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其二】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即事·其二]即事·其二原文
纵目园林一畅情,小阳景物乍堪评。
含风叶影萧萧下,怯冻波光潋潋明。
设使含生无往复,那知造物有元贞。
羲经随处参消息,万象当前至理呈。
[即事·其二]诗词问答
问:即事·其二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即事·其二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即事·其二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即事·其二]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四十四
[即事·其二]参考注释
[即事·其二]纵目
极目远望,尽目力
纵目四望
[即事·其二]园林
专供人游玩休息的种植了花草树木的地方
园林艺术
[即事·其二]畅情
尽情。《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二:“祇要他不归来,便与 胡生 畅情作乐。”
[即事·其二]阳景
阳光。 三国 魏 曹植 《情诗》:“微阴翳阳景,清风飘我衣。” 南朝 梁 沉约 《修竹弹甘蕉文》:“阳景所临,由来无隔。”《林则徐日记·道光十七年五月二十六日》:“早晨浓阴大雾,旋即开晴,阳景舒长,天气亦热。”
[即事·其二]含风
带着风;被风吹拂着。 南朝 宋 谢惠连 《秋怀诗》:“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 南朝 梁 虞羲 《见江边竹诗》:“含风自颯颯,负雪亦猗猗。” 宋 王安石 《次韵徐仲元咏梅》之一:“额黄映日明 飞燕 ,肌粉含风冷 太真 。” 宋 苏轼 《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诗:“含风偃蹇得真态,刻画始信天有工。”
[即事·其二]萧萧
(1) 形容马嘶鸣声
马鸣萧萧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唐· 杜甫《兵车行》
(2) 风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
风萧萧
(3) 冷落凄清的样子
(4) 花白稀疏的样子
祖父看见了镜里的白发萧萧
[即事·其二]波光
水波反射出来的光。 后蜀 顾夐 《河传》词:“波光渺渺,不知何处。” 明 刘基 《菩萨蛮·越城晚眺》词:“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綺罗。” 杨朔 《潼关之夜》:“河水在暗夜里闪动着黑亮的波光。”
[即事·其二]潋潋
(1).水波流动貌。 唐 杨夔 《送郑谷》诗:“春江瀲瀲清且急,春雨濛濛密復疏。” 宋 苏轼 《城南县尉水亭得长字》诗:“瀲瀲波头细,疎疎雨脚长。”
(2).犹冉冉。渐近貌。 唐 杜牧 《题齐安城楼》诗:“呜咽江楼角一声,微阳瀲瀲落寒汀。” 宋 苏轼 《庐山二胜·栖贤三峡桥》诗:“弯弯飞桥出,瀲瀲半月彀。”
[即事·其二]设使
如果;假使
[即事·其二]含生
一切有生命者。多指人类。 晋 傅玄 《傅子·仁论》:“推己之不忍於飢寒以及天下之心,含生无冻餧之忧矣。”《魏书·崔光传》:“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则率土属赖,含生仰悦矣。” 宋 梅尧臣 《冬雷》诗:“春以动含生,夏以奋风雨。” 章炳麟 《訄书·订文》:“今夫含生之属,必从其便者也。”
[即事·其二]无往
犹言无论到哪里。常与“不”“非”连用,表示肯定。 晋 孙绰 《喻道论》:“意之所指,无往不通。”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下:“致良知便是必有事的工夫。此理非惟不可离,实亦不得而离也。无往而非道,无往而非工夫。” 清 谭嗣同 《仁学》一:“电气即脑,无往非电,即无往非我。” 唐弢 《在生命的浩瀚的海洋里》:“想起他那首以生命写成的诗,这首诗无往不在。”
[即事·其二]造物
(1) 创造万物,也指创造万物的神力
(2) 指运气;造化
[即事·其二]羲经
《周易》的别称。相传 伏羲 始作八卦,故名。 宋 王珪 《除富弼西京留守制》:“不处成功,专 老氏 荣名之畏;其旋元吉,安羲经履道之终。”
[即事·其二]随处
到处;处处
只要有一粒种了,它就不择地势,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了。——《松树的风格》
[即事·其二]消息
(1) 情况报道
消息灵通人士
(2) 音信
杳无消息
[即事·其二]万象
一切事物或景象
包罗万象
[即事·其二]当前
目前;现在
人的职责就在于完成当前的任务
[即事·其二]至理
(1) 最正确或最根本的道理
团结御侮,自然是至理
(2) 最完善最美好的政治
乾隆,即事,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