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作者:丘为 朝代:唐代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原文
去去知未远,依依甚初别。
他乡至下心,昨夜阶前雪。
终日读书仍少孤,家贫兄弟未当途。
适远才过宿舂料,相随惟一平头奴。
男儿出门事四海,立身世业文章在。
莫漫忆柴扉,驷马高车朝紫微。
江南驿使不曾断,迎前为尔非春衣。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诗词问答
问:《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的作者是谁?答:丘为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丘为的名句有哪些?答:丘为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 书法图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129_57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参考注释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去去
越去越远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宋· 柳永《雨霖铃》词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依依
(1)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杨柳依依
(2) 恋恋不舍的样子
依依不舍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尚依依旁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依稀;隐约
依依墟里烟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他乡
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下心
屈意从人。 明 李贽 《定林庵记》:“肯俯首下心,归礼穷士,日倚簷楹,欣乐而忘其身之贱,必欲为圣人然后已者耶!”《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即不然,也该低首下心,先保全了太公,然后布告天下,问罪兴师。” 杨朔 《十年》:“不但不敢得罪人,还得低首下心,处处让人。”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昨夜
(1).昨天夜里。 南朝 宋 鲍照 《上浔阳还都道中》诗:“昨夜宿 南陵 ,今旦入 芦洲 。” 前蜀 毛文锡 《醉花间》词之一:“昨夜雨霏霏,临明寒一阵。” 巴金 《探索集·长崎的梦》:“昨夜,我梦见我在 长崎 。”
(2).日前。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六:“夫人与 郑恆 亲。虽然昨夜见许,未足取信。”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终日
从早到晚
终日忙忙碌碌
终日而思。——《荀子·劝学》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读书
(1) 看着书本出声读或默读
(2) 正式学习一个科目或课程
她读书很用功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兄弟
(1)
(2) 专指弟弟
(3) 男子自称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当途
指掌握政权;也指掌握政权的人
当途者
当途之人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资治通鉴》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适远
谓到远地去。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古盖谓适远为陟,《书》曰:‘若陟遐必自邇。’犹今人言上路也。”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过宿
过夜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相随
(1).亦作“ 相隋 ”。谓互相依存。《老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之相随。” 马王堆 汉 墓帛书《老子·道经》作“相隋”。
(2).伴随;跟随。《史记·苏秦列传》:“是何庆弔相随之速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夫説贵抚会,弛张相随。” 马烽 《饲养员赵大叔》:“说完,匆匆忙忙相随那女人走了。”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惟一
只有一个;仅仅一个
这是我惟一的选择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平头奴
见“ 平头奴子 ”。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男儿
(1) 男子汉
男儿有泪不轻弹
(2) 指丈夫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出门
(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四海
(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身世
指人生的经历、遭遇
你能否告诉我一些关于那位女士的身世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业文
从事文事。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朱府君墓志铭》:“服闋业文,不捨昼夜。” 宋 王安石 《答钱公辅学士书》:“孰有五子而无七孙者乎?七孙业文有可道,固不宜略。若皆儿童,贤不肖未可知,列之於义何当也?”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柴扉
柴门。亦指贫寒的家园。 南朝 梁 范云 《赠张徐州稷》诗:“还闻稚子説,有客款柴扉。” 唐 李商隐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之二:“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西游记》第六七回:“长老欣然促马,至庄门外下马,只见那柴扉紧闭。” 清 吴伟业 《和王太常西田杂兴韵》:“乱后归来桑柘稀,牵船补屋就柴扉。” 洪深 《申屠氏》第三本:“ 方蛟 叫门,柴扉半启,走出一个庄客。”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驷马高车
《汉书·于定国传》:“始 定国 父 于公 ,其閭门坏,父老方共治之。 于公 谓曰:‘少高大閭门,令容駟马高盖车。我治狱多阴德,未尝有所冤,子孙必有兴者。’至 定国 为丞相, 永 为御史大夫,封侯传世云。”后以“駟马高车”指显贵者所乘的驾四马的高车。常表示地位显赫。《太平御览》卷七三引 晋 常璩 《华阳国志》:“ 升迁桥 在 成都县 北十里,即 司马相如 题桥柱曰‘不乘駟马高车,不过此桥’。” 明 高明 《琵琶记·路途劳顿》:“倘或他駟马高车,前呼后拥,见奴家这般襤缕,不肯相认,可不担阁了奴家。”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惭愧綉衣郎,少駟马高车,寂寞还乡。”亦作“ 駟马高盖 ”、“ 駟马轩车 ”。《南史·隐逸传上·渔父》:“吾闻黄金白璧,重利也;駟马高盖,荣势也。” 宋 黄庭坚 《送谢公定作竟陵主簿》诗:“ 汉 滨耆旧今谁存,駟马高盖徒纷纷。” 清 刘大櫆 《贲趾堂记》:“駟马高盖之赫奕,呵者肩摩於前,骑者踵接於后,洋洋乎得志於一时。” 清 方文 《为陈俞公五十初度》诗:“駟马轩车易倾覆,何如野老话桑麻。”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紫微
(1).即紫微垣。星官名,三垣之一。《晋书·天文志上》:“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微,大帝之座也,天子之常居也,主命主度也。” 唐 杜甫 《秋日荆南送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之作三十韵》:“紫微临六角,皇极正乘舆。”《云笈七籤》卷三:“紫微金闕,七寳騫树。” 清 厉鹗 《东城杂记·灌园生》:“象天河而凿池,拟紫微而建阁。”参见“ 紫微垣 ”。
(2).指帝王宫殿。《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 灵光 之秘殿,配 紫微 而为辅。” 张载 注:“ 紫微 ,至尊宫,斥京师也。”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一:“小小生金屋,盈盈在 紫微 。”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射策》:“和鸣双凤喜来仪,三殿花香入 紫微 。”
(3).亦作“ 紫薇 ”。 唐 开元 元年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舍人为紫微舍人。 唐 李嘉祐 《和张舍人中书宿直》:“ 汉 主留才子,春城直紫微。” 宋 黄庭坚 《次韵曾子开舍人游籍田载荷花归》:“紫微乐暇日,披襟咏风涟。”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紫微原为帝星,以其政事之所从出,故中书省亦谓之紫微,而舍人为紫微郎。”《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当时有中书舍人 钱易 ,字 希白 ……久住紫薇,意欲一歷外任。”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江南
(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驿使
古代驿站传送朝廷文书者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不曾
(1)
没有,从来就没有
一生不曾见过这种人
(2)
亦作[未曾]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迎前
(1).向前,上前。《花月痕》第七回:“﹝ 荷生 ﹞急忙跑上岸来,迎前一看,却是 丹翬 、 曼云 。”《天雨花》第二九回:“迎前撇面连连唾, 元生 屏气不开声。”
(2).前面,正面。 赵朴初 《百字令·延安礼赞》词:“望迎前一塔, 延安 来到。”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为尔
犹言如此。 晋 王羲之 《问慰诸帖上》:“吾至乏劣,为尔日日,力不一一。”《南史·王融传》:“为尔寂寂, 邓禹 笑人。”
[冬至下寄舍弟时应赴入京(杂言)]春衣
春季穿的衣服。 北周 庾信 《春赋》:“ 宜春苑 中春已归, 披香殿 里作春衣。” 唐 施肩吾 《长安春夜吟》:“露盘滴时河汉微,美人灯下试春衣。” 宋 陆游 《雨》诗:“纸帐光迟饶晓梦,铜炉香润覆春衣。”
丘为,唐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