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刘通判】作者:赵蕃 朝代:宋代
[呈刘通判]呈刘通判原文
自昔旰江妙人物,未容修水擅玙璠。
狱平冤滞繇仁勇,众息讙哗赖德言。
谓继更生校中秘,却追子骥问桃源。
神仙天上多官府,盍乡蓬莱堑弭辕。
阴伏阳升直泰辰,当年犹想降庚寅。
泰山北斗人皆仰,和气春风德有邻。
会即吹嘘九天上,岂徒风月五溪滨。
不惟相国同年契,更有齐年相国人。
[呈刘通判]诗词问答
问:呈刘通判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问:呈刘通判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蕃的名句有哪些?答:赵蕃
[呈刘通判]参考注释
[呈刘通判]自昔
往昔;从前。《诗·小雅·楚茨》:“自昔何为?我蓺黍稷。” 晋 陆机 《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自昔哲王,先天而顺。” 唐 卢照邻 《五悲·悲今日》:“自昔相逢,把臂谈玄;横雕龙於翠尾,飞縞凤於琼筵。”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爆竹行》:“岁朝爆竹传自昔, 吴 儂正用前五日,食残豆粥扫罢尘,截筒五尺煨以薪。”
[呈刘通判]妙人
(1).美人;年少风流的男子。《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不想这所在到藏着如此妙人。” 清 李渔 《风筝误·鹞误》:“那公子又会做诗,又喜放风筝,一定是箇妙人了。”《儒林外史》第三十回:“俟明日会遇了妙人,我再来贺你。”
(2).滑稽多智的人,趣人。 明 李贽 《史纲评要·宋纪·真宗皇帝》:“ 邢中和 自是妙人,一网而得二奸,可恨 冯生 多事耳。”
[呈刘通判]玙璠
美玉
玉不雕,玙璠不作器。——《法言·寡见》
[呈刘通判]冤滞
滞留未申的冤狱。《晋书·姚兴载记上》:“ 兴 常临 諮议堂 听断疑狱,于时号无冤滞。” 宋 苏轼 《元祐三年六月德音赦文》:“切虑四方狱犴,冤滞尚多。” 清 侯方域 《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并起被废诸臣旋钦定逆案颁示百官廷臣谢表》:“沙门护法,人称 胡广 中庸;北府开衙,谁疏 王涯 冤滞?”
[呈刘通判]仁勇
仁慈勇敢。《吴子·论将》:“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汉书·辛庆忌传》:“质行正直,仁勇得众心。”
[呈刘通判]讙哗
见“ 讙譁 ”。
亦作“ 讙哗 ”。喧哗;大声说笑或叫喊。《墨子·号令》:“诸以众彊凌弱少及彊姧人妇女,以讙譁者,皆断。”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或淹伊多姿态,或讙譁少智諝。”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四篇第十二章:“前杀一 钟昌祚 ,舆论讙哗至今。”
[呈刘通判]德言
(1).德教;合乎仁德的言论。《书·康诰》:“呜呼! 封 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 汉 贾谊 《新书·傅职》:“忠信以发之,德言以扬之。”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瘦吟庐诗》:“君有德言堪自立,我於肺腑向谁投?”
