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_陈著 | 宋代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作者:陈著 朝代:宋代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原文

学古入官非易事,同寅协恭第一义。
昨汝行矣重吾忧,今吾闻之为汝喜。
有如此广文先生,真所谓法家拂士。
寄声忽到我,用情应为汝。
我欲谢之难为语,汝其听之告以意。
古天台,多士类,文有风樯阵马之奇,气有霜林老鹘之鸷。
镇之以静重,行之以平易。
艰难见初心,苦淡得真味。
人谓著脚危于渊,我知进德此其地。
汝不见范文正公家书片幅戒子侄,有事只与同官议。
又不见欧阳朋党一论质鬼神,同道相益乃君子。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诗词问答

问:《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的作者是谁?答:陈著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著的名句有哪些?答:陈著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参考注释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学古

学习研究古代典籍。《书·周官》:“学古入官。” 孔 传:“言当先学古训,然后入官治政。” 唐 陈陶 《续古》诗之二五:“学古三十载,犹依白云居。” 宋 黄庭坚 《次韵张询斋中晚春》:“学古编简残,怀人江湖永。” 明成祖 《赐太子少师姚广孝七十寿诗》:“斯文逢盛世,学古振儒风。”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入官

(1) 没收罪人的财产上交官府

财产入官

(2) 指做官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同寅协恭

《书·皋陶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同寅协恭,和衷哉。” 孔 传:“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此 皋陶 在 帝舜 前对 禹 所说的话。后用为同僚恭谨事君,共襄政事之典。 汉 蔡邕 《中鼎铭》:“率夫百辟,媚于天子,天子曰:‘都!慎厥身,脩思永,同寅协恭,以和天衷,德则昭之。’”《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中》:“兼以修奉园陵,崇建宗庙,右贤左戚,同寅协恭,多事之中,大礼无闕。” 宋 沉遘 《乾元节罢散道场斋文》:“相公枢密参政,伏愿同寅协恭,奋庸熙载。”《儒林外史》第七回:“可见你我都是天榜有名。将来同寅协恭,多少事业都要同做。”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第一义

(1).佛教语。指最上至深的妙理。也称第一义谛、真谛、胜义谛。与世谛、俗谛或世俗谛对称。《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佛法品》:“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坛经·付嘱品》:“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愿闻第一义,迴向心地初。”

(2).泛指最为重要的道理。 明 罗洪先 《论学书》:“力行是 孔 门第一义。”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五》:“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有如

(1).犹如,好像。《诗·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 召公 ,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 唐 韩愈 《寄三学士》诗:“归舍不能食,有如鱼中鉤。”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吾闻人心不同,有如其面。”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她来自田间,心直口快,待 曾 家的子女,有如自己的骨肉。”

(2).如果,假如。《史记·商君列传》:“ 公叔 病有如不可讳,将柰社稷何?”《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今 唐 兵不出数千,将军拥众万餘,不乘其未定而击之,有如 唐 兵惧而自退,将军何面目以见陛下乎!” 清 顾炎武 《义士行》:“有如不幸先朝露,此恨悠悠谁与诉?”

(3).古人誓词中常用语。《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杨伯峻 注:“‘有如’亦誓词中常用语, 文 十二年《传》‘有如 河 ’……‘有如白水’即‘有如河’,意谓 河 神鉴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晏子 仰天叹曰:‘ 婴 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广文先生

(1). 唐 杜甫 称 郑虔 为“广文先生”。据《新唐书·郑虔传》载, 玄宗 爱 郑虔 才,为置广文馆,以之为博士。 唐 杜甫 《醉时歌》:“诸公衮衮登臺省, 广文先生 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 广文先生 饭不足。”

(2).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 宋 梅尧臣 《裴直讲得润州通判周仲章咸豉遗一小瓶》诗:“我今老病寡肉食,广文先生分遗微。”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所谓

(1) 所说的

它就是几十年人们绞尽脑汁找寻的所谓[死光]。——《奇特的激光》

(2) 某人所说的,包含不承认的意思

现代资产阶级所谓民主、自由已经成为对这些尊贵字眼的讽刺。

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一件小事》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法家拂士

拂:通“弼”。法家:明法度的大臣;拂士:辅弼之士。指忠臣贤士。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寄声

托人传话。《汉书·赵广汉传》:“ 界上 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晋 陶潜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诗:“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 党项羌 掠 回鶻 贡物, 遵诲 寄声誚让之, 羌 惧,即遣使谢,归其所掠。” 清 支机生 《珠江名花小传》卷三:“屡託人寄声邀予,因事冗未往。”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用情

