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
[石犀行]石犀行原文
君不见秦时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蜀人矜夸一千载,泛溢不近张仪楼。
今年灌口损户口,此事或恐为神羞。
终藉堤防出众力,高拥木石当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参人谋。
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但见元气常调和,自免洪涛恣凋瘵。
安得壮士提天纲,再平水土犀奔茫。
[石犀行]诗词问答
问:石犀行的作者是谁?答:杜甫
问:石犀行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石犀行是什么体裁?答:乐府
问:杜甫的名句有哪些?答:杜甫
全唐诗:卷219_2
[石犀行]参考注释
[石犀行]不见
(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石犀行]太守
汉朝设立的一郡最高行政主管官吏。隋唐后的刺史、知府也别称太守
太守即遣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太守自谓也。——宋· 苏轼《教战守》
太守与客来饮。
太守宴也。
[石犀行]刻石
(1).在石上雕刻。《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 东行郡县,上 邹嶧山 。立石,与 鲁 诸儒生议,刻石颂 秦 德。” 唐 白居易 《蜀路石妇》诗:“后人高其节,刻石像妇形。” 清 龚自珍 《说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 李季 《菊花石》二:“ 林家湾 前柳成荫,柳下住着刻石人。”
(2).即石刻。指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等。亦指石雕像或刻于石上的文字、图画等。《南史·范云传》:“ 云 以山上有 秦始皇 刻石,此文三句一韵,人多作两句读之,并不得韵。”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坡谷前身》:“世传 山谷道人 前身为女子,所説不一。近见 陈安国 省干 云: 山谷 自有刻石,记此事於 涪陵江 石间。”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达夫 游记说内洞石壁上‘ 唐 宋 人的题名石刻很多,我所见到的,以 庆历 四年的刻石为最古’。”
[石犀行]犀牛
犀的俗称。其状如水牛,故称。《汉书·平帝纪》:“二年春, 黄支国 献犀牛。” 颜师古 注:“犀状如水牛。” 唐 杜甫 《石犀行》:“君不见 秦 时 蜀 太守,刻石立作五犀牛。”《说岳全传》第七九回:“﹝老道姑﹞骑着一匹避水犀牛,手中仗着一对截铁刀。”
[石犀行]自古
(1).从古以来。《诗·小雅·甫田》:“我取其陈,食我农人,自古有年。”《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宋 欧阳修 《定风波》词:“任是好花须落去,自古。”
(2).泛指从前。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石犀行]厌胜
古代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胜,压服人或物。《汉书·匈奴传下》:“ 元寿 二年,单于来朝,上以太岁厌胜所在,舍之 上林苑 蒲陶宫 。” 唐 杜甫 《石犀行》:“自古虽有厌胜法,天生江水向东流。” 宋 孔平仲 《辍耕录》卷一:“塞上有一山,形势雄伟, 金 人望气者谓此山有王气,非我之利。 金 人欲厌胜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嫦娥》:“ 嫦娥 曰:‘我岂医巫厌胜者?汝自欲捧心傚 西子 耳。’” 叶圣陶 《未庆集·遗腹子》:“两坛陈绍两只火腿买来了,就放在卧房里,仿佛看作一种厌胜的宝物,又象是一定生男儿的预约券。”
[石犀行]天生
(1) 天然生成
在他身上有一股天生的活力,就像阿尔卑斯山山洪一样
天生的领袖
她天生温文有礼
他天生爱美
某种天生的进行观察上的无能
(2) 命中注定
但是功名迟早自有一定,天生应叫的苦也要吃的。——《儿女英雄传》
[石犀行]江水
即 长江 。《淮南子·墬形训》:“何谓六水?曰 河水 、 赤水 、 辽水 、 黑水 、 江水 、 淮水 。” 高诱 注:“ 江水 出 岷山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岷山 ,即 瀆山 也,水曰 瀆水 矣。又谓之 汶 。 阜山 在徼外, 江水 所导也。” 唐 韩愈 《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诗:“ 盆城 去 鄂渚 ,风便一日耳。不枉故人书,无因帆 江水 。”
