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作者:李曾伯 朝代:宋代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原文
欲知峡路打滩涡,千尺苍筠用力多。
进退不烦篙影动,东西惟听柁师呵。
命垂一缕惟天耳,力挽千钧如水何。
争似钱塘江上路,夜深柔橹听吴歌。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诗词问答
问: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的作者是谁?答:李曾伯
问: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曾伯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曾伯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参考注释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峡路
峡谷中的道路或航道。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途中五韵》:“峡路沙如月,山峰石似眉。” 唐 韦应物 《答令狐侍郎》诗:“ 吴 门冒海雾,峡路凌连磯。”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 蜀 之 三峡 , 河 之 三门 , 南越 之 恶谿 ……皆险絶之所,自有本处人为篙工。大抵峡路峻急,故曰:‘朝发 白帝 ,暮彻 江陵 。’”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千尺
极言其深、高、长。 唐 李白 《赠汪伦》诗:“ 桃花潭 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 送我情。” 宋 王安石 《道傍大松人取为明》诗:“虬甲龙髯不易攀,亭亭千尺荫 南山 。”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用力
花费精力;使劲
用力喊叫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进退
(1) 前进和后退
进退不由。——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进退无颜仪。——《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进退坐作之方。——宋· 苏轼《教战守》
进退维谷
(2) ∶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指言行适度
不知进退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不烦
(1).无须烦劳。《荀子·彊国》:“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南史·宋武帝纪》:“后世若有幼主,朝事一委任宰相,母后不烦临朝。”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公慨然曰:‘ 唐子方 自有平生,他日断不烦诸君曲笔。’后果殉难。”
(2).不急躁。《文选·宋玉<高唐赋>》:“澹清静其愔嫕兮,性沉详而不烦。” 李善 注:“不烦,不躁也。”
(3).不烦冗。《淮南子·主术训》:“法省而不烦。” 高诱 注:“烦,多也。” 宋 龚鼎臣 《东原录》:“然 秩 ( 刘秩 )书太略, 白 ( 宋白 )书太烦。不烦不略,最为适中者, 佑 ( 杜佑 )书也。”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东西
(1) 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吃东西
写东西
(2) 特指人或动物(常含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这小东西真可爱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曹禺《雷雨》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柁师
船上掌舵的人。 宋 王安石 《如归亭顺风》诗:“柁师高卧自啸歌,戏彼挽舟行復止。” 清 乔莱 《下滩》诗:“柁师自许识趋避,到此亦觉心魂惊。”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天耳
(1).佛教谓 * 诸天人之耳,能闻六道众生之言语及一切声响。《俱舍论记》第二七:“天眼、天耳,是所依根。”
(2).谓未受壅蔽、保持本性的天然之耳。 明 李贽 《追述潘见泉先生往会因由付其儿参将》:“惜哉犹有酸气,则以一种道学之习渐塞其天耳,然时时露出本色,则以其天者全也。”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千钧
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商君书·错法》:“ 乌获 举千钧之重,而不能以多力易人。” 宋 杨亿 《咸平六年二月十八日纪事二十二韵》:“千钧寧觉重,七札岂曾妨。”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二章:“这念头一起,就是千钧之力也收它不住。”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争似
怎似。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 宋 柳永 《慢卷紬》词:“又争似从前,淡淡相看,免恁牵繫。” 元 关汉卿 《金线池》楔子:“虽然故友情能密,争似新欢兴更浓。” 清 洪昇 《长生殿·密誓》:“问双星,朝朝暮暮,争似我和卿!”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钱塘江
中国浙江省最大河流,发源于安徽省大尖山岭北麓,经杭州湾注入东海,全长410公里。以雄伟壮观的钱塘潮闻名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上路
起程,动身
天色未明就出门上路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夜深
犹深夜。 唐 杜甫 《玩月呈汉中王》诗:“夜深露气清,江月满江城。” 唐 戴叔伦 《听歌回马上赠崔法曹》诗:“共待夜深听一曲,醒人骑马断肠迴。”《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夜深时分,还有人苦功读书,实为可敬。”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柔橹
谓操橹轻摇。亦指船桨轻划之声。 唐 杜甫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十二判官》诗:“柔櫓轻鸥外,含悽觉汝贤。”一本作“ 柔艣 ”。 宋 萧立之 《第四桥》诗:“一江秋色无人管,柔艣风前语夜深。” 元 虞集 《闻机杼》诗:“满地月明凉似水,数声柔櫓过 扬州 。” 郁达夫 《钓台的春昼》:“坐在黑影沉沉的舱里,我起先只在静听着柔橹划水的声音。”
[蜀江和周昞仲百丈韵]吴歌
吴 地之歌。亦指 江 南民歌。《晋书·乐志下》:“ 吴 歌杂曲。并出 江 南。 东晋 以来,稍有增广。” 五代 刘兼 《莲塘霁望》诗:“採莲女散 吴 歌闋,拾翠人归 楚 雨晴。” 宋 曾巩 《南湖行》之一:“插花步步行看影,手中掉旗唱 吴 歌。” 周立波 《夏天的晚上》:“一个读过私塾的人给我们背诵了许多旧诗词,还背诵他所爱好的一首 吴 歌。”
宋代,李曾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