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方竹杖】_乾隆 | 清代

【方竹杖】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方竹杖]方竹杖原文

绿林何处觅檀栾,坚实曾闻出大宛。

方镇犹然问无恙,纲维不藉报平安。

琅玕七尺自千古,风月双清总一竿。

高节美哉方正善,渭川欲效此君难。

[方竹杖]诗词问答

问:方竹杖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方竹杖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方竹杖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方竹杖]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八十三

2. 见翰苑丛话

[方竹杖]参考注释

[方竹杖]绿林

原为山名,位于湖北当阳东北。西汉末,新市人王匡、王凤等领导过绿林山起义。后以此称聚众抗官或劫富济贫的行为

绿林好汉

[方竹杖]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方竹杖]檀栾

(1).秀美貌。诗文中多用以形容竹。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脩竹檀欒,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 唐 王叡 《竹》诗:“成韵含风已萧瑟,媚涟凝渌更檀欒。”

(2).借指竹。 宋 梅尧臣 《和刁太傅新墅十题·移竹》:“远爱檀欒碧逕开,荷鉏乘雨破秋苔。”

[方竹杖]坚实

(1) 牢固结实

坚实的根基

(2) 身体结实,有力

[方竹杖]大宛

古国名。为 西域 三十六国之一,北通 康居 ,南面和西南面与 大月氏 接,产汗血马。大约在今 苏联 费尔干纳 盆地。见《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上·大宛国》。因其地产名马,后亦称骏马为“大宛”。 唐 白行简 《李娃传》:“有一人控大宛,汗流驰至。”

[方竹杖]方镇

指掌握兵权、镇守一方的军事长官。如 晋 持节都督, 唐 观察使、节度使、经略等。 辽 金 时皆有其职。 清 吴廷燮 著有 唐 、 辽 、 金 《方镇年表》,可参阅。《晋书·范宁传》:“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称计。”《新唐书·裴均传》:“ 德宗 以 均 任方镇,欲遂相之。”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一:“ 开元 九年置 朔方 节度,自是始有方镇。” 清 何琇 《樵香小记·翚帅师》:“古者兵出於农,有事则聚而授甲役,竣则散而归田,非有营卫之屯聚,方镇之瓜分,可籍之以为变。”

[方竹杖]犹然

(1).舒迟貌。《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逸周书·官人》:“喜色犹然以出。” 朱右曾 校释:“犹然,舒和貌。”

(2).微笑自得之貌。《庄子·逍遥游》:“ 宋荣子 犹然笑之。” 陆德明 释文:“ 崔 李 云:‘犹,笑貌。’”

(3).尚且。《史记·游侠列传》:“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4).尚且如此。 清 方文 《胡母节寿诗》:“世变节义如轻尘,男子犹然况妇人。”

(5).仍然。《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只因小夫人生前甚有 张胜 的心,死后犹然相从。”《儒林外史》第四六回:“﹝一对料丝灯﹞今已六十餘年,犹然簇新。”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一:“至今四十多年了,这幅画景,犹然清清楚楚的摆在脑际。”

(6).仍然如此。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唐 世士人宴聚,盛行叶子格, 五代 、国初犹然,后渐废不传。”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关镇杂记·秦皇岛》:“﹝ 秦皇 ﹞下马拜,荆皆垂首向地,如顿伏状。至今犹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 明 季士大夫投刺率称某某拜,开国犹然,近人多易以‘顿首’二字。”

[方竹杖]无恙

(1) 无灾祸

岁亦无恙耶?——《国策·齐策》

安然无恙

(2) 平安;没有疾病

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国语·齐策》

无恙,幸甚幸甚。——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无恙也。——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别来无恙?

[方竹杖]纲维

(1).总纲和四维。比喻法度。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北齐书·循吏传·路去病》:“重以政乱时难,纲维不立,功臣内戚,请嘱百端。”《明史·张永明传》:“以整飭纲维为己任。” 孙中山 《兴中会宣言》:“盖 中国 今日政治日非,纲维日坏,强邻轻侮百姓。”

(2).维系;护持。《三国志·魏志·刘放传》:“又深陈宜速召太尉 司马宣王 ,以纲维皇室。”《世说新语·言语》“ 陶公 疾篤,都无献替之言,朝士以为恨” 刘孝标 注引《陶氏叙》:“ 侃 少有远概,纲维宇宙之志。”《魏书·彭城王勰传》:“诚宜永兼将相,以纲维内外。”

(3).犹纲领。 宋 朱熹 《<中庸>章句序》:“歷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朱自清 《白采的诗》:“这样才可绝断众流,独立纲维,将主人公自己整个儿一丝不剩地捧给我们看。”

(4).寺庙中的司事僧。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又寺先有僧,不言姓名,常负束藳,坐卧於寺两廊下,不肯住院。经数年,寺纲维或劝其住房,曰:‘尔厌我耶?’”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 卫公 言北都惟 童子寺 有竹一窠,纔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每日报竹平安。”