[石犀行]东流
(1) 水向东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 李煜《虞美人》
(2) 向东流的水,泛指河川
[石犀行]矜夸
同“ 矜侉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 孙楚 矜夸凌上。” 唐 王昌龄 《塞下曲》:“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騮好。” 明 高启 《江上看花》诗:“花应得我相慰赏,似笑欲舞争矜夸。” 王统照 《鬼影》:“厚阔的嘴唇,恰与他那好自矜夸的态度相合。” 郭沫若 《羽书集·持久抗战的必要条件》:“一时的胜利并不足以怎样的矜夸,一时的退却也并不足以怎样的忧虑。”
同“ 矜侉 ”。 汉 班固 《东都赋》:“子实 秦 人,矜夸馆室,保界 河 山,信识 昭 襄 而知 始皇 矣。” 宋 司马光 《送同年郎景微归会稽荣觐序》:“是以得之者矜夸满志,焜燿於物,如谓天下莫己若也。”
[石犀行]千载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石犀行]泛溢
亦作“泛溢”。1.漫溢;泛滥。《三国志·蜀志·关羽传》:“秋,大霖雨, 汉水 汎溢。”《宋书·孝武帝纪》:“雨水猥降,街衢泛溢。” 前蜀 杜光庭 《程德柔醮水府修堰词》:“自汎溢以来,累有摧坏。” 宋 苏辙 《筠州祈雨青辞》:“去夏大水汎溢城邑,继以秋旱,民食不足。” 清 唐孙华 《连雨》诗:“吾乡本沮洳,百川愁汎溢。” 王西彦 《鱼鬼》:“洪水来了,从溪岸泛溢出白流,远远望去,好像是无数道瀑布的倾泻。”
(2).水广大无际貌。 汉 扬雄 《反离骚》:“驰 江 潭之汎溢兮,将折衷虖 重华 。”
(3).多而滥;空泛不切实。《群书治要》卷四八引 三国 魏 桓范 《世要论·序作》:“世俗之人,不解作体,而务汎溢之言,不存有益之义。” 王闿运 《湘绮楼论文》:“诗则有家数,易摸拟,其难亦在於变化……成家之后,亦防其泛溢。”
(4).犹洋溢。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李子牟》:“清音激越,遐韵泛溢,五音六律,所不能偕。” 郑振铎 《蝴蝶的文学》一:“在这个时候,我们似乎感得全个宇宙都耀着微笑,都泛溢着快乐。” 萧军 《五月的矿山》第八章:“一种忘怀一切、天真、甜美的表情在 骆刚夫 底脸上泛溢着。”
[石犀行]张仪
张仪(?-前310) : 战国时期纵横家。魏国贵族的后代。主张连横策略以瓦解反秦联盟。公元前328年任秦相。封武信君。迫使魏献上郡,帮助秦惠文君称王,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齐楚联盟,夺取楚汉中地区。秦武王即位后,他入魏为相,不久死去。
[石犀行]今年
指现在的这一年
[石犀行]灌口
(1).见“ 灌口二郎 ”。
(2).方言。给牲口灌药用的器具。 韩旭 《扩社的时候》:“灌口也借来了,来,配好了就灌!”
[石犀行]户口
(1) 指一地住户及其人口。一家叫一户,一人叫一口
不敢敛户口。——《聊斋志异·促织》
言其户口。——清· 洪亮吉《治平篇》
户口消落。
户口则增。
(2) 居民
自从拗相公当权,创立新法,伤财害民、户口逃散。——《警世通言》
[石犀行]或恐
也许;可能。 唐 崔灏 《长干曲》:“停船暂相问,或恐是同乡。”
[石犀行]神羞
使神羞辱。《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以济兆民,无作神羞。” 孔 传:“神庶几助我,渡民危害,无为神羞辱。”《左传·襄公十八年》:“苟捷有功,无作神羞。”
[石犀行]堤防
堤
修固堤防
[石犀行]出众
高出一般人
才华出众
[石犀行]木石
(1).树木和山石。《孟子·尽心上》:“ 舜 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唐 杜甫 《水会渡》诗:“霜浓木石滑,风急手足寒。” 明 魏学洢 《核舟记》:“ 明 有奇巧人曰 王叔远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指木头与石头。《三国志·魏志·刘馥传》:“又高为城垒,多积木石……为战守备。”《红楼梦》第十六回:“其山树木石虽不敷用, 贾赦 住的乃是 荣府 旧园,其中竹树山石以及亭榭栏杆等物,皆可挪就前来。”
(3).比喻无知觉、无感情之物。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四:“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躑躅不敢言。”《周书·文帝纪上》:“纵使木石为心,犹当知感;况在生灵,安能无愧!”《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一:“ 王世名 身穿囚服,一见两大尹即称谢道:‘多蒙两位大人曲欲全 世名 一命, 世名 心非木石,岂不知感恩。’” 鲁迅 《集外集拾遗·两封通信(复魏孟克)》:“我不是木石,倘有人给我一拳,我有时也会还他一脚的。”
