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作者:李新 朝代:宋代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原文
爱山不道妨行色,碍眼仍须彻帽裙。
愿借仙人白鹇尾,自家亲扫北山云。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诗词问答
问: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的作者是谁?答:李新
问: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新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新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李新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 书法图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书法作品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参考注释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不道
(1)
不料
不道 * 政府却在十二月十八日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又加上他们[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的罪名。——鲁迅《[友邦惊诧]论》
(2)
无道
大逆不道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行色
行意。行旅出发前后的情状、气派;犹指行旅
即赐御酒三杯,以壮行色。——《说岳全传》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碍眼
(1) 看着不舒服;不顺眼
东西乱堆在那里怪碍眼的
(2) 〈方〉∶妨碍别人的事情;使人感到不方便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帽裙
亦作“ 帽帬 ”。亦作“ 帽裠 ”。古代帽沿上下垂的绢帛,用以遮挡风尘。《宋书·五行志一》:“ 明帝 初,司徒 建安王 休仁 统军 赭圻 ,制乌纱帽,反抽帽裙,民间谓之‘司徒状’,京邑翕然相尚。”《南齐书·五行志》:“ 建武 中,帽裠覆顶, 东昏 时,以为裠应在下,而今在上,不祥,断之。” 宋 陆游 《雨出谒归昼卧》诗:“宿雨盈车辙,秋风涨帽帬。”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仙人
神话和童话中指神通广大、长生不老的人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白鹇
亦作“ 白鷳 ”。鸟名。又称银雉。雄鸟的冠及 * 纯蓝黑色,上体及两翼白色,故名。《西京杂记》卷四:“ 闽 越王 献 高帝 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白鷴、黑鷴各一双。”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赋》:“皓鹤夺鲜,白鷳失素。” 唐 李白 《和卢侍御通塘曲》:“青萝嫋嫋挂烟树,白鷴处处聚沙堤。” 明 无名氏 《霞笺记·得笺窥认》:“若得他放白鷴,开鸚鵡,劈雕笼,收丝网,再配鸳鸯。”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自家
〈方〉∶自己
[自西悬趋南郑道中杂咏三首]北山
(1).泛指北面的山。《诗·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臺,北山有莱。” 唐 李白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诗:“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2).山名。即 北邙山 。在今 河南 洛阳市 东北。《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夏四月,王田 北山 ,使公卿皆从。” 杜预 注:“ 北山 , 洛 北芒 也。”《文选·陆机<君子有所思行>》:“命驾登 北山 ,延佇望城郭。” 刘良 注:“谓登 北邙 望 晋 都。”
(3).山名。即 钟山 ,又名 紫金山 。在今 江苏 南京市 东。《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 吕向 题解:“ 钟山 在都北。其先 周彦伦 隐於此山,后应詔出为 海盐县 令。今欲却过此山, 孔生 乃假山灵之意移之,使不许得至,故云‘北山移文’。” 清 吴伟业 《途中遇雪即事言怀》诗:“有道寧徵 管 ,无才却荐 嵇 。 北山 休誚让, 东观 岂攀躋。”
宋代,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