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作者:沈昭 朝代:明代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原文
遥闻半郭楼成日,正是重阳雨过时。
贺客风前谁落帽,主人天上独题诗。
当空明月临窗近,极浦寒云到槛迟。
岂谓青门终屏迹,暂怜秋色在东篱。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诗词问答
问: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的作者是谁?答:沈昭
问: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沈昭的名句有哪些?答:沈昭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槜李诗系卷十七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参考注释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遥闻
(1).远远地听到。《吕氏春秋·长攻》:“因以 代君 之车迎其妻。其妻遥闻之状,磨笄以自刺。” 南唐 张佖 《晚次湘源县》诗:“烟郭遥闻向晚鸡,水平舟静浪声齐。”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我遥闻北窗外吃吃有笑声,室中弗闻也。”
(2).在远处嗅。 唐 韩愈 《风折花枝》诗:“浮艷侵天难就看,清香扑地只遥闻。”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成日
〈方〉∶成天;整日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正是
(1).就是。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 桓 曰:‘第一流復是谁?’ 刘 曰:‘正是我辈耳!’”《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前日分散之后,我问邻人,説是外婆家接去,想正是 冯 家了。” 茅盾 《子夜》十四:“仓皇中他看清了一个,正是 张阿新 。”
(2).恰是。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词之一:“正是玉人肠絶处,一渠春水赤栏桥。”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今朝正是箇成婚日。” 巴金 《灭亡》第十八章:“正是黄昏时候,天色渐渐阴沉起来。”
(3).确实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性表示肯定。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四折:“又不比九重龙凤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这城内便有万千居民,正是人烟稠密,市场热闹。”
(4).确实是。用于表示同意别人意见时加重语气。《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卫先生 道:‘近来的选事益发坏了!’ 随先生 道:‘正是。前科我两人该选一部,振作一番。’”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正是,我们怎么都发昏了!还不快些搀扶 双喜 到里面去。”
(5).应诺之词。犹言好的。《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龙香 对媒婆道:‘老娘你先进去,我在门外张一张罢。’媒婆道:‘正是。’”
(6).旧小说、戏曲里的套语。目的在于引出诗词、熟语。《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正是:麦穗两歧,农人难辨。”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一折:“正是:亏心折尽平生福,行短天教一世贫。”《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正是:福无双至犹难信,祸不单行果是真。”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重阳
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旧时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现又定为老人节。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毛 * 《采桑子·重阳》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过时
(1) 陈旧不合时宜;过了流行的时间
过时的设备
过时的商品
这种武器已过时
过时的观念》
(2) 过了规定的时间
过时不候
过时作废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贺客
祝贺的宾客。 唐 白居易 《初除户曹喜而言志》诗:“置酒延贺客,客容亦欢欣。” 明 谢谠 《四喜记·乡荐荣欢》:“门首諠譁,想是贺客来也。” 石三友 《金陵野史·岁头年尾杂忆》:“贺客至,先以芹菜、松子、核桃仁等泡茶献之。”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落帽
《晋书·孟嘉传》:“﹝ 嘉 ﹞后为征西 桓温 参军, 温 甚重之。九月九日, 温 燕 龙山 ,寮佐毕集。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至,吹 嘉 帽堕落, 嘉 不之觉。 温 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 嘉 良久如厕, 温 令取还之,命 孙盛 作文嘲 嘉 ,著 嘉 坐处。 嘉 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后因以“落帽”作为重九登高的典故。 唐 韩鄂 《岁时纪丽·重阳》:“授衣之月,落帽之辰。” 唐 钱起 《九日闲居寄登高数子》诗:“今朝落帽客,几处管弦留。” 明 何景明 《九日独酌简何太仆》诗:“愁来转觉登臺懒,病里谁传落帽狂。”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主人
(1)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
抵主人所。——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逆旅主人。——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财物的所有人
无罪于主人。——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权力的所有人;有其他人为其工作或在他手下工作的人;狗、马等的所有者
国家的主人
主人与仆人
打狗也得看主人
(4) 接待宾客的人
