解感伤,岂能终老爱琵琶。
[句]诗词问答
问:句的作者是谁?答:田况
问: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田况的名句有哪些?答:田况
[句]田况句 书法图
句书法作品
[句]参考注释
[句]前事
过去的事情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纪》
[句]都知
(1).旧时 * 中的班头,分管诸妓。 唐 孙棨 《北里志·郑举举》:“同年 卢嗣业 诉醵罚钱,致诗於状元曰:未识都知面,频输復分钱。”原注:“由内妓之头角者为都知,分管诸妓,俾追召匀齐。”
(2).教坊歌师。《宋史·乐志十七》:“ 大中祥符 五年,因鼓工 温用 之请,增《龟兹》部,如教坊。其奉天书及四宫观皆用之。有指挥使一人、都知二人、副都知二人、押班三人、应奉文字一人,监领内侍二人。”
(3). 五代 、 宋 殿前武官名,属殿前司。《新五代史·唐臣传·安重诲》:“遣殿直都知 范氲 以金带袭衣、金鞍勒马赐 彦温 ( 杨彦温 )。”《宋史·职官志六》:“﹝骑军﹞诸班有都都虞候指挥使、都军使、都知、副都知、押班。”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卷一:“ 太祖 朝,都知、押班皆以供奉官为之。”
(4).对店小二客气的称呼。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店都知,説一和,道:‘国家修造了数载餘过,其间盖造的非小可,想天宫上光景,赛他不过。’”《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店都知见贵人许多日不曾见得 符令公 ,多口道:‘官人,你枉了日逐去俟候, 李 部署要钱,官人若不把与他,如何得见 符令公 ?’”
[句]当时
就在那个时刻;马上
当时就签约雇用你
[句]此地
这里,这个地方。 唐 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诗:“此地别 燕丹 ,壮士髮衝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回:“我初到此地,并不曾认得一个人。”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集合在此地的都是青年。”
[句]繁华
(1) 繁荣热闹
繁华大街
(2) 指容貌美丽或地位显贵
[句]酒酣
谓酒喝得尽兴,畅快。《吕氏春秋·长攻》:“ 代君 至,酒酣,反斗而击之,一成脑涂地。”《史记·高祖本纪》:“酒酣, 高祖 击筑,自为歌诗。” 裴駰 集解引 应劭 曰:“不醒不醉曰酣。一曰酣,洽也。” 晋 左思 《咏史》之六:“ 荆軻 饮 燕 市,酒酣气益振。” 清 陈梦雷 《西郊杂咏》之六:“微雨喜初霽,酒酣江復清。”
[句]不觉
(1)
(2)
没有发觉,没有感觉到
一路景物极佳,也就不觉路途遥远
(3)
想不到,无意之间
天天作诗著文,天长日久不觉已是著述颇丰
(4)
不禁,不由得
他们两双眼好像无意中碰在一起时,两个都不觉红了脸。——扬沫《青春之歌》
[句]矜夸
同“ 矜侉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孙楚 矜夸凌上。” 唐 王昌龄 《塞下曲》:“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騮好。” 明 高启 《江上看花》诗:“花应得我相慰赏,似笑欲舞争矜夸。” 王统照 《鬼影》:“厚阔的嘴唇,恰与他那好自矜夸的态度相合。” 郭沫若 《羽书集·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一时的胜利并不足以怎样的矜夸,一时的退却也并不足以怎样的忧虑。”
同“ 矜侉 ”。 汉 班固 《东都赋》:“子实 秦 人,矜夸馆室,保界 河 山,信识 昭 襄 而知 始皇 矣。” 宋 司马光 《送同年郎景微归会稽荣觐序》:“是以得之者矜夸满志,焜燿於物,如谓天下莫己若也。”
[句]若使
假使,假如,如果。《晏子春秋·外篇上二》:“若使古之王者毋知有死,自昔先君太公至今尚在,而君亦安得此国而哀之?” 唐 李咸用 《赠来进士鹏》诗:“若使无良遇,虚言有至公。”《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小壻得有今日,皆赖丈人提携;若使当日困穷旅店,没人救济,早已填了丘壑,怎能勾此身荣贵?”
[句]斯人
(1).此人。《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唐 杜甫 《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 明 刘基 《郁离子·虞孚》:“饮食之人,则人贱之。斯人之谓也。” 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三章:“说来说去,大有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之概。”
(2).犹斯民。指人民,百姓。 唐 元结 《与瀼溪邻里》诗:“斯人转贫弱,力役非无怨。” 太平天囯 汪吉人 等《<军次实录>序》:“小官等佩读之餘,知足以破斯世之迷途,启斯人之聋瞶。”
[句]感伤
因有所感触而悲伤。尤指过分的和做作的多愁善感
带有几分感伤的心情
他的作品感伤情调太重
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晋· 张载《七哀》
[句]岂能
怎能;哪能
我岂能反对?
[句]终老
指度过晚年;养老
为终老之计
[句]琵琶
中国的一种四弦乐器,弹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诗琴,颈部有琴柱12个以上,伸入主体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汉[裁筝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从西汉试制,历东汉、魏晋、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汉末魏初始获[枇杷]名。魏晋时,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宋代,田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