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原文
螳螂形异小蜘蛛,何谓螵蛸之母乎。
大抵方言原各判,未精尔雅舛相呼。
中郎博物知机早,御者开君喻理殊。
一介阴虫能识节,仲舒三策语非诬。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诗词问答
问:《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七
2. 郑注云螳螂螵蛸母也按蟏蛸毛传谓之长踦引郭璞曰小蜘蛛长脚者陆玑云一名长脚其形与螳螂绝不类何云是其母乎若螵蛸著木形如半茧尚未化成更不得以螳螂为母也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参考注释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螳螂
螳螂属或者有关属(螳螂总科)的昆虫,具有长的前胸,取食其它昆虫,用前肢抱握好像念经但是对人类无害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蜘蛛
动物名。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蛛形目的动物。身体长圆形,分头胸和腹两部,有脚四对。 * 尖端能分泌粘液,在空气中凝成丝,用以结网捕食昆虫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何谓
(1)
(2) 什么叫做;什么是
何谓灵感?
(3) 指什么;是什么意思。用于询问(后面常带[也]字)
此何谓也?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螵蛸
螳螂的卵块,螳螂产卵子的房,又名蜱蛸。产生桑树上的名桑螵蛸,可入药。乌贼鱼骨也叫螵蛸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大抵
大概;大致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方言
一种语言中跟标准语有区别,主要用在口语上或口头上的地区性或区域性的语言变体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尔雅
中国古代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汉代学者缀辑而成。《汉志·尔雅》30篇,传至今只有19篇。后世经学家多用以考证解释儒家经典的 义意,遂成为《十三经》之一,注释《尔雅》的有晋人郭璞(注)、宋人邢昺(疏)、清人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中郎
(1).官名。 秦 置, 汉 沿用。担任宫中护卫、侍从。属郎中令。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署长官称中郎将,省称中郎。 汉 苏武 、 蔡邕 曾任中郎将,后世均以中郎称之。 唐 杜甫 《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 中郎 石经后, 八分 盖憔悴。” 宋 刘克庄 《沁园春·十和林卿得女》词:“ 中郎 传业, 蔡琰 词章。”此指 蔡邕 。 元 张翥 《上京秋日》诗:“ 中郎 节在仍归 汉 ,校尉城空罢护 羌 。”此指 苏武 。
(2).次子。 元 成廷珪 《戚戚行》:“大郎荷鍤北开河,中郎买刀南讨贼。”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博物
(1) 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
(2) 知道许多事物
博物洽闻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知机
同“ 知几 ”。《素问·离合真邪论》:“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髮,不知机者扣之不发。” 王冰 注:“机者动之微,言贵知其微也。” 唐 崔颢 《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诗:“少年负胆气,好勇復知机。”《警世通言·乔彦杰一妾破家》:“世事纷纷难诉陈,知机端不误终身。” 鲁迅 《伪自由书·从幽默到正经》:“所以知机的人,必须也和大家一样哭丧着脸,以免于难。”参见“ 知几 ”。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御者
(1).驾御车马的人。《仪礼·既夕礼》:“御者执策,立于马后。”《孟子·滕文公下》:“御者且羞与射者比。”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尔廼税驾乎蘅皋,秣駟乎芝田……覩一丽人,于巖之畔,廼援御者而告之。”
(2).侍从。《仪礼·既夕礼》:“御者四人皆坐持体。” 郑玄 注:“御者,今时侍从之人。”《韩非子·内储说下》:“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后汉书·梁冀传》:“ 寿 见 宫 ,輒屏御者,託以言事,因与私焉。”《资治通鉴·汉哀帝建平元年》:“帝与昭仪坐,使御者 于客子 解篋缄,未已。” 胡三省 注:“御者,侍者也。”
(3).谓值班的小吏。《礼记·文王世子》:“鸡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监之御者曰:‘今日之安否何如?’” 郑玄 注:“御,如今小史直日矣。”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一介
一个
一介之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阴虫
(1).冰蚕。 王嘉 《拾遗记·虞舜》附 南朝 梁 萧绮 录:“阳燎出於冰木,阴虫生於炎山。”
(2).秋虫,如蟋蟀之类。 南朝 宋 颜延之 《夏夜呈从兄散骑车长沙》诗:“夜蝉当夏急,阴虫先秋闻。” 宋 梅尧臣 《夏日晚霁》诗:“寳气无入发,阴虫入夜鸣。”
(3).虾蟆。 晋 陆机 《漏刻赋》:“伏阴虫以承波,吞恒流其如挹。”《文选·陆倕<新漏刻铭>》:“灵虬承注,阴虫吐噏。” 李周翰 注:“阴虫谓虾蟆。”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仲舒
汉 哲学家、今文经学家 董仲舒 。专治《春秋公羊传》,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之说。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长思书》:“才劣 仲舒 ,无下帷之思;家贫 孟公 ,无置酒之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仲舒 专儒, 子长 纯史。”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才雄 子云 笔,学广 仲舒 帷。”旧题 明 王世贞 《鸣凤记·秋夜女工》:“不用 仲舒 谋,权回 范蠡 舟,旧江山都是新愁。”
[月令七十二候诗·五月芒种节三候·其二十五·螳螂生]三策
(1).三道计谋。《史记·苏秦列传》:“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
(2). 汉 董仲舒 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 武帝 所赏识,任为 江都 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 宋 范成大 《乙未元日书怀》诗:“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赠玉》:“空埋没天人三策,枉思量谈笑封侯。”
(3).三篇策论。《西游记》第九回:“及廷试三策, 唐王 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三日。”
乾隆,月令七十二候诗,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