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瞩楼】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丽瞩楼]丽瞩楼原文
昔时丽瞩额,今觉失斟为。
未免少年气,犹存悦目思。
松泉胥至静,视听实相宜。
于此忘筌对,安容侧艳辞。
[丽瞩楼]诗词问答
问:丽瞩楼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丽瞩楼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丽瞩楼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丽瞩楼]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九
[丽瞩楼]参考注释
[丽瞩楼]昔时
往日
[丽瞩楼]丽瞩
犹美观。《宋书·隐逸传论》:“故知松山桂渚,非止素玩,碧涧清潭,翻成丽瞩。” 清 周亮工 《哭陈盘生》诗之三:“暇心开丽瞩,远致越前修。”
[丽瞩楼]未免
(1) 实在是,不能不说是
你的发言未免长了些
(2) 不免
初次见面,未免有些拘束
[丽瞩楼]少年
古称青年男子,现在指人大约十岁到十五岁这个阶段
少年儿童读物
[丽瞩楼]悦目
愉悦好看
赏心悦目
[丽瞩楼]视听
(1) 看和听
视听效果
(2) 看到的和听到的
以正视听
(3) 指视力和听力
视听不衰
[丽瞩楼]实相
(1).佛教语。指宇宙事物的真相或本然状态。《法华经·方便品》:“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支遁》:“追踪 马鸣 ,躡影 龙树 ;义应法本,不违实相。” 宋 王安石 《寄国清处谦》诗:“我欲相期谈实相, 东林 何必谢 刘 雷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话説人生荣华富贵,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认为实相。”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佛不坏假名而説实相。” 吕澂 《中国佛教源流略讲》第五讲:“实相是佛教的 * 观。”
(2).真相。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此正 满洲 行政之实相也。”
[丽瞩楼]于此
(1).在此。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顺天道以杀伐,时休息於此。”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依世尚同,诡时则异。有一於此,两非默置。”
(2).如此。 汉 阮瑀 《为曹公作书与孙权》:“思计此变,无伤於孤。何必自遂於此,不復还之。”
(3).至此;至今。 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碑》:“独 韩文公 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復归于正,盖三百年於此矣。”
[丽瞩楼]忘筌
(1).忘记了捕鱼的筌。比喻目的达到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语出《庄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荃,通“ 筌 ”。 晋 何劭 《赠张华》诗:“奚用遗形骸,忘筌在得鱼。” 唐 韩偓 《感事三十四韵》:“ * 常独泣,多士已忘筌。”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 刘 始大悟,不觉洒然曰:‘君去固自得矣,将无使吾为忘筌忘蹄之人哉!’”
(2).引申喻不值得重视的事或物。 唐 刘禹锡 《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诗:“曾向空门学坐禪,如今万事尽忘筌。” 元 王祯 《农书》卷二二:“资尔屈伸功用毕,莫将良器等忘筌。”
[丽瞩楼]侧艳
指文辞艳丽而流于浮华。《旧唐书·文苑传·温庭筠》:“能逐絃吹之音,为侧艳之词。”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五:“《凭西阁词》篇幅增於 射山 ,而风格差逊。 射山 间涉侧艳,洎乎晚节,夐然河岳日星,乌可以词定人耶?” 蔡元培 《致<公言报>并答林琴南君函》:“教员中间有喜作侧艳之诗词……苟其功课不荒,并不诱学生而与之堕落,则姑听之。”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