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作者:洪皓 朝代:宋代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原文
鳌山凤阙,多少飞琼侣。颙俟翠华临,庆新春、金波盈五。莲灯开遍,侍从尽登楼,簪花赴。传柑处。咫尺聆天语。
厌厌欲罢,宣劝犹旁午。扶上玉花骢,更踟蹰、梨园四部。追思往事,一夕九回肠,皇恩溥。归期阻。引领江南路。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诗词问答
问: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的作者是谁?答:洪皓
问: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洪皓的名句有哪些?答:洪皓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参考注释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鳌山
宋元时俗。元宵节用彩灯堆叠成的山,像传说中的巨鳌形状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凤阙
(1). 汉 代宫阙名。《史记·孝武本纪》:“其东则 凤闕 ,高二十餘丈。” 司马贞 索隐引《三辅故事》:“北有圜闕,高二十丈,上有铜凤皇,故曰 凤闕 也。”《汉书·东方朔传》:“陛下以城中为小,图起 建章 ,左 凤闕 ,右 神明 ,号称千门万户。” 颜师古 注:“ 凤闕 ,闕名。”《艺文类聚》卷六二引 晋 潘岳 《关中记》:“ 建章宫 圆闕,临北道,凤在上,故曰 凤闕 也。”
(2).皇宫、朝廷。 晋 王嘉 《拾遗记·魏》:“青槐夹道多尘埃,龙楼凤闕望崔嵬。” 唐 杨炯 《从军行》:“牙璋辞凤闕,铁骑遶龙城。” 清 陈维崧 《南柯子·蝶庵花下送苏生仲补游京师》词:“挟瑟龙池上,鸣鞭凤闕前。”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多少
(1) 指量度或数量大小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你有多少钱
(2) 或多或少;未特别指出的或未确定的东西(如数量或价格)
按多少钱一里收费
(3) 稍微
天气多少有些变化
(4) 疑问代词
(5) 问数量
正不曾问得你多少价钱。——《水浒传》
(6) 表示不定的数量
最后终于写出来了——作了多少努力,得到了多少欢乐,只有这位业余作者才知道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飞琼
(1).仙女名。后泛指仙女。《汉武帝内传》:“ 王母 乃命诸侍女…… 许飞琼 鼓震灵之簧。”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 王母 欲过 刘彻 家, 飞琼 夜入云軿车。”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环佩湿,似月下归来飞琼。”
(2).指飘飞的白色物,如雪、玉兰花等。 宋 辛弃疾 《满江红·和范先之雪》词:“天上飞琼,毕竟向人间情薄。” 清 陈维崧 《二郎神·玉兰花饼》词:“万片飞琼,抛街填井。”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颙俟
亦作“ 顒竢 ”。恭敬地等候。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光皇命驾北内》:“ 止斋 陈氏 傅良 ,时为中书舍人,於百官班中顒竢上出。”《宣和遗事》前集:“ 徽宗 自亲书表章三道,焚於 凝神殿 会真堂 。即命知常拜章奏闻上帝,顒俟睿旨。” 元 袁桷 《善之佥事兄南归述怀百韵》:“老臣汝居守,清霜慎顒俟。” 明 卢象昇 《与蒋泽垒先生书》之五:“知老叔留心世道,必将开示谬迷。顒俟顒俟!”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翠华
(1).天子仪仗中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建翠华之旗,树灵鼉之鼓。” 李善 注:“翠华,以翠羽为葆也。” 南朝 梁 沉约 《九日侍宴乐游苑》诗:“虹旌迢递,翠华葳蕤。”
(2).为御车或帝王的代称。 唐 陈鸿 《长恨歌传》:“ 潼关 不守,翠华南幸。” 宋 陆游 《晓叹》诗:“翠华东廵五十年,赤县神州满戎狄。” 清 陈维崧 《游顾龙山》诗:“闻説当年翠华廵,朱旗暗卷残碑在。”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想翠华,守枯 煤山 几枝花。”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新春
