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作者:佚名 朝代:唐代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原文
涂山懿戚,妫汭崇姻。祠筵肇启,祭典方申。
礼以备物,乐以感神。用隆敦叙,载穆彝伦。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诗词问答
问:《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的作者是谁?答:佚名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参考注释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涂山
(1) 传说禹会诸侯及娶妻之地方
禹合诸侯于 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左传·哀公七年》
涂山者, 禹所取妻之山也。——《越绝书·记地传》
(2) 具体位置说法不一,一说在今浙江西北,一说在安徽蚌埠西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懿戚
指皇亲国戚。《晋书·苻登载记论》:“ 王猛 以宏材纬军国, 苻融 以懿戚赞经纶。”《隋书·郑译传》:“ 译 对曰:‘若定 江 东,自非懿戚重臣,无以镇抚,可令 隋公 行。’” 隋公 ,指 杨坚 , 北周 宣帝 的岳父。 唐 王勃 《上从舅侍郎启》:“昔 孔融 之逢 元礼 ,罕睹高风; 王粲 之謁 伯喈 ,终惭懿戚。”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 圆明园 为前 明 懿戚 徐伟 别墅旧阯。”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妫汭
(1). 妫水 隈曲之处。传说 舜 居于此, 尧 将两个女儿嫁给他。 妫水 在 山西省 永济县 南,源出 历山 ,西流入 黄河 《书·尧典》:“釐降二女于 嬀 汭,嬪于 虞 。” 孔 传:“ 舜 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於所居 嬀水 之汭,使行妇道於 虞氏 。” 陆德明 释文:“汭,音如鋭反,水之内也。 杜预 注《左传》云:‘水之隈曲曰汭。’” 孔颖达 疏:“ 嬀水 在 河东 虞乡县 歷山 西,西流至 蒲坂县 南入於 河 。 舜 居其旁。”一说“妫”“汭”皆水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 河东 ﹞郡南有 歷山 ,谓之 歷观 , 舜 所耕处也,有 舜井 , 嬀汭 二水出焉。南曰 嬀水 ,北曰 汭水 ……异源同归,浑流西注,入於 河 。”
(2).借称 舜 的配偶 娥皇 与 女英 。 南朝 宋 谢庄 《宣太后歌》:“嗣徽 嬀汭 ,思媚 周姜 。母临万宇,训蔼紫房。”《陈书·高祖纪上》:“且 重华 大圣, 嬀汭 惟贤,盛德之祀无忘,公侯之门必復。”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肇启
初创;开始。 晋 张华 《正旦大会行礼诗》之三:“肇启 晋 宇,遂登皇基。” 南朝 梁 沉约 《为南郡王让中军表》:“皇衢肇启,鼎运始资。” 清 周亮工 《倪母朱太夫人七十序》:“顾厨之难可以不作,而党錮之衅不至肇启於身,则皆母之教训有以保全之也。” 李大钊 《阶级竞争与互助》:“他是确信人类真历史的第一页当与互助的经济组织同时肇启。”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祭典
(1).古代记载有关祭祀制度的典籍,如《礼经》等。《国语·楚语上》:“祭典有之曰:‘国君有太牢,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汉书·律历志下》:“《祭典》曰:‘ 共工氏 伯九域。’” 颜师古 注:“《祭典》即《礼经》《祭法》也。”《孔子家语·庙制》:“祭典云:‘昔 有虞氏 祖 顓頊 而宗 尧 。’”按,此句见今《礼记·祭法》。
(2).古代祭祀专书亦有以“祭典”命名者,如《隋书·经籍志一》著录 晋 范汪 撰《祭典》三卷。
(3).祀典。祭祀的礼仪法度。《礼记·月令》:“﹝孟春之月﹞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脩祭典。” 孔颖达 疏:“当脩祀典及祭山川之事。”《隋书·音乐志下》:“肃祭典,协良辰。具嘉荐,俟皇臻。”《旧唐书·音乐志三》:“坎泽祠容备举,坤坛祭典爰伸。” 吴组缃 《山洪》十一:“他们正在跪拜。祭典到了最后的节目了。”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备物
(1).备办各种器物。《易·繫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孔颖达 疏:“谓备天下之物,招致天下所用,建立成就天下之器以为天下之利。”《国语·楚语下》:“夫神以精明临民者也,故求备物,不求丰大。”《后汉书·隗嚣传》:“虽未备物,神明其舍诸。”
(2).指仪卫、祭祀等所用的器物。《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云:“当谓国君威仪之物,若今繖扇之属。”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下》“备物典策”:“备物即服物也。经传多言服物……‘服’与‘备’古字通。”《文选·干宝<晋纪总论>》:“始当非常之礼,终受备物之锡。” 张铣 注:“备物,谓祭器之物。”《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遗备物乎营寝,掩重閽於窒息。”《资治通鉴·晋成帝咸康七年》:“备物典策,皆从殊礼。” 胡三省 注:“余谓车輅、旂章、弓矢、斧鉞,皆可以言备物。”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隆敦
崇尚,重视。《红楼梦》第六三回:“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
[郊庙歌辞。褒德庙乐章。进德]彝伦
(1).常理;常道。《书·洪范》:“王乃言曰:‘呜呼, 箕子 !惟天阴騭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蔡沉 集传:“彝,常也;伦,理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放斧斤而欲双巧於 班 墨 ,忽良才而欲彝伦之攸敍,不亦难乎!”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餘,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彝伦》:“彝伦者,天地人之常道……不止 孟子 之言人伦而已。能尽其性,以至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彝伦叙矣。”
(2).指伦常。 陈独秀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道德彝伦,又焉能外?”
(3).谓成为表率、成为典范。《魏书·彭城王勰传》:“自古统天位主,曷常不赖明师,仗贤辅,而后燮和阴阳,彝伦民物者哉?” 唐 杨炯 《庭菊赋》:“ 钟太傅 之家声,彝伦 魏 室,道合盐梅,功成辅弼。”
(4).指铨选官吏。《北史·魏纪四·世宗宣武帝》:“中正所銓,但为门第,吏部彝伦,仍不才举。八坐可审议往代擢贤之体,以令才学并申,资望兼致。”
佚名,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