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除夕]除夕原文
送故与迎新,东皇转化钧。
良宵堪惜惜,淑气始礥礥。
岁里馀三鼓,春归已一旬。
流年何以饯,思居倍增寅。
[除夕]诗词问答
问:除夕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除夕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除夕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除夕]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十九
[除夕]参考注释
[除夕]送故
(1). 魏 晋 南北朝 时期,州郡长官迁转离任,其属僚随之迁转,谓之“送故”。《晋书·范宁传》:“方镇去官,皆割精兵器仗,以为送故。米布之属,不可称计。”《宋书·谢方明传》:“寻更加 晋陵 太守,復为驃骑长史、 南郡 相……时 晋陵郡 送故主簿 弘季盛 、 徐寿之 并随在西。”《梁书·文学传上·庾於陵》:“ 齐 随王 子隆 为 荆州 ,召为主簿… 子隆 代还,又以为送故主簿。”
(2).赠送财物助办丧事。《南史·刘湛传》:“﹝ 湛 ﹞父 柳 亡於 江州 ,府州送故甚丰,一无所受。”
[除夕]迎新
(1) 迎接新春
(2) 欢迎新来的人,特别是学校迎接新生入校
[除夕]东皇
(1).指天神 东皇太一 。 南朝 齐 谢朓 《赛敬亭山庙喜雨》诗:“秉玉朝羣帝,樽桂迎 东皇 。”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俗尚 东皇 祀,謡传 义帝 寃。” 元 陈樵 《碧落洞》诗:“杖头化作光明烛,愿逐 东皇 下九垓。”参见“ 东皇太一 ”。
(2).指司春之神。 唐 戴叔伦 《暮春感怀》诗:“ 东皇 去后韶华在,老圃寒香别有秋。” 宋 姜夔 《卜算子·梅花八咏》词:“长信昨来看,忆共 东皇 醉。此树婆娑一惘然,苔蘚生春意。” 明 陈所闻 《懒画眉·春闺四咏》曲:“愁他春尽问 东皇 ,为甚不住些儿去得忙。” 郁达夫 《除夜奉怀》诗:“明朝欲向空山遁,为恐 东皇 笑我痴。”
[除夕]转化
一个化合物由一种同分异构体变为另一种同分异构体的过程
生物转化
[除夕]良宵
(1).景色美好的夜晚。 唐 皇甫冉 《秋夜宿严维宅》诗:“世故多离别,良宵詎可逢。” 金 段克己 《中秋》之二:“良宵方喜故人共,醉语那知邻舍惊。” 清 李渔 《奈何天·虑婚》:“良宵莫把银釭照,最喜相逢似梦中。” 郭沫若 《长春集·游埃及杂吟之三》:“ 春申 相仿佛,煮茗话良宵。”
(2).长夜;深夜。 唐 李峤 《饯骆四》诗之二:“甲第驱车入,良宵秉烛游。” 后蜀 顾夐 《玉楼春》词:“镇长独立到黄昏,却怕良宵频梦见。”
(3).指元宵节的夜晚。 明 无心子 《金雀记·探春》:“千门万户乐新春,三五良宵月掛银。闻道 洛阳 灯似锦,出门俱是看灯人。” 贝青乔 《咄咄吟》:“漫道 狄 家铜面具,良宵飞骑夺 昆仑 。”
[除夕]惜惜
可惜;怜惜。 五代 唐庄宗 《歌头》词:“惜惜此光阴如流水,东篱菊残时,叹萧索!” 清 纳兰性德 《减字木兰花》词:“从教铁石,每见花开成惜惜。”
[除夕]淑气
(1).温和之气。 晋 陆机 《悲哉行》:“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 唐 柳道伦 《赋得春风扇微和》:“青阳初入律,淑气应春风。” 宋 朱淑真 《冬至》诗:“黄鐘应律好风吹,阴伏阳升淑气回。”《白雪遗音·马头调·消魂二月》:“消魂二月春光明媚,淑气阵阵催。”
(2).指天地间神灵之气。《旧唐书·音乐志四》:“祥符淑气,庆集柔明。” 明 郑仲夔 《耳新·蔼吉》:“劲骨干霄,品业兼擅,非钟川岳之淑气者不能。”
[除夕]礥礥
困难。 汉 扬雄 《太玄·礥》:“阳气微动,动而礥礥,物生之难也。” 范望 注:“礥礥,难也。”
[除夕]三鼓
(1).渭三度击鼓。《左传·庄公十年》:“ 齐 人三鼓。” 宋 杨万里 《仲良见和再和谢焉》诗:“吾才三鼓竭,君思九江宽。”
(2).三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 汉 魏 以来,谓为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又云鼓,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亦云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皆以五为节。”《红楼梦》第一回:“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马僧》:“未三鼓,公起视,自饲马。”
[除夕]春归
(1).春天来临。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四:“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唐 李山甫 《贺邢州卢员外》诗:“春归凤沼恩波暖,晓入鸳行瑞气寒。” 唐 滕迈 《春色满皇州》诗:“蔼蔼復悠悠,春归十二楼。”
(2).春去;春尽。 唐 白居易 《送春》诗:“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復暮。” 宋 黄庭坚 《清平乐》词之一:“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宋 辛弃疾 《杏花天·无题》词:“有多少、鶯愁蝶怨;甚梦里、春归不管。”
(3).春时回来。 唐 李白 《南流夜郎寄内》诗:“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 豫章 书。” 唐 李嘉祐 《送张惟俭秀才入举》诗:“春归定得意,花送到东中。”
[除夕]流年
(1) 流逝的岁月;年华
似水流年
(2) 相命者指人在一年中的运气
看流年大运
[除夕]何以
(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除夕]倍增
(1) 成倍增加
来访者倍增
(2) 变为两倍大
人口倍增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