(2).指妇德,妇言。参见“ 德言容功 ”。
[呈刘通判]更生
(1) 死而复生,比喻复兴
自力更生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史记·主父偃列传》
(2) 对废品加工,使重新能够使用。如:更生布;更生纸
[呈刘通判]中秘
见“ 中秘 ”。
亦作“ 中祕 ”。1.中书省和秘书省的合称。《魏书·伊馛传》:“中祕二省,多诸文士。” 明 李东阳 《送张修撰养正擢佥都御史北巡》诗:“共道臺臣出中秘,不比御史尚书郎。”
(2).宫廷珍藏图书文物之所。 宋 晁补之 《齐州谢到任表》:“歷尘中秘之五资,坐守集仙之四库。” 金 元好问 《密公宝章小集》诗:“王家书絶画亦絶,欲与中秘论低昂。” 元 虞集 《题旦景初佥司画》诗:“ 毕宏 韦偃 出中祕, 营丘 北苑 开縢缄。”
[呈刘通判]桃源
(1).“ 桃花源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山斋诗》:“桃源惊往客,鹤嶠断来宾。” 唐 杜甫 《北征》诗:“缅思桃源内,益嘆身世拙。” 明 张煌言 《赠卢牧舟大司马》诗:“ 并州 正有来苏望,忍説桃源可避 秦 。” 邹韬奋 《萍踪忆语》二八:“他们缺乏相当的娱乐, * 也是一条出路。所以有许多都在这里面寻觅他们的桃源。”参见“ 桃花源 ”。
(2).指 桃源洞 。 唐 李涉 《赠长安小主人》诗:“仙路迷人应有术, 桃源 不必在深山。” 元 任昱 《清江引·题情》曲:“ 桃源 水流清似玉,长恨因缘误。”参见“ 桃源洞 ”。
(3). 宋 时 临安县 嘉会门 外 泠水峪 ,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人称 桃源 ,为都人游集之地。 苏轼 《介亭饯杨杰次公》诗“丹青明灭 风篁岭 ,环佩空响 桃花源 ” 查慎行 注引 元 潜说友 《咸淳临安志》:“ 泠水峪 在 嘉会门 外,夹山多桃花,中有流水,为城南胜概,旧呼 桃源 ,游人多集焉。”
[呈刘通判]神仙
(1) 神话中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梅花岭记》
(2) 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呈刘通判]天上
天空中。如:飞机在天上飞;月亮挂在天上。
[呈刘通判]官府
(1) 旧指地方国家行政机关
他这件官司并无难断之处,从前的官府,都因碍着脸面,所以如此。——《红楼梦》
(2) 旧称封建官吏
俄而大轿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过去。——《红楼梦》
[呈刘通判]蓬莱
又称[蓬壶]。神话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另两座为[方丈]、[瀛洲])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呈刘通判]阴伏
(1).隐秘不为人知的坏事。《汉书·杨恽传》:“然 惲 伐其行治,又性刻害,好发人阴伏,同位有忤己者,必欲害之,以其能高人。”
(2).隐蔽埋伏。《汉书·韩安国传》:“吾选梟骑壮士阴伏而处以为之备,审遮险阻以为其戒。”《新唐书·马燧传》:“造三桥逾 洹 ,日挑战。 悦 不出,阴伏万人,将以掩 燧 。”
(3).中医学名词。谓热伏于阴。 汉 张仲景 《金匮要略·病脉证》:“病者如热状,烦满,口乾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呈刘通判]泰辰
谓太平时世。《宋书·王僧达传》:“幸属圣武,剋復大业,宇宙廓清,四表靖晏。臣父子叔姪,同获泰辰。”
[呈刘通判]当年
在事情发生的同一年
这个新建的厂子当年就收回了投资
[呈刘通判]泰山北斗
泰山极高,北斗最亮。比喻为当世所瞻仰瞩目的人和事
唐兴, 愈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自 愈没,其学盛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唐书》
[呈刘通判]和气
态度平顺温和
待人和气
[呈刘通判]春风
(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呈刘通判]吹嘘
(1)
(2) 夸张地宣扬或编造优点、长处等
他的运气没有什么可以吹嘘的
(3) 口出气;嘘气
(4) 过分夸奖
这辆轿车并不像销售商所吹嘘的那样好
(5) 对人或事过分吹捧
新闻发布人员必须注意不夸大,不吹嘘
[呈刘通判]九天
天的最高处,形容极高。传说古代天有九重。也作[九重天]、[九霄]
驰至九天。——唐· 李朝威《柳毅传》
[呈刘通判]岂徒
难道只是;何止。《孟子·公孙丑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后汉书·杜乔传论》:“夫称仁人者,其道弘矣!立言践行,岂徒徇名安己而已哉。” 宋 叶适 《纪年备遗序》:“相与论旧事,追念愴然。然则 文昭 岂徒以博习自是而已哉!” 明 李东阳 《送王公济归武昌歌》:“岂徒文思比 唐 勃 ,应遣颂声如 汉 褒。” 陈毅 《颐和园“五一”春游纪盛》诗:“集体欢乐如海,岂徒车水马龙!”
