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子 其三】作者:陶渊明 朝代:魏晋
[命子-其三]命子 其三原文
放赫愍侯,运当攀龙。
抚剑风迈,显兹武功。
书誓河山,启土开封。
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命子-其三]诗词问答
问:命子 其三的作者是谁?答:陶渊明
问:命子 其三写于哪个朝代?答:魏晋
问:陶渊明的名句有哪些?答:陶渊明
[命子-其三]参考注释
[命子-其三]攀龙
见“ 攀髯 ”。
[命子-其三]抚剑
(1).按剑。《左传·襄公二十三年》:“遂超乘,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 三国 魏 曹植 《求自试表》:“奋袂攘袵,抚剑东顾,而心已驰於 吴会 矣。” 唐 司空图 《冯燕歌》:“ 冯君 抚剑即迟疑,自顾平生心不欺。”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三:“非贸贸然暴虎冯河、抚剑疾视者所可与议也。”
(2).指从戎。 南朝 齐 谢朓 《和江丞北戍琅琊城》:“岂不思抚剑,惜哉无轻舟。”
[命子-其三]风迈
(1).奋发豪迈。 晋 陶潜 《命子》诗:“抚劒风迈,显兹武功。” 南朝 梁 江淹 《知己赋》:“耸孤韵以风迈,騫逸气以烟翔。”
(2).如风之飞驰。形容迅疾。《宋书·萧思话传》:“伏承司徒英图电发,殿下神武霜断, 臧质 忠义并到,不谋同时,仗顺沿流,席卷 江 甸,前驱风迈,已应在近。”《南齐书·氐传》:“今遣参军行 晋寿 太守 王道宝 、参军事行 北巴 西新巴 二郡太守 任湜之 、行 宕渠 太守 王安会 领鋭卒三千,遄涂风迈,浮川电掩。”
[命子-其三]武功
(1) 专指在军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战功
文治武功
(2) 武工
[命子-其三]河山
河流和山岭,指国家疆土
大好河山
[命子-其三]启土
(1).开拓疆域。《书·武成》:“惟先王建邦启土。”《国语·晋语四》:“继 文 之业,定 武 之功,启土安疆,於此乎在矣,君其务之。”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曹景宗》:“岂直 受降 可筑, 涉安 启土而已哉!”
(2).分土;分封土地。《文选·史岑<出师颂>》:“今我将军,启土 上郡 。” 张铣 注:“启,开也。 上郡 谓 騭 所封也。” 南朝 梁 沉约 《常僧景等封侯诏》:“宜命爵启土,以奬厥劳。” 唐 元稹 《追封王蟠母李氏等制》:“追加启土之荣,用深罢社之痛。”
(3).破土。指建造坟墓。《明史·石天柱传》:“ 孝贞纯皇后 将葬,帝假启土为名,欲復巡幸。”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归骸》:“吩咐各匠启土,敬谨盛殮者。”
[命子-其三]开封
中国河南省地级市,位于河南中部偏东北,黄河南岸,市 区面积38平方公里,人口60万,中国著名古都,曾为河南省会,现为河南重要工业城市
[命子-其三]亹亹
(1).勤勉不倦貌。《诗·大雅·崧高》:“亹亹 申伯 ,王纘之事。”《汉书·张敞传》:“今陛下游意於太平,劳精於政事,亹亹不舍昼夜。” 宋 叶适 《故宝谟阁待制知平江府赵公墓铭》:“若夫兢兢于道德之意,而亹亹于事物之实,则前辈所难能也。” 梁启超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且此生未及竟者,来生固可以补之,復何所惮而不亹亹。”
(2).行进貌。《楚辞·九辩》:“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王逸 注:“亹亹,进貌。”《文选·陆机<赴洛>诗》:“亹亹孤兽骋,嚶嚶思鸟吟。” 李善 注:“亹亹,走貌也。”
(3).水流貌。《文选·左思<吴都赋>》:“玄荫耽耽,清流亹亹。” 吕向 注:“亹亹,渌水徐进之势。” 宋 苏轼 《双池》诗:“泝流入城郭,亹亹渡千家。”
(4).谓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后汉书·班固传论》:“若 固 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猒,信哉其能成名也。”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晋黄门郎张协》:“词采葱蒨,音韵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唐 卢照邻 《<南阳公集>序》:“ 岑 君论詰亹亹,听者忘疲。”《三国演义》第六九回:“ 輅 亹亹而谈,言言精奥。” 清 姚鼐 《祭刘海峰先生文》:“嗣学古文,以任道期,亹亹其文,以赠吾离。”
(5).不绝貌。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十年而 许员外 稷 ,继翔其后,词人亹亹。” 宋 谢无量 《莺啼序·重过金陵》词:“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餘音亹亹。” 明 宋濂 《春日赏海棠花诗序》:“众宾咸悦,衔盃咏诗,亹亹不自休。”
(6).委顺貌。 明 宋濂 《答郡守聘五经师书》:“岂能悖性徇物,亹亹随人作上下耶!”
(7).美妙;美好。 晋 曹毗 《歌世宗景皇帝》:“亹亹神算,赫赫王旅。”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日月联璧,赞亹亹之弘致。” 唐 欧阳詹 《王者宜日中赋》:“含灵亹亹,处植离离。”
[命子-其三]丞相
古代辅佐君主治理国家政务的职位最高的大臣
[命子-其三]允迪
认真履践或遵循。《书·皋陶谟》:“允迪厥德,謨明弼谐。” 孔 传:“言人君当信蹈行古人之德。” 汉 蔡邕 《坟前石碑》:“弥纶典术,允迪圣矩。” 晋 陶潜 《命子》诗:“亹亹丞相,允迪前踪。”
陶渊明,魏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