主人下马客在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
主人忘归客不发。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天上
天空中。如:飞机在天上飞;月亮挂在天上。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题诗
(1).就一事一物或一书一画等,抒发感受,题写诗句。多写于柱壁、书画、器皿之上。 唐 高适 《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颢》:“后游 武昌 ,登 黄鹤楼 ,感慨赋诗。及 李白 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顥 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 清 金埴 《不下带编》卷二:“顷见一士题诗隣壁,甚佳。”
(2).指所题写的诗句。 鲁迅 《南腔北调集·“连环图画”辩护》:“《你的姊妹》木刻七幅,题诗一幅。”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当空
在空中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明月
(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几时有
(2) 指夜明珠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极浦
遥远的水滨。《楚辞·九歌·湘君》:“望 涔阳 兮极浦,横 大江 兮扬灵。” 王逸 注:“极,远也;浦,水涯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谢惠连<赠别>》:“停艫望极浦,弭棹阻风雪。” 唐 许浑 《凌歊台送韦秀才》诗:“帆势依依投极浦,鐘声杳杳隔前林。” 清 曹寅 《过燕子矶》诗:“峭帆的的空濛去,极浦回闻十里鐘。”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寒云
寒天的云。 晋 陶潜 《岁暮和张常侍》诗:“向夕长风起,寒云没西山。” 唐 郎士元 《盩厔县郑礒宅送钱大》诗:“荒城背流水,远雁入寒云。”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谁知早作西行讖,老木寒云 秀野亭 。”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青门
(1). 汉 长安城 东南门。本名 霸城门 ,因其门色青,故俗呼为“青门”或“青城门”。《三辅黄图·都城十二门》:“ 长安 城东,出南头第一门曰 霸城门 。民见门色青,名曰 青城门 ,或曰 青门 。门外旧出佳瓜, 广陵 人 召平 为 秦 东陵侯 , 秦 破,为布衣,种瓜 青门 外。”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六:“昔闻 东陵瓜 ,近在 青门 外。”
(2).泛指京城东门。 宋 王禹偁 《送荣礼丞赴宋都序》:“青门晓晴,皇华启行。”
(3).泛指退隐之处。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闻系》:“ 青门 豪迈, 终南 瀟洒,心惊宾雁双翰,目断孤云一带。” 清 汪懋麟 《送高念东少司寇予告归里和司农公韵》之二:“不畏西风更障尘, 青门 回首得閒身。” 沉砺 《感怀》诗之八:“忘机 白社 閒挥麈,息影 青门 学种瓜。”
(4). 汉 青门 外有 霸桥 ,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见《三辅黄图·桥》。后因以“青门”泛指游冶、送别之处。 南朝 梁 何逊 《车中见新林分别甚盛》诗:“ 金谷 宾游盛, 青门 冠盖多。”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青门 紫陌多春风,风中数日残春遗。” 宋 赵令畤 《清平乐》词:“去年紫陌 青门 ,今宵雨魂云魂。” 清 方文 《留别吴锦雯》诗:“ 青门 有垂柳,烦尔寄相思。”
(5).犹东郭,东郊。古时为丛葬之处。语本《孟子·离娄下》:“卒之东郭墦閒,之祭者,乞其餘。”因借指墓地。《梁书·昭明太子统传》:“五月庚寅,葬 安寧陵 ,詔司徒左长史 王筠 为哀册,文曰:……背絳闕以远徂,轥青门而徐转。” 唐 王涣 《悼亡》诗:“今日青门葬君处,乱蝉衰草夕阳斜。”
(6).指 宋 时 杭州 东青门 ,俗呼 菜市门 。 宋 姜夔 《念奴娇·毁舍后作》词:“獠女供花,傖儿行酒,卧看 青门 辙。” 夏承焘 注引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城东 东青门 ,俗呼 菜市门 。”
(7).曲名。 唐 李贺 《黄头郎》诗:“玉瑟调《青门》,石云湿黄葛。” 王琦 汇解:“《青门》,疑是曲名。” 姚文燮 注:“《青门》,曲名。”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屏迹
见“ 屏迹 ”。
隐迹。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及第后隐居》:“屏蹟邱园,絶踪仕进,守其至性,十有五年。”
亦作“ 屏跡 ”。1.避匿;敛迹。《晋书·卞壸传》:“转御史中丞,忠於事上,权贵屏跡。”《北史·拓跋景山传》:“法令明肃,贼盗屏迹,部内大清。”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政体》:“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无敢侵欺细人。”
(2).犹隐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有一隐士於此池侧,结庐屏迹,博习伎术,究极神理。” 宋 岳珂 《桯史·尊尧集表》:“ 安石 之屏迹 金陵 ,弃置不召者十载。” 清 赵翼 《六十自述》诗:“十年屏跡卧江村,往事真堪目笑存。”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秋色
(1) 一种中常橄榄棕色,它比一般橄榄棕色稍暗,且稍稍绿些
(2) 秋天的景色
秋色宜人
[和沈司马半郭楼落成韵]东篱
(1).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因以指种菊之处;菊圃。 唐 杨炯 《庭菊赋》:“凭南轩以长啸,坐东篱而盈把。” 宋 柳永 《玉蝴蝶·重阳》词:“西风吹帽,东篱携酒,共结欢游。” 明 冯惟敏 《南吕一枝花·送贾封君约庵来游上谷南还》套曲:“恰东篱劝插黄花,又南浦催斟緑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黄英》:“僕以君风流高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2).园圃名。 宋 陆游 《东篱记》:“ 放翁 告归之三年,闢舍东茀地,南北七十五尺,东西或十有八尺而赢,或十有三尺而缩。插竹为篱,如其地之数……名之曰‘东篱’。” 宋 陆游 《读吕舍人诗追次其韵》:“言归 镜湖 上,日日醉 东篱 。”自注:“ 东篱 ,予小圃名。”
明代,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