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赠二首】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代
[重赠二首]重赠二首原文
闻道将雏向墨池,刘家还有异同词。
如今试遣隈墙问,已道世人那得知。
世上悠悠不识真,姜芽尽是捧心人。
若道柳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
[重赠二首]诗词问答
问:重赠二首的作者是谁?答:柳宗元
问:重赠二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重赠二首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柳宗元的名句有哪些?答:柳宗元
全唐诗:卷352-15
[重赠二首]参考注释
[重赠二首]闻道
(1).领会某种道理。《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唐 韩愈 《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明 李贽 《卓吾论略》:“吾父子儻亦闻道於此,虽万里可也。”
(2).听说。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四:“闻道 长安 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岂不闻道是哀哀父母劬劳。” 李木庵 《东山吟》:“闻道时危党錮急,伤心不许问家国。”
[重赠二首]将雏
(1).携带幼禽。 晋 成公绥 《啸赋》:“似鸿雁之将雏,羣鸣号乎沙漠。”
(2).指携带幼小的子女。 唐 杜甫 《清明》诗:“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鞦韆习俗同。” 仇兆鳌 注:“将雏,谓挈子而行。” 鲁迅 《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惯於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鬢有丝。”
[重赠二首]墨池
(1).洗笔砚的池子。著名书法家 汉 张芝 、 晋 王羲之 等,均有“墨池”传说著称后世。 唐 裴说 《怀素台歌》:“ 永州 东郭有奇怪,笔家墨池遗跡在。” 宋 曾巩 《墨池记》:“﹝ 临川 ﹞ 新城 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 王羲之 之墨池。”
(2).指砚。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墨地皮棚》:“ 王僧彦 父名 师古 ,常自呼砚为墨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墨池点得兔毫浓,拂拭锦笺一纸。” 郁达夫 《采石矶》七:“他拿起笔来,往墨池里扫了几扫,就模模糊糊的写了下去。”
(3).指习书写字处。 唐 元稹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墨池怜嗜学,丹青羡登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白首何人?墨池谁子?后生是畏,前圣有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玩具·高丽贡纸》:“其表文咨文俱卤悍之甚,不足供墨池下陈矣。”
(4).制笔时,以羊青毛为最内层,以兔毫为次层,做成“墨池”(又称“笔柱”、“承墨”),用以吸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笔墨》:“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
[重赠二首]异同
(1) 相同和不同之处
分别异同
(2) 异议
(3) 不一样,不一致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重赠二首]如今
在这些日子里;现在,当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如今咱们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大学生
[重赠二首]世人
世上的人;普通人
世人皆知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宋· 周敦颐《爱莲说》
[重赠二首]得知
从…知道
经最终调查,得知知识渊博的讲演者在此之前,已将其演说稿译成英文
[重赠二首]世上
世界上;人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重赠二首]悠悠
(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重赠二首]识真
(1).识别真相。 唐 柳宗元 《重赠》诗之二:“世上悠悠不识真,薑芽尽是捧心人。” 金 王若虚 《文辨》:“世之秉笔者往往不谨,驰骋雕鐫,无所不至,自以为得意,而读者亦从而歆羡,识真之士,何其少也。”
(2).识认自然之道;认识本原。 唐 张说 《岐州刺史平原男陆君墓志铭》序:“公讳 伯玉 ,字某, 河南 人,识真之士也。” 明 海瑞 《训诸子说》:“圣贤以识真诲人,其説备在方册。”
[重赠二首]尽是
到处是,很多很多
这儿尽是石头
[重赠二首]捧心
相传 春秋 时美女 西施 有心痛病,经常捧心而颦(皱着眉头)。邻居有丑女认为 西施 这个姿态很美,也学着捧心皱眉,反而显得更丑,大家见了都避开她。见《庄子·天运》。后因以“捧心”喻拙劣的模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可谓 寿陵 匍匐,非復 邯郸 之步;里丑捧心,不关 西施 之嚬矣。” 宋 陆游 《遣兴》诗之二:“得酒不妨开口笑,学人难作捧心顰。” 明 归有光 《<五岳山人前集>序》:“余不能如 玉叔 也,况《史记》耶?夫苟能如 玉叔 ,则亦里之捧心者也。”
[重赠二首]子弟
(1) 子与弟;亦泛指子侄辈
职工子弟
阏氏子弟在。——《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
单于子弟发兵。
有子弟十人。——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泛指年轻的后辈
此必洄曲子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子弟素健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与子弟角。——《聊斋志异·促织》
(4) 指嫖客
[重赠二首]往年
以往的年头;从前
[重赠二首]何事
(1).什么事;哪件事。 南朝 齐 谢朓 《休沐重还道中》诗:“问我劳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干 《经周处士故居》诗:“愁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朱子语类》卷八:“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为何,何故。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新唐书·沉既济传》:“若广聪明以收淹滞,先补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来?”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何事痴呆汉,到处逢佳丽?”
[重赠二首]西宾
(1).旧时宾位在西,故称。常用为对家塾教师或幕友的敬称。 唐 柳宗元 《重赠刘连州》诗:“若道 柳 家无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宾。”《儿女英雄传》第十八回:“正是仇人相见,分外眼明,登时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掣那把刀在手里,便要取那假西宾的性命。”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后》:“但婆媳吵架,与西宾又何干呢?”
(2).复姓。传说 黄帝 之母为 西宾氏 。见《云笈七籤》卷一百。
唐代,柳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