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歌】作者:刘学箕 朝代:宋代
[插秧歌]插秧歌原文
农夫楫楫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
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
四更乘月躇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
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
蹲身擘业种入士,不间朝昏与亭午。
肌肤剥裂肉起皮,烈日才阴又风雨。
秋收幸值岁稍丰,谷贱无钱私债重。
连忙变转了官赋,霜雪冰鋨愁穷冬。
吁嗟四民天地间,服田力穑良独艰。
寄言安坐西方辈,汝饱不惭吾厚颜。
[插秧歌]诗词问答
问:插秧歌的作者是谁?答:刘学箕
问:插秧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刘学箕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学箕
[插秧歌]参考注释
[插秧歌]农夫
1.指务农的人。 2.特指从事农业劳动的男子。 3.古代田官名。
[插秧歌]清波
(1).清澈的水流。 汉 严忌 《哀时命》:“知贪饵而近死兮,不如下游乎清波。”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 巴金 《复仇集·爱的摧残》:“ 赛纳河 的清波在月光下发亮。”
(2).六朝时歌曲名。 康有为 《<味梨集>序》:“六朝时, 汉 《鐃歌》、《鼓吹》曲既废,於是《清波》、《白鳩》、《子夜》、《鸟栖》之曲,亦以长短句为章。”
[插秧歌]秧稻
犹育稻。 唐 白居易 《题施山人野居》诗:“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 宋 黄庭坚 《新喻道中寄元明》诗:“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
[插秧歌]茸茸
(1) 形容毛发等浓密柔软
(2) 形容花草丛生
相逢之处花茸茸
[插秧歌]石发
生于水边石上的苔藻。《初学记》卷二七引 晋 周处 《风土记》:“石髮,水苔也,青緑色,皆生於石也。” 唐 杨炯 《青苔赋》:“别生分类, 西京 南越 ,则乌韭兮緑钱,金苔兮石髮。” 宋 林逋 《过芜湖县》诗:“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髮鬭山幽。”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十·陟厘》:“石髮有二,生水中者为陟釐,生陆地者为乌韭。”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调山薯羹,煮脱粟饭,水母石髮,俊味臚陈。”
[插秧歌]呼唤
(1) 称谓;称呼
沈存中论五姓,自古无之,后人既如此称呼,即便有义可推。——《朱子语类》
(2) 召唤;分咐派遣(祖国在呼唤我们!)
[插秧歌]千把
(1). 清 代对武官千总、把总的并称。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自提镇以至千把,各捐一月薪水,以备赏需。” 郑观应 《盛世危言·练兵》:“储备口粮以千把轮流经管。”
(2).一千左右。《儿女英雄传》第十回:“ 十三妹 略略数了数,通共也有个千把两银子。”《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八回:“这千把吊钱,我是看得稀松。”
[插秧歌]四更
指晨一时至三时。 唐 杜甫 《月》诗:“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宋 陆游 《除夜雪》诗:“北风吹动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参见“ 五更 ”。
[插秧歌]乘月
趁着月光。《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一》:“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宋 陆游 《游山西村》诗:“从今若许閒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插秧歌]东方