[方竹杖]不藉

(1).不凭借;不依靠。 清 王韬 《淞隐漫录·三怪》:“ 济南 李大 ,业负贩。捷足善走,自南诣北,往往不藉舟车。”

(2).不顾惜。 唐 布燮 《听妓洞云歌》:“ 嵇叔夜 鼓琴饮酒无閒暇;若使当时闻此歌,抛掷《广陵》都不藉。”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四折:“你是为人须为彻,将衣袂不藉。” 元 宫天挺 《范张鸡黍》第二折:“寸心酸,五情裂,咱功名已不藉。”

[方竹杖]平安

(1)

(2) 没有事故,没有危险

平安无事

(3) 冒了险而未遭受损伤或损失的

经过艰难的历程后平安到家

(4) 指心境平静安定

心很平安

[方竹杖]琅玕

(1) 似玉的美石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汉· 张衡《四愁诗》

(2) 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比喻珍贵、美好之物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山海经》

(3) 翠竹的美称

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唐· 白居易诗

[方竹杖]七尺

(1).古代指二十岁。《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贾公彦 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 唐 李颀 《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清 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 阿英 《袁中郎做官》:“不肖虽愚,岂以七尺易一官。”

[方竹杖]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方竹杖]风月

(1) 本指清风明月

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南史·褚彦回传》

(2) 男女情爱

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红楼梦》

[方竹杖]双清

(1).谓思想及行事皆无尘俗气。 唐 杜甫 《屏迹》诗之二:“杖藜从自首,心跡喜双清。” 仇兆鳌 注引 杨守阯 曰:“心跡双清,言无尘俗气也。” 明 何景明 《观竹》诗:“山林轻肉食,心跡喜双清。”

(2).指早夏。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三○七:“黄梅淡冶山矾靚,犹及双清好到家。”

[方竹杖]总一

统一。《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故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所以总一海内而整齐万民也。”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今意总一盐铁,非独为利入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若《雅》《郑》而共篇,则总一之势离,是 楚 人鬻矛誉楯,两难得而俱售也。”《隋书·北狄传·室韦》:“其南者为 契丹 ,在北者号 室韦 ,分为五部,不相总一。”《明史·华允诚传》:“人主所以总一天下者,法令也。”

[方竹杖]高节

(1).高其节操,坚守高尚的节操。《庄子·让王》:“若 伯夷 、 叔齐 者,其於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於世,此二士之节也。”《吕氏春秋·离俗》:“高节厉行,独乐其意,而物莫之害。”《宋书·宗悫传》:“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义为业, 炳 ( 宗炳 )素高节,诸子羣从皆好学。”

(2).高尚的节操。《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鲁仲连 者, 齐 人也。好奇伟俶儻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 唐 顾况 《哭从兄萇》诗:“立身有高节,满卷多好诗。” 清 周亮工 《寄潍县杨再蘧蔡漫夫于鸣岐》诗之二:“ 箕山 高节推 徐干 , 北海 雄姿重 孔融 。”

(3).高耸的竹竿。竹有节,故称。 唐 方干 《方著作画竹》诗:“叠叶与高节,俱从毫末生。”

(4).指使臣所持的旄节。其长八尺,故称。 唐 贾岛 《颂德上贾长侍》诗:“高节羽书期独传,分符 絳郡 滞长材。”

[方竹杖]方正

(1) 成正方形,不歪斜

字写得很方正

(2) 正直不阿

为人方正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方竹杖]渭川

(1).即 渭水 。亦泛指 渭水 流域。《史记·货殖列传》:“ 陈 夏 千亩漆; 齐 鲁 千亩桑麻; 渭川 千亩竹……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 唐 孟浩然 《登总持寺浮图》诗:“竹遶 渭川 遍,山连 上苑 斜。” 明 方孝孺 《友筠轩赋》:“ 渭川 致乎斯景, 黄岗 寓乎此身。”

(2).乐曲名。 唐 郑处诲 《明皇杂录》卷四:“ 彭年 善舞, 鹤年 、 龟年 善歌,尤妙製《渭川》。”

[方竹杖]此君

《晋书·王徽之传》:“﹝ 徽之 ﹞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 徽之 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后因作竹的代称。 唐 岑参 《范公丛竹歌》:“此君託根幸得地,种来几时闻已大。” 唐 白居易 《东楼竹》诗:“楼上夜不归,此君留我宿。” 宋 苏轼 《於潜僧绿筠轩》诗:“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 扬州 鹤?” 宋 姜夔 《念奴娇·谢人惠竹榻》词:“梅风吹溽,此君直恁清苦。”

,

  • 【季春景物】_乾隆 | 清代
  • 【季春景物】_乾隆 | 清代 >> 【季春景物】_乾隆 | 清代...

  • 【秋麦】_乾隆 | 清代
  • 【秋麦】_乾隆 | 清代 >> 【秋麦】_乾隆 | 清代...

  • 【咏官窑乳耳炉】_乾隆 | 清代
  • 【咏官窑乳耳炉】_乾隆 | 清代 >> 【咏官窑乳耳炉】_乾隆 |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