(4).指刑具。《晋书·王坦之传》:“时卒士 韩悵 逃亡归首,云‘失牛故叛’,有司劾 悵 偷牛,考掠服罪。 坦之 以为 悵 束身自归,而法外加罪,懈怠失牛,事或可恕,加之木石,理有自诬,宜附罪疑从轻之例,遂以见原。”
(5).指山水画。 宋 陆游 《游昭牛图》诗:“ 游昭 木石师 李唐 ,画牛乃自其所长。”
(6).指宫室等建筑工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极谏》:“﹝ 徐充容 ﹞諫曰:‘ 玉华 ( 太宗 所造 玉华宫 )创制……终以茅茨示约,犹兴木石之疲,假使和雇取人,岂无烦扰之弊?’”《元史·武宗纪一》:“以 中都 行宫成,赏官吏有劳者……死於木石及病没者,给钞有差。”
(7).枳椇子的别名。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枳椇子,一名树蜜,一名木餳,实形拳曲,花在实外,味甜美如餳蜜,一名白石,一名白实,一名木石,一名木实。一名枳椇。”
[石犀行]清秋
明净爽朗的秋天。 晋 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诗:“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 唐 杜甫 《宿府》诗:“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清 吴谦牧 《谷水歌》:“借问清秋月,先悬第几峰。” 艾芜 《回忆周立波同志》:“一株法国梧桐,披了一身金黄的叶子,送来清秋的景色。”
[石犀行]先王
(1) 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
举先王之政。——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先王之乐(古代贤王所制作的音乐,即雅乐)。——《孟子·梁惠王下》
(2) 已逝的前代君主
受地于先王。——《战国策·魏策》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石犀行]作法
(1) 做法
用模子铸造金属品的作法要比有记载的历史早
(2) 作文的方法
(3) 制定法律
(4) 旧时指道士施行法术
[石犀行]正道
(1) 佛教名词八正道,认为这是介于自我放任与自我禁欲之间的光明之道
(2) 正当的途径
(3) 正确的道理
[石犀行]鬼怪
鬼魅妖怪。比喻恶人或小人
扫除一切妖魔鬼怪
[石犀行]何得
怎能;怎会。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 唐 杜甫 《最能行》:“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 屈原 宅?” 明 胡应麟 《诗薮外编·周汉》:“四人东南西北,原非同气弟昆,何得悬合若此?”
[石犀行]参人
干预人事。《新五代史·司天考二》:“盖圣人不絶天於人,亦不以天参人。絶天於人则天道废,以天参人则人事惑。”
[石犀行]经济
(1) 指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
我们农业经济中的急速变化
(2) 生活用度;家境
经济宽裕
经济拮据
[石犀行]缺讹
指减少和变动。 唐 杜甫 《石犀行》:“嗟尔三犀不经济,缺讹只与长川逝。” 杨伦 笺注:“缺谓损其数,讹谓易其处。” 唐 韦应物 《石鼓歌》:“石如皷形数止十,风雨缺讹苔蘚澁。”
[石犀行]川逝
河水流逝。喻时光消逝。语本《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三国 魏 应玚 《西狩赋》:“时霜凄而淹埜,寒风肃而川逝。” 晋 葛洪 《抱朴子·穷达》:“齐通塞於一涂、付荣辱於自然者,岂怀悒闷於知希,兴永叹於川逝乎?” 北周 庾信 《周柱国楚国公岐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秋风北原,日没川逝。”
[石犀行]元气
(1) 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
(2) 精神;精气
(3) 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元气大伤
[石犀行]常调
(1).长期调和。《列子·黄帝》:“阴阳常调,日月常明。”
(2).平常戏狎。《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前日虽因常调,得为密坐,虽讌饮弥日,其於别远会稀,犹不尽其劳积也。” 吕向 注:“常调,谓常戏。”
