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李中书】作者:李恺 朝代:明代
[留别李中书]留别李中书原文
几度过逢幸识荆,嘉君彤管侍承明。
同根气谊千钧重,忤世功名一纸轻。
愧向宜阳聊出牧,辱从文水枉麾旌。
归来细检琼瑶赠,翘首西吴倍怆情。
[留别李中书]诗词问答
问:留别李中书的作者是谁?答:李恺
问:留别李中书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留别李中书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李恺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恺
[留别李中书]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2. 以上民国张其淦《东莞诗录》卷一九
[留别李中书]参考注释
[留别李中书]度过
(1) 让时间在工作、生活、娱乐、休息中消失
在海滩上度过了夏天
(2) 生活了一段时间
度过了自己的一生
[留别李中书]识荆
敬辞。原指久闻其名而初次见面结识的敬词,今指初次见面或结识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 韩荆州(长史韩朝宗)’。—— 李白《与韩荆州书》
避地曾来银岭居,识荆已是二年余。——元· 鲁直《次程仲京韵》
[留别李中书]彤管
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诗·邶风·静女》
[留别李中书]承明
(1).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 汉 刘向 《说苑·修文》:“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之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也。”
(2).即 承明庐 。《汉书·翼奉传》:“ 未央宫 又无 高门 、 武臺 、 麒麟 、 凤皇 、 * 、 玉堂 、 金华 之殿,独有 前殿 、 曲臺 、 渐臺 、 宣室 、 承明 耳。” 南朝 梁元帝 《去丹阳尹荆州》诗:“驂驾乘駟马,謁帝朝 承明 。” 宋 辛弃疾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词:“想夜半 承明 ,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参见“ 承明庐 ”。
[留别李中书]根气
(1).犹根基。指禀赋、气质。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梁惠王上》:“劈头初见,便拦截他,也只为根气劣耳。”《醒世恒言·佛印师四调琴娘》:“他原是 明悟禪师 转世,根气不同,所以出儒入墨,如洪炉点雪。”
(2).底气。《天雨花》第八回:“太夫人脉息,本是虚弱,去年还有根气,不意一坏至此。”
[留别李中书]千钧
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商君书·错法》:“ 乌获 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宋 杨亿 《咸平六年二月十八日纪事二十二韵》:“千钧寧觉重,七札岂曾妨。”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章:“这念头一起,就是千钧之力也收它不住。”
[留别李中书]功名
功绩和名位;封建时代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三国演义》
但是,他们(指东林党人)比起那一班读死书的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总算进步多了。——《事事关心》
[留别李中书]一纸
一张纸。多用于书信或文件等。《三国志·蜀志·吕凯传》:“都护 李严 与 闓 书六纸,解喻利害, 闓 但答一纸。”《宣和遗事》前集:“天子倚着懒架儿暂歇坐间,忽见粧盒中一纸文书,用手取来看时,却是小词一首。”《儿女英雄传》第一回:“那时一纸呈儿,掛冠林下,倒是一桩乐事。” 巴金 《探索集·怀念烈文》:“这以后又过了两个月,在 上海 出版的十三种期刊,被 * 政府一纸禁令同时查封了。”
[留别李中书]出牧
出任州府长官。《宋书·孝武帝纪》:“朕弱年操製,出牧 司 雍 ,承政宣风,荐歷年纪。” 唐 杜甫 《滕王亭子》诗之一:“人到於今歌出牧,来游此地不知还。” 宋 陆游 《罗江驿翠亭读宋景文公诗》诗:“ 宋公 出牧曾题壁,锦段虽残试剪裁。”
[留别李中书]麾旌
(1).本为指挥旗。后多指将帅之旗。《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曹公 东征 先主 , 先主 败绩”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先主 ﹞自将数十骑出望公军,见麾旌,便弃众而走。”
(2).引申为旗仗。《隋书·音乐志中》:“鑾轩循辙,麾旌復路。”
[留别李中书]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留别李中书]细检
细行;小节。《新唐书·李让夷传》:“素善 薛廷老 , 廷老 不飭细检,数饮酒不治职。”
[留别李中书]琼瑶
(1) 美玉
身居锦秀心无爱,足步琼瑶意不迷。——《西游记》
(2) 比喻别人酬答的礼物、诗文、书信等
琼瑶满匣
(3) 比喻似玉的雪
只见朔风凛凛,冷气嗖嗖,却已琼瑶密布,飘下一天雪来。——《镜花缘》
[留别李中书]翘首
抬头而望;也形容盼望之切:翘首晴空|登高翘首,远望家乡|翘首以待。
[留别李中书]西吴
(1).古地名。《国语·齐语》:“西服 流沙 、 西吴 。” 韦昭 注:“ 流沙 、 西吴 , 雍州 之地。”
(2). 唐 宋 时 湖州府 的别称。在今 浙江 湖州 。 元 李存 《送始和尚之天竺》诗:“杨柳湖边天未晓,偶随孤棹落 西吴 。”
[留别李中书]怆情
伤心。 宋 王安石 《示长安君》诗:“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愴情。”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最是长条柳,依依一愴情。”
明代,李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