初春,早春。尤指春节过后的一二十天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金波
(1).谓月光。《汉书·礼乐志》:“月穆穆以金波,日华燿以宣明。” 颜师古 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南朝 齐 谢朓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金波丽 鳷鹊 ,玉绳低 建章 。” 宋 司马光 《闰正月十五日夜监直对月怀诸同舍》诗之一:“雾浄金波溢,天开碧幕空。”
(2).借指月亮。 唐 白居易 《对琴待月》诗:“玉軫临风久,金波出雾迟。” 唐 羊士谔 《和武相早朝中书候传点书怀奉呈》:“耿耿金波缺,沉沉玉漏稀。” 明 李瀚 《十五夜立秋对月》诗:“金波圆静夜,银汉近前楹。”
(3).反射着耀眼光芒的水波。 南朝 梁武帝 《七喻·如炎》诗:“金波扬素沫,银浪翻緑萍。” 宋 孙光宪 《渔歌子》词:“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
(4).酒名。亦泛指酒。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七:“﹝ 张次贤 ﹞尝记天下酒名,今著於此:后妃家……河间府金波,又玉醖。”《全元散曲·柳营曲·晋王出寨》:“众番官齐打手,众侍女捧金波。” 明 王九思 《驻马听·四时行乐》套曲:“满饮金波,琵琶一曲把闲愁弹破。”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侍从
指在帝王或官吏身边侍候卫护的人
陛下在他的侍从簇拥下走向祭坛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登楼
(1).上楼。 南朝 宋 谢灵运 《南楼中望所迟客》诗:“登楼为谁思,临江迟来客。” 宋 戴复古 《无策》诗:“老觉登楼懒,心知涉世疎。”《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道:‘正是,我们何不登楼一望。’”
(2).指 汉 末 王粲 避乱客 荆州 ,思归,作《登楼赋》之事。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诗之五:“羣盗哀 王粲 ,中年召 贾生 。登楼初有作,前席竟为荣。” 宋 陆游 《秋望》诗:“一樽莫恨盘飧薄,终胜登楼忆故乡。” 金 元好问 《邓州城楼》诗:“自古江山感游子,今人谁解赋登楼。” 元 戴良 《怀宋庸庵》诗:“ 祖逖 念时空击檝, 仲宣 多难但登楼。”参见“ 登楼赋 ”。
(3).特指登上御楼,赦免囚徒。古代帝王大赦仪式之一种。 宋 李心传 《建炎以来繫年要录·建炎二年三月》:“陛下还京,登楼肆赦,则天下之人,尽皆迁善远罪。”《宋史·礼志二十》:“﹝御楼肆赦﹞其日,刑部録诸囚以俟。驾还至 宣德门 内幄次,改常服,羣臣就位,帝登楼御坐,枢密使、宣徽使侍立,仗卫如仪。”《宋史·乐志一》:“今郊祀礼毕,登楼肆赦,然后还宫。”《宋史·乐志二》:“皇帝归大次奏《定安》,登楼礼成奏《圣安》,驾回奏《采茨》。”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簪花
(1).谓插花于冠。《宋史·礼志十五》:“礼毕,从驾官、应奉官、禁卫等并簪花从驾还内。”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新进士释褐於国子监,祭酒、司业皆坐彝伦堂,行拜謁簪花礼。”
(2).犹戴花。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簪花》:“今俗惟妇女簪花,古人则无有不簪花者。”
(3).古代书体的一种。 明 王彦泓 《有女郎手写余诗数十首笔迹柔媚纸光洁滑玩而味之》诗之二:“ 江令 诗才犹剩锦, 卫娘 书格是簪花。” 清 钱谦益 《观美人手迹戏题绝句》之四:“芳树风情在,簪花体格新。”参见“ 簪花格 ”。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传柑
亦作“ 传甘 ”。 北宋 上元夜宫中宴近臣,贵戚宫人以黄柑相赠,谓之“传柑”。 宋 苏轼 《上元侍饮楼上》诗之三:“归来一点残灯在,犹有传柑遗细君。”自注:“侍饮楼上,则贵戚争以黄柑遗近臣,谓之传柑。” 清 吴伟业 《元夕》诗:“传柑曲里啼鶯到,爆竹光中战马收。” 清 朱彝尊 《送毛检讨奇龄还越二十四韵》:“烧尾同华讌,传甘并紫帉。”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咫尺
(1) 比喻相距很近
天威不违颜咫尺。——《左传·僖公九年》
咫尺之遥
(2) 比喻微小
无咫尺之功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天语
