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老西归】作者:苏辙 朝代:宋代
[送元老西归]送元老西归原文
昼锦西归及早秋,十年太学为亲留。
读诗俛就当年说,答策甘从下第收。
莫嫌簿领妨为学,从此文章始自由。
家有吏师遗躅在,当令耆旧识风流。
[送元老西归]诗词问答
问:送元老西归的作者是谁?答:苏辙
问:送元老西归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辙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辙
[送元老西归]参考注释
[送元老西归]锦西
市名。位于中国辽宁省西南部。京哈铁路斜贯全境。1985年设市、锦州市辖管。城市人口65.5万。农、林业均盛。沿海有渔盐之利。工业有采矿、石油加工、化工、造船等
[送元老西归]早秋
入秋不久;刚过立秋之时
[送元老西归]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送元老西归]太学
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即国学
观太学。——《后汉书·张衡传》
诸生学于太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君则在太学。
[送元老西归]俛就
弯下身子靠近。《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小人者与此异,若部娄之未登,善;登之无蹊,维有楚棘而已,远望无见也,俛就则伤要。”
[送元老西归]当年
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送元老西归]答策
朝廷选人时,提出当时政治、经济等问题,要求对答,应选者作答,谓之“答策”。 宋 叶适 《制科》:“盖昔以三题试进士,而为制举者,以答策为至难;彼其能之,则犹有以取之。” 明 朱有燉 《牡丹仙》第一折:“金鑾答策才如水,黄榜题名换緑袍。”参见“ 策试 ”、“ 策对 ”。
[送元老西归]下第
(1) 下等;劣等
(2) 科举时代指殿试或乡试没考中
应举下第。——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
昨下第
[送元老西归]簿领
谓官府记事的簿册或文书。《后汉书·南匈奴传》:“当决轻重,口白单于,无文书簿领焉。”《资治通鉴·唐代宗大历六年》:“ 滉 为人廉勤,精於簿领。” 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高下相形例》:“后世记载之家,但有簿领而无文章,莫窥斯秘,于是读古人之书,亦不得其抑扬之妙,徒泥字句以求之,往往失其义矣。” 阿英 《袁中郎做官》:“他甚至说:‘抱牍之苦,甚于抱病;簿领之趣,恶于药饵。’”亦称“ 簿领书 ”。《文选·刘桢<杂诗>》:“沉迷簿领书,回回自昏乱。” 刘良 注:“簿领书,谓文书也。”
[送元老西归]为学
做学问;治学。《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唐 韩愈 《上考功崔虞部书》:“夫古之人四十而仕,其行道为学既已大成,而又之死不倦,故其事业功德,老而益明,死而益光。” 许地山 《东野先生》:“他从不苟且,为学做事都很认真。”
[送元老西归]从此
(1) 从那个时候起
王大伯从此负担更重了
(2) 从那个地方起或从那个时候起
[送元老西归]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送元老西归]自由
(1) 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
汝岂得自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自由的国家和民族
认为过独身生活要比结婚的人生活自由得多
(2) 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
*
信仰自由
出版自由
(3) 哲学上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
[送元老西归]遗躅
犹遗迹。 唐 何儒亮 《亚父碎玉斗》诗:“ 嬴女 昔解网, 楚王 有遗躅。” 宋 苏轼 《叶教授和溽字韵诗复次韵为戏记龙井之游》:“似闻雪髯叟,西岭访遗躅。” 明 袁宏道 《莱阳张廷尉赞》:“ 汴水 之上,有公遗躅。”参见“ 遗迹 ”。
[送元老西归]当令
合时令
现在穿这身衣服正当令
[送元老西归]旧识
(1) 旧时相识
旧识之友
(2) 旧日有交往的人;老朋友;旧交;旧知
他和我是旧识
[送元老西归]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宋代,苏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