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作者:释克勤 朝代:宋代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原文
深深处,无物堪比伦。
浅浅个,两手相分付。
以一统万,穿众穴于毫端。
补短截长,握秤尺于掌内。
意气不从天地得,英雄岂藉四时推。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诗词问答
问: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的作者是谁?答:释克勤
问: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克勤的名句有哪些?答:释克勤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注释
1. 原校:个疑处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参考注释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深深
(1) 形容程度深或强烈
在深深的痛苦中
(2) 指进入的距离远
把桩深深打进地下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无物
不存在东西;空洞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比伦
比并;匹敌。《魏书·崔楷传》:“其实上叶御灾之方,亦为中古井田之利。即之近事,有可比伦。” 唐 方干 《朱秀才庭际蔷薇》诗:“绣难相似画难真,明媚鲜妍絶比伦。” 清 朱琦 《关将军挽歌》:“ 虎门 粤 咽喉,险要无比伦。”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 犹太 遗黎,性长居积, 欧 人之善贾者,莫与比伦。”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浅浅
水流急速的样子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两手
(1).犹言两下子。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第一部十三:“ 鲍福 小时候学过拳,在扑打和擒拿方面也很有两手。”
(2).指两种手段、两套方法、两种结果等。 木斧 扬禾 《一位女县长的48小时》:“ 宋耀华 心中忖度:这样拖下去,干埝儿就会很快决堤,必须作两手准备。” 达理 《卖海蛎子的女人》:“我埋怨妻子不该把话说死,至少也该有两手准备。”
(3).借指两个人。 老舍 《骆驼祥子》十三:“ 刘四爷 觉得 冯先生 真是心细,当时要再约两手,和 冯先生 打几圈麻将。”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相分
谓使互相增进契分,情谊。《三国志·魏志·邴原传》“ 太祖 征 吴 , 原 从行,卒” 裴松之 注引《邴原别传》:“ 兖 豫 之士,吾多所识,未有若君者,当以书相分。” 清 黄生 《义府》卷下:“《季汉书·邴原传》:‘当以书相分。’言以书荐之,使相契分也。”
佛教语。法相宗所说的学说。与“见分”相对。谓认识和感知的对象。 清 龚自珍 《最录<八识规矩颂>》:“每支各摄证自证分、自证分、相分、见分等。”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缘色及空,以为相分。”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毫端
(1).细毛的末端。比喻极细微。《后汉书·南匈奴传》:“呜呼!千里之差,兴自毫端。”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金山观月》词:“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
(2).犹言笔底;笔下。 南朝 梁 庾肩吾 《<书品>序》:“其转註假借之流,指事会意之类,莫不状范毫端,形呈字表。” 宋 王安石 《赠李士云》诗:“毫端出窈窕,心手初不著。” 清 屠文漪 《迈陂塘·题陆旉亭小照》词:“是谁将玉山琼树,毫端图画偏似。”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补短
(1).补不足。《孟子·滕文公上》:“今 滕 絶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2).补救缺失。《史记·乐书序》:“以为州异国殊,情习不同,故博采风俗,协比声律,以补短移化,助流政教。”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意气
(1) 志向与气概
意气风发
意气扬扬。——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精神;神色
意气自若。——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意气之盛。——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3) 志趣
意气投合
(4) 偏激、任性的情绪
意气用事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不从
(1).不服从;不听从。《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后汉书·韩棱传》:“ 棱 復上疏諫,太后不从。”
(2).不追随。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陋 苍梧 之不从兮,遵 鮒隅 以同壤。” 宋 王谠 《唐语林·德行》:“ 沉 吏部 传师 ,性和易,不从流俗。”
(3).指占卜不吉。《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夏四月,四卜郊,不从,乃免牲。”《穀梁传·哀公元年》:“郊,自正月至于三月,郊之时也。我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如不从,则以正月下辛,卜二月上辛;如不从,则以二月下辛,卜三月上辛;如不从,则不郊矣。” 范宁 注:“意欲郊而卜,不吉,故曰不从。”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英雄
非凡出众的人物。指见解、才能超群出众或领袖群众的人
总揽英雄。——《三国志·诸葛亮传》
英雄乐业。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偈五十三首·其四十五]四时
(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偈五十,宋代,释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