(1).以真实的感情相待。《礼记·祭义》:“教民相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上好信, * 莫敢不用情。” 裴骃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情,实也。言民化上各以实应。” 晋 何充 《重奏沙门不应尽敬表》:“臣等慺慺以为不令致拜,於法无亏,因其所利而惠之,使贤愚莫敢不用情。”

(2).根据情理。《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至于旬,乃弊之。” 郑玄 注:“讯,言也。用情理言之,冀有可以出之者。”

(3).指根据情理办事。《晋书·陆云传》:“中尉 该 、大农 诞 皆清廉淑慎,恪居所司。其下众官,悉州閭一介,疏闇之咎,虽可日闻,至於处义用情,庶无大戾。”

(4).循私情。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刘太真 为 陈少游 行状,比之 齐桓 、 晋文 ,时议喧腾。后坐贡院用情,追责前事,贬 信州 刺史。”《宋史·文苑传二·宋準》:“翰林学士 李昉 知贡举,擢 準 甲科。会贡士 徐士廉 击登闻鼓,诉 昉 用情,取捨非当。”

(5).犹关心;费心。《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太守道:‘常规,冬至节必有贺表到京,例差地方官一员。学士大人若不嫌琐屑,假进表为由,到京也好。’ 东坡 道:‘承堂尊大人用情,学生愿往。’” 清 李渔 《奈何天·倩优》:“区区的尊容,那里相得?又亏了媒人用情,许我央人替代。”

(6).犹言动感情。《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看官们,你道 三巧儿 被 蒋兴哥 休了,恩断义絶,如何恁地用情?”

(7).指对待情爱。 茅盾 《尚未成功》四:“但是也许‘文艺这娼妇’在惩罚他的‘用情不专’罢。”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难为

(1) 使人为难

她不会喝酒,你就别难为她了

(2) 施加压力

她会唱歌却不唱,就得难为她唱

(3) 用于感谢别人代自己做事的客套话

难为你给我提一桶水来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天台

(1).谓尚书台、省。《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天臺县远,众所絶意。”《北齐书·文宣帝纪》:“仍摄天臺,总参戎律。”《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臣何敢久污天臺、辱东朝乎?” 胡三省 注:“天臺,谓尚书省。”参见“ 三臺 ”。

(2).对太守、县令等地方行政官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太守道:‘他怎么敢赖你?’ 程元 道:‘……万乞天臺老爷做主。’” 明 郑仲夔 《耳新·经国》:“今幸遇天臺,夫冤庶伸有日。”

山名。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天台 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明 杨珽 《龙膏记·邂逅》:“听言词有意相怜,怕重来 天台 路远。”详“ 天台山 ”。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士类

文人、士大夫的总称。《后汉书·宦者传·孙程》:“臣生自草茅,长於宫掖,既无知人之明,又未尝交知士类。”《晋书·袁耽传》:“ 耽 字 彦道 ,少有才气,俶儻不覊,为士类所称。”《新唐书·元稹传》:“然其进非公议,为士类訾薄。” 鲁迅 《热风·所谓“国学”》:“还有茶商盐贩,本来是不齿于‘士类’的,现在也趁着新旧纷扰的时候,借刻书为名,想挨进遗老遗少的‘士林’里去。”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风樯阵马

(1).乘风的帆船,临阵的战马。形容行进迅速,气势雄伟。 唐 杜牧 《<李贺歌诗集>序》:“风檣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韦苏州》:“岂蒹葭莽苍,无 三湘 七泽之壮,雪蓬烟艇,无风檣阵马之奇乎?”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三:“ 长吉 不世才, 韩吏部 勇之以‘风檣阵马’,古之以‘瓦棺篆鼎’,虚幻之以‘鲸鼇鬼神不可测’。”

(2).比喻文笔遒劲。 清 钱谦益 《孙幼度诗序》:“ 幼度 之诗,有光熊熊然,有气灝灝然,一以为号鲸鸣鼉,一以为风檣阵马。” 清 钱谦益 《<杜弢武全集>序》:“军书羽檄,汗简错互,风檣阵马,笔墨横飞。”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霜林

带霜或经霜的林木。 唐 李颀 《宿莹公禅房闻梵》诗:“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籟发清机。” 元 无名氏 《硃砂担》第三折:“我只见霜林颯颯秋天晚,觉一阵冷气侵霄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老舍 《四世同堂》八一:“既使没有炮声,人们也顾不得去看霜林红叶。”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静重

沉静端重。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夫雅乐周通,则万物和……静重,则服人心。” 宋 朱熹 《跋曾南丰帖》:“今五十年乃得见其遗墨,简严静重,盖亦如其为文也。” 清 方东树 《书惜抱先生墓志后》:“侍郎之文,静重博厚。”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平易