——复姓 如:东方朔(西汉人,知识丰富,生性恢谐。长于文辞,有不少关于他的传说)
[插秧歌]归来
返回原来的地方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宋· 张俞《蚕妇》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插秧歌]田头
(1) 田边
田头地边
(2) 〈方〉∶田地里
[插秧歌]蹲身
屈腿下蹲。 唐 张祜 《观杨瑗柘枝》诗:“紫罗衫宛蹲身处,红锦靴柔踏节时。”《水浒传》第二四回:“ 西门庆 连忙蹲身下去拾。”《红楼梦》第三六回:“ 宝釵 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 袭人 方才坐的那个所在。”
[插秧歌]业种
(1).佛教谓恶业恶报,善业善报,如由种子得果,故称“业种”。多偏指恶业的种子。 明 徐复祚 《一文钱》第六出:“争奈众生渐染太深,鼎鼎名塲利窟,愚痴太重,胶胶业种疑根,因此特建祗塲,为彼説法。” 康有为 《大同书》总论:“若业种相缠,世世无已;俗恶业缠,陷溺日甚。”
(2).詈词。犹孽种。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三折:“把这一箇小业种剁了三剑,兀的不称了我平生所愿也。” 元 李致远 《还牢末》第二折:“这两个业种是那里来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妻 駡道:‘小业种,还不走了出去?’” 茅盾 《秋收》二:“天老爷没有眼睛!并且他最想不通的,是天老爷还给他 阿多头 这业种。”
(3).昵称。含有怨叹或怜爱的意思。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薄情业种,咱两箇彼各当年,休休!定是前缘,今宵兔得两下里孤眠。” 元 曾瑞 《迎仙客·风情》曲:“劣冤家,小业种,情我做着屏风,可休别凿透桃源洞。” 元 关汉卿 《鲁斋郎》第二折:“撇下了亲夫主不须提,单是这小业种好孤悽,从今后谁照覷他饥时饭、冷时衣?”
[插秧歌]朝昏
(1).早晚。 南朝 宋 谢灵运 《入彭蠡湖口》诗:“千念集日夜,万感盈朝昏。” 唐 刘长卿 《至饶州寻陶十七不在寄赠》诗:“离心与流水,万里共朝昏。” 元 汤式 《一枝花·嘲素梅》套曲:“冷淡偎村径,朝昏傍驛亭。” 叶圣陶 《穷愁》:“为人子者,即言甘旨。朝昏餐食,当谋无饥。”
(2).借指日子,生活。《宋书·王僧达传》:“又妻子为居,更无餘累、婢僕十餘,粗有田入,岁时是课,足继朝昏。” 宋 王禹偁 《甘菊冷淘》诗:“况吾草泽士,藜藿供朝昏。”《天雨花》第十回:“姊夫又得虚癆证,家贫难以度朝昏。”
[插秧歌]亭午
正午;中午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李白《古风》
[插秧歌]肌肤
(1) 肌肉皮肤
(2) 比喻男女之间亲密的关系
[插秧歌]剥裂
(1).撕裂。 三国 魏 嵇康 《思亲》诗:“感鞠育兮情剥裂。”《宋书·礼志一》:“烈祖 明皇帝 以正日弃天下,每与皇太后念此日至,心有剥裂。”
(2).割裂。 宋 陈亮 《书欧阳文粹后》:“学者又习於当时之所谓经义者,剥裂牵缀,气日以卑。”
[插秧歌]烈日
炎热的太阳
烈日当空
[插秧歌]风雨
(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插秧歌]秋收
秋季收获农作物。也指秋天所收获的农作物
秋收大忙季节
今年的秋收比去年强
[插秧歌]私债
亦作“ 私责 ”。私人所欠的债。 汉 桓宽 《盐铁论·取下》:“高枕谈卧,无叫号者,不知忧私责。” 唐 皮日休 《橡媪叹》诗:“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宋 范成大 《秋日田园杂兴》诗之五:“牋诉天公休掠剩,半偿私债半输官。”《明律·户律·违禁取利》:“其负欠私债违约不还者,五贯以上违三月笞一十。每月加一等。罪止笞。”
[插秧歌]连忙
立即;马上
连忙道歉
[插秧歌]变转
(1).变更,转变。《易·繫辞上》“生生之谓易” 唐 孔颖达 疏:“阴阳变转,后生次於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
(2).指变声转调。 隋 李孝贞 《听百舌鸟》诗:“间关既多绪,变转復无穷。” 唐 杜甫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法歌声变转,满座涕潺湲。” 唐 李岑 《东峰亭各赋一物得栖烟鸟》诗:“变转对朝阳,差池栖夕烟。”
