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转词】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宛转词]宛转词原文
宛转复宛转,日月东西升。
望道而未见,所志嗟奚成。
宛转复宛转,有似盘中珠。
少小不努力,老大将何如。
宛转复宛转,听歌丝竹肉。
徘徊立轩楹,谁识予衷曲。
宛转复宛转,鸦鸣与鹊噪。
物物含至理,忘怀观众妙。
[宛转词]诗词问答
问:宛转词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宛转词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宛转词]注释
1.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十
[宛转词]参考注释
[宛转词]宛转
(1) 圆场;圆成
店主八折了五两银子,没处取讨,索性做个宛转。——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2) 辗转
路宛转石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宛转而不卧
(3) 婉转
[宛转词]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宛转词]东西
(1) 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吃东西
写东西
(2) 特指人或动物(常含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这小东西真可爱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曹禺《雷雨》
[宛转词]望道
谓敬慕有道之人。 明 徐渭 《代云南策问》之五:“ 汤 之执中立贤,与 文 之视民望道, 武 之不泄不忘,并非事也,心也。”
[宛转词]有似
类似;如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驭文之法,有似於此。”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可怜无益费精神,有似黄金掷虚牝。” 宋 张先 《定风波》词:“有似中秋云外月,皎洁,不团圆待几时圆。”
[宛转词]中珠
中注。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看了这官人那中珠模样,好似我那 王阿三 孩儿也。” 元 无名氏 《刘弘嫁婢》第二折:“老的,我看了这个小姐中珠模样,可也中抬举,着他近身扶侍,你意下如何?”详“ 中注 ”。
[宛转词]少小
年幼;年青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宛转词]努力
尽量将力量使出来
努力钻研业务
[宛转词]老大
(1) 年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少小离家老大回。——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老大嫁作商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兄弟姊妹中的年长者
老大务农,老二当兵
(3) 〈方〉∶指木船的船主或船夫
(4) 很大,非常
老大不快
老大吃惊
[宛转词]何如
(1) 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宛转词]竹肉
(1).亦称“ 竹菰 ”。生在朽竹根节上的菌类。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草篇》:“ 江 淮 有竹肉,生竹节上,如弹丸,味如白鸡。”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五·竹蓐》:“﹝ 藏器 曰﹞:‘竹肉生苦竹枝上,如鸡子,似肉臠,有大毒。’……此即竹菰也。生朽竹根节上。状如木耳,红色。”
(2).《晋书·孟嘉传》:“ 桓温 问:‘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何谓也?’ 嘉 答曰:‘渐近使之然。’”丝,弦乐;竹,管乐;肉,歌喉。后以“竹肉”泛指器乐与歌唱。 清 王晫 《今世说·品藻》:“﹝ 林铁崖 ﹞每当讌会,竹肉閒作,或值徜徉山水之际,时而意得忘言。”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七六:“俎膾飞沉竹肉喧,侍郎十日敞清樽。”
[宛转词]徘徊
(1) 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他在街上徘徊
(2) 比喻犹豫不决
三纳之而未克,徘徊容与,追者益近。——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危险常顾
经常在崩溃的边缘徘徊
[宛转词]轩楹
(1).堂前的廊柱。 唐 杜甫 《同元使君舂陵行》:“呼儿具纸笔,隐几临轩楹。” 宋 苏舜钦 《关都官孤山四照阁》诗:“势压苍崖险可惊,攀云半日到轩楹。” 清 盛锦 《空舲峡》诗:“爱此民居壮,凌空驾轩楹。”
(2).借指廊间。 唐 杜甫 《画鹰》诗:“絛鏇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宋 沉辽 《春日中和堂》诗:“春风迎我咲,宛转入轩楹。” 明 朱鼎 《玉镜台记·议婚》:“帘幙捲东风,翔集迁鶯贺燕;轩楹敞南岳,争看起凤腾蛟。”
[宛转词]衷曲
衷肠;心事
诉说衷曲
[宛转词]鹊噪
(1).鹊鸣声。俗谓喜兆。《禽经》“灵鹊兆喜” 晋 张华 注:“鹊噪则喜生。”《宋史·孙守荣传》:“一日,庭鹊噪,令占之,曰:‘来日晡时,当有宝物至。’明日, 李全 果以玉柱斧为贡。”
(2).指鼓噪。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一章三:“于是 日本 的学术界和新闻界便鹊噪了起来。传到我们贵国更锦上添花,竟说到 西园寺 和我成了至交。”
[宛转词]物物
各种东西,各种事物
物物各自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一物以与物物争。——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宛转词]至理
(1) 最正确或最根本的道理
团结御侮,自然是至理
(2) 最完善最美好的政治
[宛转词]忘怀
忘记;不放在心上
忘怀得失
[宛转词]众妙
(1).一切深奥玄妙的道理。《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晋 潘岳 《闲居赋》:“仰众妙而絶思,终优游以养拙。”《北史·隐逸传·徐则》:“夫道得众妙,法体自然,包涵二仪,混成万物。” 唐 李白 《大猎赋》:“括众妙而为师,明无幽而不烛兮。” 金 元好问 《和仁卿演太白诗意》之一:“静坐且留观众妙,还丹无用説长生。”
(2).众多的妙趣。 清 林嗣环 《<秋声诗>自序》:“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借指道教。《唐大诏令集·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诏》:“遂使殊方之典,鬱为众妙之先;诸华之教,翻居一乘之后。”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