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作者:林表民 朝代:宋代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原文
神剜天划成岩洞,横亘危梁接应真。
垂下玉虹三百丈,雪花飞溅一山春。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诗词问答
问:《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的作者是谁?答:林表民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林表民的名句有哪些?答:林表民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 书法图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书法作品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参考注释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岩洞
(1) 地面上有天然顶盖的洞穴;不大但很别致的石洞;山洞
(2) 指岩石钻孔或天然岩洞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横亘
见“ 横亘 ”。
亦作“横亙”。1.绵延横陈。 唐 王昌龄 《出郴山口寄张十一》诗:“石脉尽横亙,潜潭何时流。”《旧五代史·唐书·周德威传》:“两军皆阵, 梁 军横亙六七里。”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榆关》:“ 太行 之麓蜿蜒东注,横亙塞垣。” 碧野 《天山景物记》:“﹝ 天山 ﹞连绵几千里,横亘 准噶尔盆地 和 塔里木盆地 之间,把广阔的 新疆 分为南北两半。”
(2).横跨。 唐 陈鸿 《华清汤池记》:“仍以石梁横亙汤上,而莲花纔出水际。” 清 戴名世 《暑雪亭记》:“有大石状若柳叶横亘其中为梁,水从梁下暗渡入於溪旁。” 蔡仪 《诗的比兴和形象思维的逻辑特征》:“ 大渡河 上横亘两岸架着铁索桥的形状,已是写得很鲜明的了。”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危梁
谓高架于山谷间的桥。 唐 罗隐 《升仙桥》诗:“危梁枕路歧,驻马问前时。” 唐 孙棨 《北里志·郑合敬先辈》:“呜呼,有危梁峻谷之虞,则回车返策者众矣。” 清 吴伟业 《闻台州警》诗之三:“ 天门 中断接危梁,玉馆金亭迹渺茫。”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接应
(1) 配合己方的人行动
接应先头部队
(2) 物质上给予帮助;接济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玉虹
(1).白虹。 宋 苏轼 《郁孤台》诗:“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
(2).诗词中常以喻象虹一样的事物。喻明洁的瀑布或流水。 唐 李贺 《北中寒》诗:“争瀯海水飞凌喧,山瀑无声玉虹悬。” 宋 杨万里 《和昌英叔雪中春酌》:“ 南谿 春寒强似冬, 南谿 春水走玉虹。” 宋 陆游 《故山》诗:“落涧泉奔舞玉虹,护丹松老卧苍龙。”
(3).喻石拱桥。 宋 苏轼 《何公桥》诗:“疏为玉虹,隐为金堤。” 宋 吴文英 《十二郎·垂虹桥》词:“酹酒苍茫,倚歌平远,亭上玉虹腰冷。”
(4).喻带状的光。 宋 杨万里 《正月二十四夜小楼看灯》诗:“光射瑠璃贯水晶,玉虹垂地照天明。”
(5).喻宝剑。 明 潘纬 《发佩剑送方生趋幕府》诗:“ 延津 双玉虹,神物合雌雄。”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三百
《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刑昺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诗集>序》:“文士得三百之义者,莫如 杜子美 。”参见“ 三百篇 ”。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雪花
空中飘落的雪,多呈六角形,象花
[送崇镜上人归剡因寄声高九万孙季蕃]飞溅
向四外溅出
浪花飞溅
宋代,林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