(1).上天之告语。 唐 李白 《明堂赋》:“听天语之察察,拟帝居之将将。” 宋 李清照 《渔家傲》词:“彷彿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神光人共见,天语帝亲闻。”
(2).谓天子诏谕;皇帝所语。 唐 刘禹锡 《送源中丞充新罗册立使》诗:“身带霜威辞凤闕,口传天语到 鷄林 。” 宋 苏轼 《用王巩韵赠其侄震》诗:“朝廷贵二 陆 ,屡闻天语温。”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四:“ 茅元仪 《武备志》成,曾经 神宗 乙夜之览,天语称其该博。”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厌厌
整齐茂盛貌;秀美貌。《诗·周颂·载芟》:“厌厌其苗,緜緜其麃。” 郑玄 笺:“厌厌其苗,众齐等也。”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二折:“趁着这厌厌露华,对着这澄澄月下,惊的那呀呀呀寒鴈起平沙。” 清 金农 《秋雨坐槐树下书怀》诗:“阶前老槐十围大,碧罗张繖高厌厌。”
(1).安静;安逸。《诗·秦风·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毛 传:“厌厌,安静也。” 晋 陶潜 《咏二疏》诗:“厌厌閭里欢,所营非近务。” 逯钦立 校注:“厌厌,安逸貌。” 元 侯克中 《醉花阴》套曲:“凉夜厌厌露华冷,天淡淡银河耿耿。” 清 金人瑞 《宴胡侍御书堂》诗:“厌厌毕今夜,僕马汝先归。”
(2).微弱貌;精神不振貌。《汉书·李寻传》:“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 晋 陶潜 《和郭主簿》诗之二:“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曹蜍 李志 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明史·方献夫传》:“虽执大政,气厌厌不振。”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女官则厌厌无生意,略无动作。”
(3).形容病态。 唐 韩偓 《春尽曰》诗:“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厌厌。” 宋 欧阳修 《送张屯田归洛歌》:“季秋九月予丧妇,十月厌厌成病躯。” 元 白朴 《东墙记》第一折:“早是这两日茶饭不进,厌厌瘦削。” 欧阳予倩 《桃花扇》第七幕:“她头上扎着一条手巾,身上披着一件斗篷,厌厌病容,弱不禁风的样子。”
(4).懒倦;无聊。 宋 柳永 《定风波》词:“暖酥消,腻云嚲,终日厌厌倦梳裹。” 元 李致远 《新水令·离别》套曲:“黯黯愁成阵,厌厌日胜年。”
(5).绵长貌。 南唐 冯延巳 《长相思》词:“红满枝,緑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宋 苏轼 《次韵子由种杉竹》:“吏散庭空雀噪簷,闭门独宿夜厌厌。” 宋 张孝祥 《菩萨蛮》词:“不语恨厌厌,何人思故园。” 清 纳兰性德 《生查子》词:“判得最长宵,数尽厌厌雨。” 清 洪昇 《长生殿·闻乐》:“听彻清音意厌厌,数琳瑯琬琰。” 闻一多 《红豆》诗十一:“相思枕上的长夜,怎样的厌厌难尽啊!”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宣劝
(1).敦促劝勉。《宋书·孝武帝纪》:“百姓乏粮种,随宜贷给。吏宣劝有章者,详加褒进。”
(2).指皇帝赐酒劝饮。 宋 苏轼 《次韵王仲至喜雪御宴》:“偶还仗内身如寄,尚忆 江 南酒可赊。宣劝不多心自醉,强扶衰白拜君嘉。” 宋 范成大 《寓直玉堂拜赐御酒》诗:“惭愧君恩来甲夜,殿头宣劝紫金杯。”《宋史·礼志十五》:“若宣劝,即立席后,躬,饮讫,讚再拜。”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旁午
(1).亦作“ 旁迕 ”。交错;纷繁。 汉 王褒 《洞箫赋》:“气旁迕以飞射兮,驰散涣以逫律。”《汉书·霍光传》:“受璽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詔诸官署徵发。” 颜师古 注:“一从一横为旁午,犹言交横也。”《剪灯馀话·秋夕访琵琶亭记》:“旁午纷紜,殊无寧月。”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本军政府当军事旁午之际,势不能并谋兼顾,为吾乡僻同胞尽完全保护之责。”
(2).四面八方;到处。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 尔朱荣 不臣之跡,暴於旁午;谋 魏 社稷,愚智同见。” 宋 刘克庄 《运粮行》:“县符旁午催调发,大车小车声轧轧。” 钱锺书 注:“旁午,四面八方。”《明史·刑法志三》:“自京师至天下,旁午侦事,虽王府不免。”