(1).固定的音调。《后汉书·王充王符等传论》:“舟无推陆之分,瑟非常调之音。” 晋 左思 《魏都赋》:“金石丝竹之恒韵,匏土革木之常调。”
(2).引申为陈旧的论调。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八五回:“况种族革命,已成常调。”
(3).定额赋税。《后汉书·韦彪传》:“农人急於务而苛吏夺其时,赋发充常调而贪吏割其财,此其巨患也。”《魏书·高宗纪》:“自今常调不充,民不安业,宰民之徒,加以死罪。申告天下。”《隋书·食货志》:“常调之外,逐丰稔之处,折绢糴粟,以充国储。”
(4).按常规迁选官吏。 唐 高适 《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几载困常调,一朝时运催。”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日本某居士集序》:“仕宦不逾常调,计典不入上考。”
[石犀行]自免
(1).求得脱身;自求避灾免患。 汉 刘向 《九叹·远逝》:“舒情敶诗,冀以自免兮;頽流下陨,身日远兮。”《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夫以 孔 墨 之辩,不能自免於谗諛,而二国以危。”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彼之二子,犹或如是,况在下官,焉能自免。” 宋 苏辙 《历代论五·冯道》:“不幸而仕於朝,如 冯道 犹无以自免,议者诚少恕哉。”
(2).自请免职。《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欲自免归。中郎将 袁盎 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 释之 补謁者。”《后汉书·吴祐传》:“ 冀 ( 梁冀 )遂出 祐 为 河间 相,因自免归家,不復仕。”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度量难钧,进退可限; 长卿 弃官, 稚宾 自免。” 唐 韩愈 《后汉三贤赞》之一:“﹝ 王充 ﹞为州治中,自免归歟。”
[石犀行]洪涛
* 浪
[石犀行]凋瘵
(1).衰败;困乏。 唐 王勃 《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昔者万人疾疫, 神农 鞭草而救之;四维凋瘵, 夏禹 刊木以除之。” 宋 李纲 《与右相条具事宜札子》:“适当早暵之餘,财用匱乏,民力凋瘵,不取於民,则调度不足,取之过甚,则人心惊疑。”《明史·忠义传六·陈美》:“兵燹之餘,民生凋瘵。” 梁启超 《为国会期间问题敬告国人敬告农民》:“失今不为,更閲数年,则老弱转沟壑,壮者散四方,凋瘵而不可復,虽有善者,无能为矣!”
(2).指困穷之民或衰败之象。 唐 白居易 《忠州刺史谢上表》:“下安凋瘵,上副忧勤,未死之间,斯展微効。” 宋 苏轼 《贺提刑马宣德启》:“匪惟凋瘵之获苏,抑亦庸虚之知勉。”《明史·黄福传》:“ 永乐 初,建 北京 行部,绥辑凋瘵。” 清 唐孙华 《冬日抒怀》诗之二:“虽蠲累岁租,曾未起凋瘵。”
[石犀行]壮士
勇士,心雄胆壮的人;意气豪壮而勇敢的人
壮士十年归。——《乐府麻集·木兰诗》
壮士不死。——《史记·陈涉世家》
田横齐之壮士。——《资治通鉴》
壮士从之。——《资治通鉴·唐纪》
[石犀行]天纲
(1).天的纲维。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二三:“六龙服气舆,云盖覆天纲。” 唐 李白 《大鹏赋》:“跨躡地络,周旋天纲。” 王琦 注:“天纲者,天之纲维。”
(2).帝位之统系,王朝之世系。 三国 魏 曹植 《姜嫄简狄赞》:“ 嚳 有四妃,子皆为王。帝 挚 早崩, 尧 承天纲。”《三国志·蜀志·郤正传》:“今天纲已缀,德树西邻。” 清 唐孙华 《文信国祠》诗:“身柱天纲絶,心扶帝室孱。”
(3).朝廷的纲纪。《后汉书·陈蕃传赞》:“ 陈蕃 芜室,志清天纲。” 唐 韦应物 《睢阳感怀》诗:“豺虎犯天纲,昇平无内备。” 清 陈梦雷 《丁巳秋道山募建普度疏》:“天纲重振,已甘身正典刑。”
(4).星名。《晋书·天文志上》:“北落西南一星曰天纲、主武帐。”
[石犀行]平水
(1).平治水利。《后汉书·百官志五》:“郡县有水池及鱼利多者置水官,主平水,收鱼税。” 宋 曾巩 《工部尚书制》:“今中臺起曹,实践其任,矧屯田、虞衡、平水之职,莫不隶焉。”
(2).指银子的标准成色。《镜花缘》第十一回:“老兄且慢,银子的平水都错了。”
(3).集市名。 在浙江 绍兴 东南,傍 平水溪 。 唐 时已成市,见 唐 元稹 《〈白氏长庆集〉序》。附近盛产茶,名为“平水茶”。
(4).旧 平阳府 城(今 山西 临汾 )的别称,以城西南有 平水 支流得名。 金 元 时称 平阳 所刻书籍为“平水板”。
唐代,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