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四月十二日)】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雷雨(四月十二日)]雷雨(四月十二日)原文
清晨西南风,细雨落旋止。
晴转西北风,倏忽大云起。
南北气殊有是哉,南风雨止北风来。
阿香推车殷其雷,运河接上银竹皑。
流离顿挫势莫拟,极量竖洒还横排。
是时安福閤闾坐,两岸万民纷右左。
举香瞻就雨弗避,船齐入憩夫岂可。
执事虽有油伞支,风丝时亦拂须眉。
侍臣则已衣帽湿,黄头邪许齐力施。
风雨归舟尽活脱,更因济川忆命说。
同舟济不胜楼指,如说其人则有几。
[雷雨(四月十二日)]诗词问答
问:雷雨(四月十二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雷雨(四月十二日)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雷雨(四月十二日)]注释
1.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七十三
2. 四月十二日
[雷雨(四月十二日)]参考注释
[雷雨(四月十二日)]清晨
天亮的最初时辰
[雷雨(四月十二日)]南风
从南边吹来的风
[雷雨(四月十二日)]细雨
小雨。 南朝 梁简文帝 《和湘东王首夏诗》:“冷风杂细雨,垂云助麦凉。” 唐 刘长卿 《别严士元》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宋 陆游 《小园》诗:“点点水纹迎细雨,疎疎篱影界斜阳。” 茅盾 《子夜》十九:“现在是蒙蒙细雨,如烟如雾。”
[雷雨(四月十二日)]旋止
归来。止,助词。 三国 魏 曹植 《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
[雷雨(四月十二日)]西北风
从西北吹来的风
[雷雨(四月十二日)]倏忽
(1) 很快地
倏忽往来,莫知其方。——《吕氏春秋·决胜》
倏忽已三年
(2) 忽然
倏忽之间
[雷雨(四月十二日)]云起
如云涌起。比喻众多的事物一下子出现。《艺文类聚》卷六二引 汉 刘歆 《甘泉宫赋》:“离宫特观,楼比相连,云起波骇,星布弥山。”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自 后汉 以来,碑碣云起。”《云笈七籤》卷二八:“糗粮山积,匠石云起。” 汪辟疆 《唐人小说·<玄怪录>叙录》:“且小説自 贞元 、 元和 之间,作者云起,情文交互。”
[雷雨(四月十二日)]南北
(1) 北方和南方
(2) 南端到北端之间的距离
[雷雨(四月十二日)]风雨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雷雨(四月十二日)]北风
(1) 从北方吹来的风。亦指寒冷的风
(2) 尤指大平原上突然的强北风或得克萨斯以及墨西哥湾上和西加勒比海的同样的风
(3)
(4) 一种强北风,尤指墨西哥或中美的
(5) 西班牙的冬季北风
[雷雨(四月十二日)]阿香
神话传说中的推雷车的女神。 宋 苏轼 《无锡道中赋水车》诗:“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 阿香 推雷车。” 郁达夫 《金丝雀》诗之一:“能向 阿香 通刺否?风云千里传雷车。”
[雷雨(四月十二日)]运河
人工水道,用作航行、排水或灌溉土地
[雷雨(四月十二日)]银竹
银白色的竹子。常比喻大雨。 唐 李白 《宿虾湖》诗:“白雨映寒山,森森似银竹。” 宋 陈与义 《秋雨》诗:“病夫强起开户立,万箇银竹惊森罗。” 宋 陆游 《七月十七日大雨极凉》诗:“瓦沟淙淙万银竹,变化只在须臾间。”
[雷雨(四月十二日)]流离
(1) 因饥荒战祸而居无定所,到处逃难
黎民流离,困于道路。——《后汉书·和殇帝纪》
流离失散
(2) 另有[淋漓]之义
[雷雨(四月十二日)]顿挫
(1) 疾病于其早期阶段即停止发展
感冒的顿挫
(2) 噪音的一般或特殊的节奏变换
(3) 停顿转折
抑扬顿挫地说
(4) 挫折
常遭顿挫
[雷雨(四月十二日)]极量
(1).一定的量。 汉 贾谊 《新书·道德说》:“命者,物皆得道德之施以生,则泽、润、性、气、神、明及形体之位分、数度,各有极量指奏矣。”
