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原文
御罢经筵例赐茶,崇儒恩谕特为加。
文渊阁合敷茵坐,稽古义非梯几赊。
口说躬行须有别,都俞吁咈莫争差。
芸幮四库收诚富,钻仰无能喟自嗟。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诗词问答
问: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二十一
2. 经筵向无赐茶例雍正年间皇考命增此典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参考注释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经筵
汉 唐 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 宋 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宋 代以每年二月至端午节、八月至冬至节为讲期,逢单日入侍,轮流讲读。 元 、 明 、 清 三代沿袭此制,而 明 代尤为重视。除皇帝外,太子出阁后,亦有讲筵之设。 清 制,经筵讲官,为大臣兼衔,于仲秋仲春之日进讲。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二:“ 神宗皇帝 御经筵,时方讲《周官》。”《元史·吴澄传》:“ 泰定 元年,初开经筵,首命 澄 与平章政事 张珪 、国子祭酒 邓文原 为讲官。”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经筵面奏》:“我朝经筵日讲,非徒辩析经史,为观美也;谓当旁及时务,以匡不逮。” 清 陈康祺 《燕下乡脞录》卷二:“ 康熙 十年二月,肇举经筵大典於 保和殿 ,以 孝感 熊文端公 为讲官,知经筵事。”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特为
专门为
特为这事而来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文渊阁
(1). 明 代宫内贮藏典籍及皇帝讲读之所。 明太祖 始建于 南京 奉天门 东。 成祖 迁都 北京 ,又于宫内东庑南建 文渊阁 。后置 文渊阁 大学士。《明史·艺文志一》:“ 永乐 四年,帝御便殿閲书史,问 文渊阁 藏书。”
(2). 清 代专藏《四库全书》的书阁之一。 乾隆 四十年(1775年)修建,在 北京 旧紫禁城内。《四库全书》第一份写成,即藏其中。后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古义
(1).古人立身行事的道理。《诗·郑风·女曰鸡鸣序》:“陈古义,以刺今不説德而好色也。” 孔颖达 疏:“陈古之贤士好德不好色之义。” 宋 苏轼 《孔毅父妻挽词》:“高风相宾友,古义仍兄弟。”
(2).古书的义理。《史记·酷吏列传》:“ 汤 决大狱,欲傅古义,乃请博士弟子治《尚书》《春秋》补廷尉史,亭疑法。”《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古义弘深,圣问奥远,非臣所能详尽。”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七》:“大都君臣借天象傅古义,以交相儆也。”
(3).古人对经籍的传统解释。《汉书·儒林传·丁宽》:“ 宽 至 雒阳 ,復从 周王孙 受古义,号《周氏传》。”
(4).文字词汇的古代意义。 杨树达 《<古声韵讨论集>序》:“读书必求其义,而古义寓於古音;以今音求古义,犹适 燕 代 而南其辕也。”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躬行
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都俞吁咈
《书·益稷》:“ 禹 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又《尧典》:“帝曰:‘吁,咈哉!’”都、俞、吁、咈均为叹词。以为可,则曰都、俞;以为否,则曰吁、咈。后因用“都俞吁咈”形容君臣论政问答,融洽雍睦。 明 归有光 《隆庆元年浙江程策四道》:“昔 唐 虞 之际,以天下相授受,而示之以精一执中之旨,彼其平时都俞吁咈,相告语于一堂之上者,无非此道。”《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景定五年》:“君有过举,臣当直言,都俞吁咈,古之所尚。”亦省作“ 都俞 ”。 宋 朱熹 《与周参政札子》:“伏惟都俞之暇,从容造膝,一为明主极言之,则天下幸甚。”《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四年》:“尽復昔时会议故事,以踵前古都俞之风。”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争差
(1).欠缺;差别。 元 无名氏 《黄花峪》第一折:“ 宋公明 武艺堪夸, 吴学究 又无争差。”《水浒传》第四九回:“第二个好汉,名唤 邹润 ,是他侄儿,年纪与叔叔仿佛,二人争差不多。”
(2).差错;意外。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二折:“倘或间有些儿争差,儿也,将您这一双老爹娘,可便看个甚么?”《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若子弟贤的,一般如凡人叙用;若有些争差的,罪责却也不小。” 清 洪昇 《长生殿·驿备》:“此奉钦遵,切休得有争差。”
(3).纠纷。 元 郑庭玉 《后庭花》第三折:“兀的是人命争差,恰便似金刚厮打,佛也理会不下。” 元 李行道 《灰阑记》第一折:“我想他家中大妻小妇必有争差,少不得要告状打官司的。”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四库
我国古代宫廷藏书的地方,分库收藏经、史、子、集四部类图书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钻仰
深入研求。语本《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刑昺 疏:“言夫子之道高坚,不可穷尽……故仰而求之则益高,钻研求之则益坚。” 汉 陈琳 《答东阿王笺》:“此乃天然异禀,非钻仰者所庶几也。” 宋 王禹偁 《送孙何序》:“服勤古道,钻仰经旨。”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世儒於此十三部,或焚膏继晷,钻仰终生,或锻鍊苛求,百端掊击。” 李详 《论桐城派》:“小亦钻仰先达,树义卓然。”
[经筵毕文渊阁赐茶有作]无能
毫无能力
腐败无能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