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放翁】作者:赵汝淳 朝代:宋代
[寿放翁]寿放翁原文
问讯山阴老放翁,年来心事与谁同。
疏疏翠竹欹明月,落落黄花立晚风。
鬓雪只缘诗送白,脸霞不是酒留红。
君王莫下蒲轮召,万壑千岩正要法。
[寿放翁]诗词问答
问:寿放翁的作者是谁?答:赵汝淳
问:寿放翁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汝淳的名句有哪些?答:赵汝淳
[寿放翁]赵汝淳寿放翁 书法图
寿放翁书法作品
[寿放翁]参考注释
[寿放翁]问讯
(1) 询问或打听
幸可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咸来问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问讯处
(2) 问候
彼此见礼问讯
(3) 僧尼跟人应酬时合十招呼。也叫[打问讯]
[寿放翁]山阴
山坡背阴的一面;山的北侧
[寿放翁]心事
心里盘算、思虑的事(多指感到为难的)
[寿放翁]疏疏
亦作“疎疏”。1.犹楚楚。服装鲜明整齐貌。《韩诗外传》卷三:“ 子路 盛服以见 孔子 。 孔子 曰:‘ 由 疏疏者何也?’” 许维遹 集释:“‘疏疏’,读为‘楚楚’。《诗·曹风·蜉蝣》篇‘衣裳楚楚’; 毛 传:‘楚楚,鲜明貌。’”
(2).稀疏貌。 唐 贾岛 《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诗:“夕阳庭际眺,槐雨滴疏疏。” 宋 张道洽 《咏梅》:“疏疏篱落娟娟月,寂寂轩窗淡淡风。” 明 张煌言 《夏日过鼓浪屿饮程璵嘉将军署中》诗:“入林偏爱晚凉生,灌木疏疏坠月明。”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儿么?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么?”
(3).朦胧貌。 宋 李清照 《浣溪沙》词:“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疎疎。” 明 康海 《中山狼》第三折:“霎时间车尘儿隐隐,马足儿腾腾,旂影儿疎疎,依旧是清秋远树,旷野平芜。” 刘大白 《记得》诗:“淡淡的月痕,疏疏的花影。”
[寿放翁]翠竹
绿竹。 南朝 齐 谢朓 《游后园赋》:“积芳兮选木,幽兰兮翠竹。” 唐 鲍溶 《云溪竹园翁》诗:“硠硠云溪里,翠竹和云生。” 明 何景明 《过马溪田村居》诗:“宛宛清河曲,团团翠竹村。” 叶圣陶 《线下·金耳环》:“绿意弥漫的原野在两旁平转;时时有一丛深树或翠竹一闪而过,标识着那里有村落。”
[寿放翁]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几时有
(2) 指夜明珠
[寿放翁]落落
(1) 形容举止潇洒自然;豁达开朗 <落落大方>
(2) 形容跟别人合不来;孤独 <落落寡合>
(3) 堆积的样子
落落大满。——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寿放翁]黄花
(1) 几种开黄色花或黄花占优势菊科植物的任何一种
(2) 黄花菜的花,金针菜的通称
(3) 菊花
(4) 没有经过性行为的女性
黄花闺女
[寿放翁]鬓雪
亦作“髩雪”。形容鬓发斑白如雪。 唐 白居易 《别行简》诗:“漠漠病眼花,星星愁鬢雪。” 宋 李昴英 《贺新郎》词:“老行要寻松竹伴,雅爱山翁鬢雪。” 清 方文 《曹子顾秘书见访感旧》诗:“别来万事沧桑改,老去重逢髩雪盈。” 清 李邺嗣 《泊定海夜哭》诗之四:“江烽催鬢雪,野爨燎衣霜。”
[寿放翁]只缘
只因为。 唐 任华 《杂言寄杜拾遗》诗:“只缘 汲黯 好直言,遂使 安仁 却为掾。” 宋 苏轼 《题西林壁》诗:“不识 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只缘身作延年药,一服曾经送主终。”
[寿放翁]脸霞
指泛在脸上的红色。 宋 周邦彦 《醉桃源》词:“烧蜜炬,引莲娃,酒香薰脸霞。”
[寿放翁]不是
(1)
错误;过失
是吾不是处。——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否定判断
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
[寿放翁]君王
古称天子或诸侯
君王为人不忍。——《史记·项羽本纪》
君王与沛公饭。
[寿放翁]蒲轮
指用蒲草裹轮的车子。转动时震动较小。古时常用于封禅或迎接贤士,以示礼敬。《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始以蒲轮迎 枚生 ,见 主父 而叹息。”《汉书·武帝纪》:“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徵 鲁 申公 。” 颜师古 注:“以蒲裹轮取其安也。” 唐 罗邺 《费拾遗书堂》诗:“自怜苇带同 巢 许 ,不驾蒲轮佐 禹 汤 。” 王闿运 《<衡阳县志>序》:“ 汪洋 为 楚 大儒,名久愈章,蒲轮寂寞,兰佩芬芳。”
[寿放翁]万壑千岩
形容峰峦、山谷极多。语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顾长康 从 会稽 还,人问山川之美, 顾 云:‘千巖竞秀,万壑争流。’” 宋 柳永 《夜半乐》词:“渡万壑千巖, 越溪 深处。” 宋 辛弃疾 《江神子·送元济之归豫章》词:“万壑千巖楼外雪,琼作树,玉为栏。”参见“ 千巖万壑 ”。
[寿放翁]正要
(1).谓端正东西的方位。《文选·左思〈魏都赋〉》:“阐钩绳之筌绪,承二分之正要。” 吕延济 注:“承二分之正要者,言取春分、秋分之日日影正时,以正东西之位。”一说谓端正南北的方位。 张铣 注:“言考度星日,以定南北也。”
(2).刚要;正预备。《水浒传》第十一回:“洒家正要捉你这厮们,倒来拔虎鬚。”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访翠》:“俺正要访他,恰好到此。” 茅盾 《子夜》十三:“他跺了一脚,正要发作,那 阿珍 却软化了。”
宋代,赵汝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