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伯言明发】作者:释道潜 朝代:宋代
[寄伯言明发]寄伯言明发原文
御城东畔听鸣珂,公子当年为我过。
论议凛然无两可,文章妙绝具三多。
情亲意合方倾倒,云散风流欲奈何。
傥附南鸿寄消息,吾今踪迹閟岩阿。
[寄伯言明发]诗词问答
问:寄伯言明发的作者是谁?答:释道潜
问:寄伯言明发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寄伯言明发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释道潜的名句有哪些?答:释道潜
[寄伯言明发]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寄伯言明发]参考注释
[寄伯言明发]鸣珂
(1).显贵者所乘的马以玉为饰,行则作响,因名。 南朝 梁 何逊 《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隔林望行幰,下阪听鸣珂。” 唐 王昌龄 《朝来曲》:“月昃鸣珂动,花连綉户春。” 明 梅鼎祚 《玉合记·言祖》:“只把细蕊轻挼,立倦鞦韆架,耳听鸣珂眼盼他。” 清 陈梦雷 《青青陵上柏》诗:“甲第亘长虹,拥节復鸣珂。”
(2).指居高位。 明 李东阳 《重经西涯》诗之一:“岂谓鸣珂还故里,敢将华髮恋微官。”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只今交旧尽鸣珂,推挽寧无一人佐。”
[寄伯言明发]公子
古代称诸侯的儿子或女儿,后来称豪门世家的儿子,也用来尊称别人的儿子
大公子
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史记·魏公子列传》
[寄伯言明发]当年
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寄伯言明发]为我
战国 时期 杨朱 主张的“损一毫利天下不与,悉天下奉一身不取”的学说。《孟子·尽心上》:“ 杨子 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寄伯言明发]论议
(1).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表示意见。《管子·轻重丁》:“父兄相睹树下,论议玄语,终日不归。” 唐 韩愈 《与李翱书》:“持僕所守,驱而使奔走伺候公卿间,开口论议,其安能有以合乎?”
(2).对人或事物的好坏、是非等所表示的意见。亦指思想认识、境界等。《荀子·非相》:“然而﹝ 桀 紂 ﹞身死国亡,为天下大僇,后世言恶,则必稽焉。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论议之卑尔。” 宋 洪迈 《容斋三笔·贤士隐居者》:“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使其羞白心于人前,则不若伏藏其论议,荡涤秽恶,俾众清明,容性解之竺生,以起人之内矅。”
(3).议论文。《后汉书·孔融传》:“所著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凡二十五篇。”
[寄伯言明发]凛然
(1) 恐惧、畏惧
众官凛然
(2) 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凛然正气
[寄伯言明发]两可
两种可能都行
我去不去两可
[寄伯言明发]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寄伯言明发]妙绝
(1) 美妙极了
(2) 精妙绝伦
[寄伯言明发]三多
(1).指多福、多寿、多男子。祝颂之辞。语本《庄子·天地》:“ 尧 观乎 华 , 华 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 尧 曰‘辞’。‘使圣人富。’ 尧 曰‘辞’。‘使圣人多男子。’ 尧 曰‘辞’。” 明 李渔 《慎鸾交·赠妓》:“长幡绣佛祝三多。”
(2).指为文多看,多做,多商量。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永叔 ( 欧阳修 )谓为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也。”
(3).指学者应当多读、多立论、多著述。 清 翟灏 《通俗编·祝诵》:“三多惟见《玉海》:‘ 杨文庄 言曰:学者当取三多,乃看读多,持论多,著述多也。’”
(4).佛教用语。指多近善友,多闻法音,多修不净观。一说,指多供养佛,多事善友,多问法要。
[寄伯言明发]情亲
(1).亲人。《吕氏春秋·壹行》:“今行者见大树,必解衣悬冠倚剑而寝其下,大树非人之情亲知交也,而安之若此者,信也。” 南朝 宋 鲍照 《学古》诗:“北风十二月,雪下如乱巾,实是愁苦节,惆悵忆情亲。” 元 杨显之 《潇湘雨》第四折:“我对此景无箇情亲,怎不教痛心酸转添凄楚!” 鲁迅 《集外集拾遗·<所闻>》诗:“忽忆情亲焦土下,佯看罗袜掩啼痕。”
(2).感情亲切。 唐 杜甫 《送路六侍御入朝》诗:“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宋 杨万里 《雨晴得毗陵故旧书》诗:“知我近来头白尽,寒暄语外更情亲。”
[寄伯言明发]倾倒
(1) 倒塌;倒下
教堂行将倾倒
(2) 心折,佩服
令君倾倒
(3) 使人倾心、爱慕
倾倒一时
倾倒全城年轻人
(4) 全部倒出;大量付出
倾倒了毕生心血
(5) 倾吐;畅谈
若得会面,彼此倾倒
[寄伯言明发]云散风流
象风和云那样流动散开。比喻事物四散消失。
[寄伯言明发]奈何
(1) 怎么办
无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礼
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且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zīzhū ),古代重量单位,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六铢为一锱,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宫赋》
奈何饮于酒肆。——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惩治;对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寄伯言明发]消息
(1) 情况报道
消息灵通人士
(2) 音信
杳无消息
[寄伯言明发]踪迹
行动所留下可觉察的形迹
不留踪迹
诡踪迹。——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寄伯言明发]岩阿
山的曲折处。 汉 王粲 《七哀诗》:“山岗有餘映,巖阿增重阴。”《文选·潘岳<河阳县作>诗之二》:“川气冒山岭,惊湍激巖阿。” 吕良 注:“巖阿,山曲也。” 宋 欧阳修 《伊川独游》诗:“巖阿谁可访,兴尽復空还。” 清 许承钦 《石竺山》诗:“坐想洪荒初,神 禹 未开凿,汎滥没巖阿,云巢栖海若。”
宋代,释道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