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作者:李邴 朝代:宋代
[九日]九日原文
木落霜洲溪水清,登临满目是飘零。
黄花有意怜幽独,白酒无聊漫醉醒。
牢愁错倚西风立,楚些巴渝不可听。
[九日]诗词问答
问:九日的作者是谁?答:李邴
问:九日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邴的名句有哪些?答:李邴
[九日]参考注释
[九日]木落
树叶凋落。 晋 左思 《蜀都赋》:“木落南翔,冰泮北徂。” 南朝 齐 王融 《议给虏书疏》:“春草水生,阻散马之适;秋风木落,絶驱禽之欢。” 唐 李峤 《与雍州崔录事司马录事书》:“春还 江 北,时兴 楚 客之謡;木落 淮 南,乍动 潘生 之思。” 元 周权 《湘中》诗:“天寒 楚 云浄,木落 湘 山幽。” 清 顾炎武 《赋得老鹤万里心用心字》:“木落依空沼,云多失旧林。” 包蕾 《猪八戒学本领》:“行够多时,又是夏尽秋来,但平林木落,远山含烟。”
[九日]溪水
指从山里流出来的水流。《三国志·吴志·朱桓传》:“城外有溪水,去城一里所,广三十餘丈,深者八九尺,浅者半之,诸军勒兵渡去, 桓 自断后。” 唐 王建 《赠华州郑大夫》诗:“ 少华 山云当驛起,小敷溪水入城流。” 丁玲 《梦珂》:“从山顶流下许多条溪水,又清,又亮,又甜。”
[九日]登临
登山临水或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南望彭泽、 都昌诸山,烟雨空濛,鸥鹭灭没,极登临之胜。——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九日]满目
充满视野
琳琅满目
[九日]飘零
(1) (花叶等)凋谢脱落;飘落
黄叶飘零
(2) 比喻漂泊流落
[九日]黄花
(1) 几种开黄色花或黄花占优势菊科植物的任何一种
(2) 黄花菜的花,金针菜的通称
(3) 菊花
(4) 没有经过性行为的女性
黄花闺女
[九日]有意
(1) 故意
有意举行一次化装舞会
(2) 有心思
有意帮忙
[九日]幽独
(1).静寂孤独。亦指静寂孤独的人。《楚辞·九章·涉江》:“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天雨萧萧滞茅屋,空山无以慰幽独。” 唐 司空图 《秋思》诗:“势利长草草,何人访幽独?”
(2).独处。 清 陈确 《讲义二·尽心章》:“古有谓性为天所命者,非推高之词也,正欲合言之而使学者反求诸幽独之地焉耳。” 清 谭嗣同 《仁学》二:“莫显乎微,容色可徵意旨;莫见乎隐,幽独即是大廷。”
[九日]白酒
中国通常用大米、高粱等通过酿造和蒸馏所得的一种烈酒
[九日]无聊
(1) 因精神空虚而烦闷
他一闲下来,就感到十分无聊
(2) 言行等庸俗或没有意义而使人生厌
(3) 生活穷困,无所依赖
穷饿无聊。——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卧病无聊。——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九日]牢愁
忧愁,忧郁。《汉书·扬雄传上》:“又旁《惜诵》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曰《畔牢愁》。” 宋 刘克庄 《次韵实之春日五和》之二:“牢愁余髮五分白,健思君才十倍多。” 清 姚世钧 《饶州舟次独酌醉后放歌》:“乍晴乍雨天气换,一杯聊復消牢愁。” 茅盾 《追求》一:“他只能用他那一双倦于谛视人生的眼睛来倾吐胸中的无限牢愁。”
[九日]风立
犹言风范树立。语本《书·毕命》“树之风声” 孔 传:“立其善风,扬其善声。”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二:“噫!前朝侍从臣卓尔风立迺如此,后来罕见之。”
[九日]楚些
《楚辞·招魂》是沿用 楚国 民间流行的招魂词的形式而写成,句尾皆有“些”字。后因以“楚些”指招魂歌,亦泛指 楚 地的乐调或《楚辞》。 唐 牟融 《邵公母》诗:“搔首惊闻 楚 些歌,拂衣归去泪悬河……伤心独有黄堂客,几度临风咏《蓼莪》。” 宋 范成大 《 * 渡江》诗:“伴愁多 楚 些,吟病独 吴 音。” 清 朱锡 《幽梦续影》:“焚香供梅,宜读 陶 诗;垂帘供兰,宜读 楚 些。” 程善之 《和孟硕狱中诗》之三:“莫倚 巫阳 歌 楚 些,杜鹃已唤不如归。”
[九日]巴渝
(1). 巴 渝 , 蜀 古地名。用以借指巴渝舞。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 巴 渝 宋 蔡 , 淮南 《干遮》, 文成 、 颠 歌,族居递奏,金鼓迭起,鏗鎗闛鞈,洞心骇耳。”《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作“巴俞”。 颜师古 注:“ 巴 俞 之人刚勇好舞,初 高祖 用之,克平 三秦 ,美其功力,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俞舞》也。”参见“ 巴渝舞 ”。
(2).古曲调名。即巴渝歌。 唐 虞世南 《门有车马客》诗:“危弦促柱奏《巴渝》,遗簪堕珥解罗繻。” 宋 王灼 《碧鸡漫志》:“至 唐 武后 时,旧曲存者,如《白雪》、《公莫》、《巴渝》、《白苧》、《子夜》、《团扇》……等六十三曲。”
[九日]可听
(1).可以听从。《三国志·魏志·田畴传》:“﹝ 太祖 ﹞乃下世子及大臣博议。世子以 畴 同於 子文 辞禄, 申胥 逃赏,宜勿夺以优其节,尚书令 荀彧 、司隶校尉 钟繇 亦以为可听。”
(2).好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心头小人》:“唱崑曲,音节殊可听。”
宋代,李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