[呈刘通判]风月
(1) 本指清风明月
初秋凉夕,风月甚美。——《南史·褚彦回传》
(2) 男女情爱
如今长大了,渐知风月。——《红楼梦》
[呈刘通判]五溪
地名。指 雄溪 、 樠溪 、 无溪 、 酉溪 、 辰溪 。一说指 雄溪 、 蒲溪 、 酉溪 、 沅溪 、 辰溪 。 汉 属 武陵郡 ,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在今 湖南 西部和 贵州 东部。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沅水》:“ 武陵 有五溪,谓 雄溪 、 樠溪 、 无溪 、 酉溪 、 辰溪 其一焉。” 唐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闻道龙标过 五溪 ” 杨齐贤 注:“ 武陵 有五溪,曰 雄溪 、 蒲溪 、 酉溪 、 沅溪 、 辰溪 。”
[呈刘通判]不惟
(1).不仅;不但。《书·酒诰》:“罔敢湎于酒,不惟不敢,亦不暇。” 宋 范成大 《照田蚕行》:“不惟桑贱穀芄芄,仍更苧麻无节菜无虫。” 冯德英 《苦菜花》第十二章:“过了一天又一天,到现在不惟没等到,村里关于他们的风言风语倒渐渐听不到了。”
(2).岂非。《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 郤 为戮於 晋 , 王叔 负罪於 周 ,不惟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
(3).不思虑。《书·酒诰》:“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 孔 传:“不念自息。”《文选·王粲<赠文叔良>诗》:“视明听聪,靡事不惟。” 李善 注引《字林》:“惟,思也。”
[呈刘通判]相国
古官名。春秋战国时,除楚国外,各国都设相,称为相国、相邦或丞相,为百官之长
[呈刘通判]同年
(1)
(2) 相同的年份
同年出生
(3) b 〈方〉∶年纪相同
(4) 科举考试同榜考中的人
同年曰君赐不可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呈刘通判]齐年
(1).指同一年受朝廷征选。《南史·颜延之传》:“ 袁淑 年倍小 延之 ,不相推重。 延之 忿於众中折之曰:‘昔 陈元方 与 孔元骏 齐年文学, 元骏 拜 元方 於牀下,今君何得不见拜?’”
(2).指科举制度下同科登第。《旧唐书·武元衡传》:“始 元衡 与 吉甫 齐年,又同日为宰相。”
(3).指年龄相同的人。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九:“ 惠卿 既得位,遂叛 荆公 ,出平日 荆公 移书,有曰:‘无使齐年知。’谓 冯公京 也。 荆公 与 冯公 皆辛酉人。”
[呈刘通判]国人
(1).古代指居住在大邑内的人。《周礼·地官·泉府》:“国人郊人从其有司。” 贾公彦 疏:“国人者,谓住在国城之内,即六乡之民也。”《左传·成公十三年》:“ 子駟 帅国人盟于大宫。”《史记·伯夷列传》:“ 叔齐 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三章第五节:“农民住在田野小邑,称为野人;工商业者住在大邑,称为国人。”
(2).国内之人,全国的人。《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 唐 韩愈 《题楚王庙》诗:“犹有国人怀旧德,一间茅屋祭 昭王 。” 宋 叶适 《祭潘叔度文》:“若夫父母兄弟,安其义而不以为劳;朋友国人,化其节而不以为异。” 邹鲁 《中国同盟会》:“国人相视,皆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等。”
宋代,赵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