(2).指在一定时间内用药的最大剂量。超过极量,易引起中毒。
[雷雨(四月十二日)]横排
(1).从左向右横向排列。特指出版书刊横行排印。《人民日报》1977.1.12:“党中央决定排印《毛 * 选集》一至四卷简化字横排普及本。”
(2).指横向排成的行列。如:横排三十人,竖排也是三十人。
[雷雨(四月十二日)]安福
平安幸福。 汉 焦赣 《易林·讼之观》:“钦明之德,坐前玉食,必保嘉美,长受安福。”
[雷雨(四月十二日)]两岸
水流两旁的陆地。《宋书·刘钟传》:“ 循 先留别帅 范崇民 以精兵高舰据 南陵 ,夹屯两岸。” 唐 李白 《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元 萨都剌 《江浦夜泊》诗:“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 茅盾 《子夜》一:“现在沿这 苏州河 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
[雷雨(四月十二日)]万民
众百姓,人民
外朝以询万民。——清· 刘开《问说》
[雷雨(四月十二日)]岂可
表示反诘。相当于怎么可以。《左传·哀公七年》:“大国不以礼命于诸侯,苟不以礼,岂可量也?”《汉书·史丹传》:“且皇后谨慎,先帝又爱太子,吾岂可违指!” 金 王若虚 《五经辨惑》:“论事者顾是非何如耳,岂可以人而移之?” 清 李渔 《巧团圆·拉引》:“老爷要去会他,岂可不通知一声,叫他前来迎接?”
[雷雨(四月十二日)]执事
(1) 从事工作;主管其事
朝夕执事之劳
(2) 有职守之人;官员
令执事准备
(3) 差事;工作
找一份执事
(4) 基督教会的低级圣职人员
(5) 担任工作、职务,特指举行典礼时担任专职的人
(6) 先生,兄台——旧时的书信中用以称对方,表示对人的敬称,不直指其人之意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7) 旧指仪仗
打执事的
(8) 指在左右侍从的人
[雷雨(四月十二日)]油伞
见“ 油繖 ”。
油布或油纸所制的防雨遮阳的用具
[雷雨(四月十二日)]风丝
很小的风
天气热得很,连一点风丝儿也没有
[雷雨(四月十二日)]拂须
(1).揩拭胡须。《宋史·寇準传》:“初, 丁谓 出 準 门至参政,事 準 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 準 鬚, 谓 起徐拂之。 準 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鬚耶。’ 谓 甚愧之。”后以“拂鬚”为谄事长官的典故。 宋 李洪 《新交行》诗:“若非大夫尝便客,亦是丞相拂鬚人。” 明 无名氏 《鸣凤记·二相争朝》:“劾微忱拚死捐生,做不得拂鬚参政,俺待要对天朝明讯于君听。” 清 黄鷟来 《猛虎行》:“ 中山 之狼恣反噬, 莱公 远謫为拂鬚。”
(2).戏剧陈式。振动胡须,表示气愤。 洪深 《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上篇三:“川剧老生,两手旋转,拂须飞扬,表示愤怒。”
[雷雨(四月十二日)]侍臣
皇帝左右的近臣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雷雨(四月十二日)]黄头
(1).指水军。《汉书·枚乘传》:“ 汉 知 吴 之有吞天下之心也,赫然加怒,遣羽林黄头循 江 而下。”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羽林黄头郎,习水战者也。”《梁书·元帝纪》:“羽林黄头之士,虎賁緹骑之夫,叱咤则风云兴起,鼓动则 嵩 华 倒拔。”参见“ 黄头郎 ”。
(2).船夫。 宋 苏轼 《洞庭春色赋》:“命黄头之千奴,卷 震泽 而与俱还。” 明 李东阳 《蒋御医黄头月桂图》诗:“君不见,江花欲落江水深,凭仗黄头过江去。” 清 厉鹗 《湖船录·浮海槛》:“ 黄贞父 仪部,用巨竹为泭,浮湖中……两黄头刺之而行。”参见“ 黄头郎 ”。
