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原文
宋帝率能书,石渠藏屡有。
兹册合高孝,三希刻曾久。
几暇偶展观,谓昔鉴失苟。
全书苏轼诗,题识无其后。
地黄昨辟苏,不复摛吟口。
但如马喻身,苏宜帝何取。
书亦逊赐岳,颇疑出伪手。
既成弗可更,遂过吾自丑。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诗词问答
问:《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注释
1. 押有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五十六
2. 末祇有御书之印一并无款识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参考注释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能书
善于抄写;擅长书法。《后汉书·卢植传》:“愿得将能书生二人,共诣 东观 ,就官财粮,专心研精,合《尚书》章句,考《礼记》失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巧艺》:“ 韦仲将 能书, 魏明帝 起殿,欲安榜,使 仲将 登梯题之。”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 米芾 得能书之名,似无负於海内。” 明 王肯堂 《郁冈斋笔麈》卷四:“能书不择笔,此浪语也。”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石渠
(1).石筑的水渠。 汉 刘桢 《公宴》诗:“清川过石渠,流波为鱼防。” 唐 孟浩然 《病愈过龙泉寺精舍呈易业二公》诗:“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
(2).见“ 石渠阁 ”。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全书
(1).内容完整,并无残缺的书。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但既残缺,非復全书。” 宋 曾巩 《<新序>目录序》:“ 刘向 所集次《新序》三十篇; 隋 唐 之世,尚为全书,今可见者十篇而已。”
(2).指整部书。 清 康熙 《御制<佩文韵府>序》:“於五十年十月全书告成,共一百零六卷,一万八千餘页。”
(3).由许多人合编的丛书。如:《四库全书》。
(4).指一人的全集。如:《曾子全书》。
(5).就某一专题进行全面阐述所编次的书。如:《农政全书》。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题识
(1).写上标记。《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曹操 徵 歆 ﹞宾客旧人送之者千餘人,赠遗数百金。 歆 皆无所拒,密各题识,至临去,悉聚诸物,谓诸宾客曰:‘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众乃各留所赠,而服其德。”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世宗 常令陶人应二十四气,烧瓦二十四片,各题识其节气。”
(2).指标记。 清 李伯元 《南亭笔记》卷五:“一令独餽古甎二十事,年号题识皆 秦 汉 物。”
(3).犹题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绍兴御府书画式》:“惜乎鉴定诸人……人品不高,目力苦短。凡经前辈品题者,尽皆拆去,故今御府所藏,多无题识。” 明 宋濂 《题周母李氏墓铭后》:“ 梁 太常卿 任昉 著《文章缘起》一卷,凡八十有五题,未尝有所谓题识者。题识之法,盖始见於 唐 而极盛於 宋 ,前人旧跡,或闇而弗彰,必假能言之士,歷道其故而申之,有如笺经家之疎云耳。非专事於虚辞也。”《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宣和二年》:“﹝ 梁师成 ﹞多置书画卷轴於外舍,邀宾客纵观,得其题识,合意者輒密加汲引,执政、侍从,可阶而升。” 叶圣陶 《隔膜》:“悬空的煤油灯照得全室雪亮,连墙角挂着的那幅山水上的密行题识都看得清楚。”参见“ 题跋 ”。
(4).犹题款。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唐 咸通 十四年癸巳, 凝式 是年生,故题识多自称癸巳人。”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今日轻俊后生辈,乘酒纵笔,题识书画卷轴,有不着姓名,止题道号者,得不有愧於前辈乎?”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其后
在某时之后
其后,事情仍无起色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地黄
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长圆形并有皱纹,开淡紫色花。黄色根,中医入药、补血、强心
但取芦藤地黄辈观。——宋· 沈括《梦溪笔谈》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吟口
谓说话含混不清。《荀子·不苟》:“ 盗跖 吟口,名声若日月。” 王先谦 集解:“《后汉·梁冀传》:‘口吟舌言。’ 章怀 注:‘谓语吃不能明了。’‘吟口’当与‘口吟’同义。‘ 盗跖 吟口’三句,与 扬雄 《解嘲》‘ 孟軻 虽连蹇(连蹇谓口吃),犹为万乘师’,文意近似。诸説皆非。”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何取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足称许。 宋 秦观 《王俭论》:“至于该洽经史,明习故事,工词令,妙威仪,动为名流之所称,所谓一时之美,一日之长,夸污世而矫流俗者也,君子何取焉?”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既成
已经完成;已经成为。《诗·小雅·六月》:“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毛 *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有些则造成既成事实再告诉它。” 郭沫若 《革命诗人屈原》:“到了这个时候,或早或迟必然的要起来一次革命,便是文字打破既成的定型而向脱去了桎梏的言语急起直追。”
[题宋高孝法书合册·其一·高宗书苏轼地黄诗]遂过
顺成过失;掩饰过失。《吕氏春秋·审应》:“ 公子食我 之辩,适足以饰非遂过。” 高诱 注:“饰好其非,遂成其过。” 汉 贾谊 《过秦论下》:“ 秦王 足己而不问,遂过而不变。” 唐 柳宗元 《桐叶封弟辩》:“若戏而必行之,是 周公 教王遂过也。”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