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作者:李之世 朝代:明代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原文
众山忽皆响,泠泠激石音。
何年寺飞来,石乃遗至今。
幻迹半明昧,灵气无销沈。
不见漱流人,空闻石上吟。
流水自千古,登临谁晤心。
日暝孤猿嗥,凄寒不可任。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诗词问答
问: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的作者是谁?答:李之世
问: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李之世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世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注释
1. 押侵韵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参考注释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泠泠
(1) 形容清凉;冷清
白露泠泠
(2) 本指流水声。借指清幽的声音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石音
即磬音。八音之一。《书·益稷》“予击石拊石” 宋 蔡沉 集传:“石,磬也。八音独言石者,石音属角,最难谐和。”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至今
(1) 直至此刻
至今杳无音信
(2) 直到今天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明昧
迷糊。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把单相思害得忒明昧,又不是困人天气。”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灵气
(1).指人对外物感受和理解的能力。《管子·内业》:“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
(2).聪慧或秀美的气质。 晋 傅玄 《鸿雁生塞北行》:“退哀此秋兰,草根絶,隋化扬。灵气一何忧(优)美,万里驰芬芳。” 唐 李商隐 《李肱所遗画松诗书两纸得四十韵》:“ 淮山 桂偃蹇, 蜀郡 桑重童。枝条亮眇脆,灵气何由同?” 刘学锴 等集解:“灵异之气。” 明 吴承恩 《画松》诗:“风云暗淡藏灵气,月露庄严有异姿。”《红楼梦》第一一一回:“实在天地间的灵气,独钟在这些女子身上了。” 鲁迅 《<伪自由书>后记》:“惜‘化名’为‘顽石’,灵气之不钟于鼻子若我辈者,竟莫辨其为‘新进作家’抑‘老作家’也。”
(3).仙人的气质。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六:“ 燕昭 无灵气, 汉武 非仙才。”
(4).指仙灵之气。 晋 郭璞 《山海经图赞·神陆吾》:“门明是对,司帝之门,吐纳灵气,□熊魂魂。”《云笈七籤》卷一一七:“往往神仙幽人游憩其上,奇氛灵气,弥覆其顶。” 巴金 《长生塔》:“在这里面,皇帝不仅可以避免一切人间的诅咒,还可以接触天空的神圣的灵气。”
(5).犹王气。 明 梁有誉 《姑苏怀古》诗:“金虎跡荒灵气灭,水犀军散霸图空。” 明 汤显祖 《黄金台》诗:“ 昭王 灵气久疎芜,今日登臺弔 望诸 。”
(6).指美好的名声。 宋 王安石 《祭欧阳文忠公文》:“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 箕山 之侧与 潁水 之湄。”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流人
(1).被流放的人。《庄子·徐无鬼》:“子不闻夫 越 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 宋 叶适 《故赠右谏议大夫龚公谥节肃议》:“盖 元符 之末, 建中靖国 之初,既昭雪流人,生死蒙泽,天下望尽復 元祐 政事。” 清 陈维崧 《送张若水出关》诗:“ 汉 庭早晚流人赦,望尔归鞭度 陇 头。”
(2).离开家乡,流浪外地的人。 汉 桓宽 《盐铁论·执务》:“天下安乐,盗贼不起;流人还归,各反其田里。” 宋 苏轼 《上富丞相书》:“明公居於 山东 ,而倾 河 朔之流人,父弃其子,夫弃其妻,而自归於明公者百餘万。”《清史稿·食货志一》:“ 乾隆 时,令官山、 官地 ,无论土著、流人,以呈报之先后予垦。” 郁达夫 《沉沦》四:“他又忽然想到初次赴新大陆去的清教徒身上去。‘那些十字架下的流人,离开他故乡海岸的时候,大约也是悲壮淋漓,同我一样的。’”
(3).浪子。《 * 词话》第六八回:“ 银姐 ,见了那个流人儿,好歹休要説。”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流水
(1) 流动的水
落花流水春去也。
(2) 商店销售额
流水收入
(3) 立即;赶快;急急忙忙
他流水就说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登临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南望彭泽、 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凄寒
凄凉而寒冷
而你所想象的若尔盖,却总是荒凉凄寒的
[登漱流石吊朱少贞处士]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明代,李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