(1) 谦逊和蔼

平易近人

(2) 浅近易懂

(3) 妥当简易

其理平易

(4) 平坦宽广

地势平易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艰难

艰苦困难

历艰难险巇。——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漫长而艰难的行军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初心

(1).本意。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五:“既不契於初心,生死永诀。” 宋 王禹偁 《求致仕第一表》:“ 岑文本 之初心,止于县令。” 郭沫若 《万引》:“我的初心是想在创作上得些观摩。”

(2).佛教语。指初发心愿学习佛法者。《景德传灯录·弘教大师》:“初心后学,近入丛林;方便门中,乞师指示。”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苦淡

(1).谓生计贫困清苦。 宋 范仲淹 《与朱氏书》:“虽清贫,但身安为重,家间苦淡,士之常也,省去冗口可矣。”

(2).指情性淡泊。 明 唐顺之 《<声承集>序》:“ 渐斋子 以其真率苦淡之节,而使海内高士争慕与之游。”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真味

(1).真实的意旨或意味。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评》:“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明 朱承爵 《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声音之外,乃得真味。” 叶圣陶 《倪焕之》四:“他们只是没有尝到教育事业的真味罢了,一旦尝到这人世间至高至上的真味,那就硬教他们淡漠也决不肯了。”

(2).指味道纯正的食品。 宋 朱熹 《乳饼》诗:“清朝荐疎盘,乳鉢有真味。”

(3).指食物本来的味道。 清 曹庭栋 《老老恒言·饮食》:“凡食物不能废咸,但少加使淡,淡则物之真味真性俱得。”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进德

(1).犹言增进道德。《易·乾》:“忠信,所以进德也。” 晋 潘岳 《闲居赋》序:“是以资忠履信以进德,脩辞立诚以居业。” 唐 李山甫 《司天台》诗:“ 景公 进德星曾退, 汉帝 推诚日为迴。” 陈毅 《悼罗炳辉将军》诗:“患难共朝夕,进德君不朽。”

(2).即进德冠。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进德, 唐太宗 赐贵臣冠也。”参见“ 进德冠 ”。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范文

教学中作为模范的作文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正公

古代官名。指三上公。《穆天子传》卷一:“丙寅,天子属官效器,乃命正公 郊父 受敕宪。” 郭璞 注:“正公,谓三上公,天子所取正者, 郊父 为之。”《后汉书·独行传·周嘉》:“﹝ 周燕 ﹞当下蚕室,乃嘆曰:‘我 平王 之后,正公玄孙,岂可以刀锯之餘,下见先君!’遂不食而死。”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家书

(1) 家庭成员写的书信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家书一箧。——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家中拥有的书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戒子

见“ 戒指 ”。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有事

(1) 惹事;出现变故

家里有事了

(2) 有工作干

他有事干了,能自立了

(3) 忧愁或顾虑

他心里有事,看上去不大高兴

(4) 忙,不闲

我现在有事,不能陪你出去

(5) 指军事,即用兵

季氏将有事于 颛臾。——《论语·季氏》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与同

(1).与之相同。《诗·邶风·旄丘》:“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郑玄 笺:“ 卫 之诸臣行如是,不与诸伯之臣同。”《淮南子·泰族训》:“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

(2).犹同。谓与人一齐。 元 高文秀 《遇上皇》第四折:“寡人带酒,与同二人欲要起身,被店主人家扯住。”《水浒传》第六七回:“却説 关胜 与同 宣赞 、 郝思文 ,引领五千军马接来,相近 凌州 。”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欧阳

——复姓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朋党

集团,派别,多为争 * 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论质

论难质疑。 宋 叶适 《文林郎前秘书省正字周君南仲墓志铭》:“既从余,初若无所论质,已而耳改目化,气竦神涌,古今事物,错落高下,不以涯量。”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鬼神

(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同道

(1) 同一思想;同一原则

帝王治世,百代同道。——《论衡》

(2) 志同道合。亦指志同道合的人

同道中人

(3) 同路

同道人

[送儿沆再之台学并似许梧山张在轩]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 【题北山松轩】_释元照 | 宋代
  • 【题北山松轩】_释元照 | 宋代 >> 【题北山松轩】_释元照 | 宋代...

  •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_陆游 | 宋代
  •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_陆游 | 宋代 >>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_陆游 | 宋代...

  • 【二女第一百四十四】_文天祥 | 宋代
  • 【二女第一百四十四】_文天祥 | 宋代 >> 【二女第一百四十四】_文天祥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