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原文
宁民自视庙堂谟,岂系寻常锡有无。
比户安和心实慰,颂言那在谢蠲租。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诗词问答
问:《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虞韵 出处:御制诗三集卷四十六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参考注释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宁民
安民,使人民安定。语出《周礼·天官·小宰》:“二曰教职,以安邦国,以寧万民,以怀宾客。”《淮南子·泰族训》:“故为治之本,务在寧民,寧民之本,在於足用。”《宋书·武帝纪中》:“民怀思本之心,经略之图,日不暇给,是以寧民绥治,犹有未遑。”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自视
自己看待自己
自视甚高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庙堂
(1) 庙宇
(2) 指朝廷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寻常
普通,一般
不寻常的来客
岐王宅里寻常见。——唐· 杜牧《江南春绝句》
寻常巷陌。——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有无
亦作“ 有亡 ”。1.有或无。《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臣 楚国 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餘年,时从出游,游於后园,览於有无,然犹未能徧覩也。” 李善 注:“览於有无,谓或有所见,或復无也。” 汉 扬雄 《羽猎赋》:“驰弋乎神明之囿,览观乎羣臣之有亡。” 唐 贾岛 《送僧》诗:“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个不难,只取牢城营文册一查,便见有无。”
(2).指家计的丰或薄。《礼记·檀弓上》:“ 子游 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恶乎齐?’” 陆德明 释文:“有亡……一音无。” 孔颖达 疏:“亡,无也。言各随其家计丰薄有无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与宗族同其有亡。”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
(3).指有馀与不足。《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孙星衍 疏:“有为有餘,无为不足也。”按,《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韩愈 《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宋 苏轼 《过云龙山人张天骥》诗:“墟里通有无,垣墙任摧倒。”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中村庄走去,同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韩愈 《处士卢君墓志铭》:“其弟 浑 ,以家有无,葬以车一乘於 龙门山 先人兆。”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其丧父也,以家之有无葬,故葬不缓。”
(5).古代哲学范畴。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无,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几神之区;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比户
(1).家家户户。《魏书·李安世传》:“无私之泽,乃播均於兆庶;如阜如山,可月积於比户矣。” 五代 李中 《献乔侍郎》诗:“九霄恩復降,比户意皆忻。”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祇为着苍黔凋敝,水旱频仍,比户嗟呀。”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试游于都会,入於閭井,听乡謡,比户可忧焉:老妇隆冬无被,乃典衣而疗子孙之疾;老翁白首无裤,乃力作而偿子孙之负。”
(2).形容人多而普遍。 清 钮琇 《觚賸续编·樾泉近体》:“何以效 苏 陆 者比户,谈 王 李 者塞途也?”
(3).一户挨着一户。 清 唐甄 《潜书·远谏》:“比户延烧,必罪失火之主。”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三》:“邻里乡党,比户而居。”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安和
(1).安定和平;安定和睦。《晏子春秋·问上三》:“未免乎危乱之理,而欲伐安和之国,不可,不若修政而待其君之乱也。”《韩诗外传》卷五:“百姓皆怀安和之心,而乐戴其上。”《北齐书·魏收传》:“自 魏 、 梁 和好,书下纸每云:‘想彼境内寧静,此率土安和。’” 唐 元结 《夏侯岳州表》:“公能清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説,为当时法则。”《元典章·礼部六·五世同居旌表其门》:“今后五世同居安和者旌表其门。”
(2).安详平和。《汉书·杜延年传》:“ 延年 为人安和,备於诸事,久典朝政,上任信之,出即奉驾,入给事中,居九卿位十餘年。”《南史·王僧辩传》:“母姓 魏氏 ,性甚安和,善於绥接,家门内外莫不怀之。” 清 包世臣 《再与杨季子书》:“ 介甫 词完气健,饶有远势; 子固 茂密安和,而雄强不足。”
(3).平安,安好。 唐 韩愈 《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 宋 范仲淹 《与中舍书》之十:“今日 钱主簿 来领书,知尊候安和。”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八:“思虑清静,步履轻健,寝寐安和。”
(4).犹晴和,温和。《云笈七籤》卷二六:“天气安和,芝草常生。”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心实
(1).指内心深挚的感情。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至於 苏慎 、 张升 ,并述哀文,虽发其情华,而未极心实。”
(2).心性老实。《红楼梦》第二八回:“ 冯紫英 笑道:‘你们令姑表弟兄倒都心实。’”
(3).内心感到踏实、安稳。 祖慰 《被礁石划破的水流》:“我一直把你当靠山,有你在旁边我做什么事都心实。”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颂言
犹明言。 明 张居正 《辛未会试程策》:“今之为法壅者,其病有四,愚请颂言而毋讳,可乎?”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七》:“ 麟 按 晦伯 ( 陈晦伯 )并引诸説,而不颂言玉树为何物。” 章炳麟 《革命道德说》:“或者又谓祸本之成,咎在汉学,虽 日本 人亦颂言之。”
[自惠山跋马过无锡县城登轻舟至水营即景杂咏·其三]蠲租
免除租税。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六:“由是推之, 唐 初以前,必皆有蠲租故事,中世方不然。”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熙朝财赋》:“宫中诸费,不及 明 季十分之一,故蠲租减赋,史不絶书,而库藏充裕。”《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革命可以生内乱说》:“ 乾隆 时,虏最贪诈,恶租税厚敛,有黷货之名,且不能不归诸府库,乃时时蠲租以市惠。”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