将近中午。 明 潘问奇 《自磁州趋邯郸途中即事》诗:“旁午停征轡,炊烟得几家。” 茅盾 《雾》:“旁午的时候,雾变成了牛毛雨,像帘子似的老是挂在窗前。”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玉花骢
(1). 唐玄宗 所乘骏马名。 唐 杜甫 《丹青引》:“先帝天马玉花驄,画工如山貌不同。”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异人録》言:‘玉花驄者,以其面白,故又谓之玉面花驄。’”
(2).亦作“ 玉华驄 ”。泛指骏马。 宋 刘克庄 《沁园春·答九华叶贤良》词:“更玉花驄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 元 查德卿 《普天乐·别情》曲:“玉华驄,青丝鞚。” 茅盾 《新疆风土杂记》诗:“初试爬犁呼女伴,阿爹新买玉花骢。”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踟蹰
(1) 徘徊;心中犹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乐府《陌上桑》
踟蹰不知所措
(2) 也作[踟躇]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梨园
(1) 唐玄宗时教练伶人的处所。后世因称戏班为梨园,又称戏剧演员为梨园弟子
梨园子弟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白居易《长恨歌》
金陵梨园部也。——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 又
梨园以技鸣者。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四部
(1). 中国 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如:《四部备要》。详“ 四部书 ”。
(2). 唐 时 骠国 乐工编制,分为四部。《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 龟兹 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见“ 四部众 ”。
(3).见“ 四部众 ”。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追思
回想;回忆
追思往昔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往事
从前的事情
往事历历在目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一夕
(1).一夜。《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汉 刘向 《九叹·逢纷》:“思南 郢 之旧俗兮,肠一夕而九运。”
(2).指极短的时间。 宋 苏轼 《徐州上皇帝书》:“散冶户之财以啸召无赖,则乌合之众,数千人之仗,可以一夕具也。”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九回肠
(1).回,也写“廻”。愁肠反复翻转。比喻忧思郁结难解。语出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迴。” 南朝 梁简文帝 《应令》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廻肠。” 唐 刘禹锡 《望赋》:“秋之景兮悬清光,偏结愤兮九回肠。” 宋 苏轼 《题织锦图上回文诗》之二:“红手素丝千字锦,古人新曲九廻肠。”
(2).回,也写“廻”。曲名。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音律》:“更有以十数曲串为一曲,而标以总名如《六犯清音》《七贤过关》《九廻肠》《十二峰》之类,更觉浑雅。”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皇恩
指皇帝给予的恩惠
皇恩浩荡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归期
返归的日期
归期未定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引领
伸直脖子 ,形容殷切期待的样子
如有不嗜 * 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梁惠王》
武王设朝,士民皆喜;依圣治事,民皆引领。——《武王伐纣平话》
[蓦山溪(和赵粹文元宵)]江南
(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宋代,洪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