(3).童仆。 唐 戎昱 《赠别张驸马》诗:“华堂金屋别赐人,细眼黄头总何在?”《太平广记》卷二八一引 唐 薛渔思 《河东记·独孤遐叔》:“復有公子女郎共十数辈,青衣黄头亦十数人,步月徐来,言笑宴宴。”
(4).指年轻人。 唐 陈子昂 《堂弟孜墓志铭》:“黄头之子白服人,嗟尔黄头兮勿伤神。” 明 袁宏道 《叙咼氏家绳集》:“昔 陶氏 五男,不好纸笔,而 遂溪 之后,云蔚霞起,岂黄头歷齿所敢望哉!”参见“ 黄头小儿 ”。
(5). 黄头女真 的省称。 宋 陆游 《长歌行》:“ 黄头 汝小丑,污我《王会篇》。” 宋 陆游 《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之二:“当时《王会图》,岂数汝 黄头 。”自注:“所谓 黄头女真 。”
(6).犹黄冠。指道士。 清 钱谦益 《天童密云禅师悟公塔铭》:“惩黄头之左道,礼白足於耆年。” 清 钱谦益 《王兆吉六十序》:“继之以黄头之邪宗, 紫姑 之厠鬼,蛇神狐妖,更互梟乱。”
(7).鸟名,体似麻雀,羽色黄润,趾爪刚强,善斗。人或饲之为斗鸟。 宋 王质 《林泉结契·黄头儿》:“身全黄,足白或黑,腹白,夏多闻,秋稍息,鏖战至死不声,以作声为负。” 明 文震亨 《长物志·百舌画眉鸜鹆》:“更有小鸟名黄头,好鬭,形既不雅,尤属无谓。”
[雷雨(四月十二日)]邪许
亦作“ 邪軤 ”。亦作“ 邪謣 ”。劳动时众人一齐用力所发出的呼声。即号子声。一人领呼称为号头,众人应和称为打号。《文子·微明》:“今夫挽车者,前呼邪軤,后亦应之,此挽车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吕氏春秋·淫辞》“前乎舆謣” 汉 高诱 注:“舆謣或作邪謣。前人倡,后人和,举重劝力之歌声也。” 清 魏源 《江南吟》之五:“入闸闸为阻,千夫万夫挽邪许。” 王统照 《鬼影》:“满舱面上尽是些邪许相呼的工人。”
[雷雨(四月十二日)]齐力
犹协力。《尔雅·释畜》:“戎事齐力。” 郝懿行 义疏:“戎事谓兵革战伐之事,当齐其力以载干戈之属。”《隋书·史万岁传》:“驰马奋击,杀数十人,众亦齐力,官军復振。”
[雷雨(四月十二日)]归舟
返航归回的船只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顒望:招头凝望。)——宋·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雷雨(四月十二日)]活脱
(1).活像,非常相似。 宋 杨万里 《冬暖》诗:“小春活脱是春时,霜熟风酣日上迟。”《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那脸蛋子一走一哆嗦,活脱儿一块凉粉儿。” 柯灵 《香雪海·给人物以生命》:“活脱是 潘金莲 声口,除了她再无别人。”
(2).活泼;灵活。 宋 张炎 《蝶恋花·题末色褚仲良写真》词:“济楚衣裳眉目秀,活脱梨园、子弟家声旧。” 明 唐顺之 《叙广右战功》:“我兵筑堡增戍则益纷然,如刻穴守鼠,而贼活脱不可踪跡。” 梁斌 《播火记》十六:“菊花青知道姑娘性子烈,不愿多吃苦头,伏下腰,一阵急骤的铃声,唰地一下子跑下去,好活脱的马!” 郭沫若 《一唱雄鸡天下白》:“‘诗人’,从词的产生过程上来,虽然是指 柳亚子 先生,但我认为可以解释得更活脱一点。”
(3).犹推脱。 明 徐渭 《送推府王公序》:“吏束人以繁文,或活脱而牴牾之,较驳其毫毛,动逾年岁。”
[雷雨(四月十二日)]济川
犹渡河。语出《书·说命上》:“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礪;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后多以“济川”比喻辅佐帝王。 唐 独孤及 《庚子岁避地至玉山酬韩司马所赠》诗:“已无济川分,甘作乘桴人。” 明 张居正 《再谢御书疏》:“期少效济川调鼎之用,庶以答天高地厚之恩。” 清 顾炎武 《赠黄职方师正》诗:“ 黄君 济川才,大器晚成就。”
[雷雨(四月十二日)]不胜
受不住,承担不了。胜:承受,经得起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驴不胜怒;蹄之。——唐·柳宗元《三戒》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