(3).变换。《醒世姻缘传》第二二回:“众人道:‘既是奶奶的好心,俺们众人都去变转银子去,再来回奶奶的话。’”
[插秧歌]官赋
国家征收的赋税。《管子·国蓄》:“百乘之国,官赋轨符。” 唐 司马札 《锄草怨》诗:“亦念官赋急,寧知荷锄劳。” 宋 陆游 《鱼堂杂题》诗之三:“衣食粗供官赋足,何妨世世作耕农。”
[插秧歌]雪冰
(1)
(2) (如冰川中)由雪的聚结形成的冰
(3) 由于半融化的雪或冰的冻结而形成的白色多孔的冰
[插秧歌]穷冬
隆冬;深冬
穷冬暴露。——宋· 苏轼《教战守》
穷冬烈风。——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穷冬寒未已
[插秧歌]吁嗟
(1).叹词。表示忧伤或有所感。《楚辞·卜居》:“吁嗟嘿嘿兮,谁知吾之廉贞。”《文选·谢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诗>》:“平生仰令图,吁嗟命不淑。” 李善 注引 薛君 《韩诗章句》:“吁嗟,嘆辞也。” 陈毅 《感事书怀》诗:“吁嗟我与汝,沧海之一粟。”
(2).叹词。表示赞美。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至今儿孙主沙漠,吁嗟 赵 氏何其隆!” 清 黄遵宪 《纪事》诗:“吁嗟 华盛顿 ,及今百年矣。”
(3).哀叹;叹息。《孔子家语·执辔》:“民恶其残虐,莫不吁嗟。” 汉 王符 《潜夫论·救边》:“一人吁嗟,王道为亏。” 唐 寒山 《诗》之二○四:“世人何事可吁嗟,苦乐交煎勿底涯。”《剪灯新话·秋香亭记》:“女吁嗟抑塞,不能致辞。”《红楼梦》第三五回:“那鸚哥便长叹一声,竟大似 黛玉 素日吁嗟音韵。”
[插秧歌]四民
旧称士、农、工、商为四民。《书·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 蔡沉 集传:“冬官,卿,主国邦土,以居士、农、工、商四民。”《穀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汉书·食货志上》:“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闢士殖穀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货曰商。” 宋 叶适 《留耕堂记》:“四民百艺,朝营暮逐,各竞其力,各私其求。”
[插秧歌]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插秧歌]服田力穑
服:从事;穑:收获谷物。指努力从事农业生产。
[插秧歌]寄言
(1).犹寄语、带信。《楚辞·九章·思美人》:“愿寄言於浮云兮,遇 丰隆 而不将。” 唐 元稹 《遣兴》诗之五:“寄言抱志士,日月东西跳。” 明 袁宏道 《祝雨》诗:“寄言行雨儿,莫下山头去。”
(2).谓把某种思想感情寄托在诗文之中。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序:“是故復之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宋书·谢灵运传论》:“自 建武 暨乎 义熙 ,歷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託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耳。”
[插秧歌]安坐
(1).安稳地坐着。谓不劳神费力。《庄子·说剑》:“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年四十当安坐,年五十当安卧。” 唐 韩愈 《讲学解》:“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 宋 朱熹 《答黄直卿书》:“其势駸駸,恐未容饱食而安坐也。”《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公公只管安坐前厅静听消息。” 戴望舒 《秋》诗:“我是微笑着,安坐在我的窗前。”
(2).古时坐的一种姿势。 清 凤韶 《凤氏经说·四牡》:“古者之坐皆跪。安坐,坐而著于蹠也。危坐,坐而直其身也。” 清 恽敬 《困说》:“古者危坐任膝,安坐任足,夷坐任臀。”
[插秧歌]西方
(1) 西边或西边的地方
(2) 指位于西半、北半球的国家。指欧美各国
[插秧歌]厚颜
厚脸;不知羞耻
刘学箕,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