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体诗 殷东阳仲文兴瞩】作者:江淹 朝代:南北朝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杂体诗 殷东阳仲文兴瞩原文
晨游任所萃。
悠悠藴真趣。
云天亦辽亮。
时与赏心遇。
青松挺秀萼。
惠色出乔树。
极眺清波深。
缅映石壁素。
莹情无余滓。
拂衣释尘务。
求仁既自我。
玄风岂外慕。
直置忘所宰。
萧散得遗虑。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诗词问答
问:杂体诗 殷东阳仲文兴瞩的作者是谁?答:江淹
问:杂体诗 殷东阳仲文兴瞩写于哪个朝代?答:南北朝
问:江淹的名句有哪些?答:江淹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参考注释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任所
担任工作职责的场所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悠悠
(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真趣
真正的意趣、旨趣。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晨游任所萃,悠悠藴真趣。” 宋 苏舜钦 《吕公初示古诗一编因以短歌答之》:“上有致君却敌之良策,下有逍遥傲世之真趣。”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二:“ 霞村 诗,意境幽恬,善发真趣。”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云天
天空高处;云层上面
直上云天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辽亮
(1).犹嘹亮。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 蔡邕 尝至 柯亭 ,以竹为椽。 邕 仰眄之,曰:‘良竹也。’取以为笛,发声辽亮。”《敦煌变文集·目莲救母变文》:“鼓瑟也以声辽亮,哀哀劬劳长不捨。”
(2).高远明亮。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云天亦辽亮,时与赏心遇。”《南史·庾易传》:“﹝ 袁彖 ﹞并赠诗曰:‘白日清明,青云辽亮,昔闻 巢 许 ,今覩 臺 尚 。’”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赏心
(1).心意欢乐。 南朝 宋 谢灵运 《晚出西射堂》诗:“含情尚劳爱,如何离赏心?” 宋 邵雍 《同程郎中父子月陂上闲步吟》:“必期快作赏心事,却恐赏心难便来。” 苏曼殊 《碎簪记》:“盖余此次来 沪 ,所见所闻,无一赏心之事。”
(2).谓娱悦心志。 宋 沉辽 《禅老阁》诗:“赏心不期侈,澹泊自有餘。” 清 张麟书 《早梅》诗:“赏心不待花如雪,好在寒氷未解时。”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七篇:“若为赏心而作,则实萌芽于 魏 而盛大于 晋 。”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青松
青翠的松树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挺秀
秀异出众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惠色
秀美的颜色、色彩。《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青松挺秀萼,惠色出乔树。” 张铣 注:“惠,媚也。” 明 陈子龙 《春郊》诗之一:“麦苗流惠色,花药滋覊愁。”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乔树
高大的树。 南朝 梁 沉约 《新安江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诗》:“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北史·儒林传下·王孝籍》:“犹恐拯溺迟於援手,救经缓於扶足,待 越 人之舟檝,求 鲁 匠之云梯,则必悬於乔树之枝,没於深泉之底。” 唐 杨炯 《送丰城王少府》诗:“离亭隐乔树,沟水浸平沙。”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极眺
极目眺望。 明 王世贞 《过维扬有怀子相》诗:“迴瞻 大江 水,极眺 黄河 流。” 明 陈子龙 《春郊》诗:“娱情向烟草,极眺心悠悠。”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清波
(1).清澈的水流。 汉 严忌 《哀时命》:“知贪饵而近死兮,不如下游乎清波。” 宋 王安石 《车螯》诗之二:“清波濯其污,白日晒其昏。” 巴金 《复仇集·爱的摧残》:“ 赛纳河 的清波在月光下发亮。”
(2).六朝时歌曲名。 康有为 《<味梨集>序》:“六朝时, 汉 《鐃歌》、《鼓吹》曲既废,於是《清波》、《白鳩》、《子夜》、《鸟栖》之曲,亦以长短句为章。”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石壁
有相当高度、表面呈垂直或悬垂的悬崖或峭壁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余滓
残存的滓秽。《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极眺清波深,缅映石壁素。莹情无餘滓,拂衣释尘务。” 李善 注:“《説文》曰:滓,淀也,谓鄙秽。” 张铣 注:“滓,秽也。言远视山水,莹磨滓秽,而解尘俗之事。”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拂衣
(1).提起或撩起衣襟。《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叔向 ﹞曰:‘姦以事君者,吾所能御也。’拂衣从之。” 杜预 注:“拂衣,褰裳也。” 晋 葛洪 《抱朴子·疾谬》:“乃有使酒之客,及於难侵之性,不能堪之,拂衣拔棘,而手足相及。”
(2).挥动衣服。形容激动或愤激。 汉 杨恽 《报孙会宗书》:“是日也,拂衣而喜,奋袖低昂,顿足起舞。”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孔 慨然曰:‘……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膾截耳。’於是拂衣而去。” 唐 谷神子 《博导志·崔玄微》:“ 醋醋 怒曰:‘诸人即奉求,余不奉求。’拂衣而起。”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那班门客才晓得他是 崔 魏 逆党,不待曲终,拂衣散尽。”
(3).振衣而去。谓归隐。 晋 殷仲文 《解尚书表》:“进不能见危授命,忘身殉国;退不能辞粟 首阳 ,拂衣高谢。” 南朝 宋 谢灵运 《述祖德》诗:“高揖七州外,拂衣五湖里。” 唐 王维 《送张五归山》诗:“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世态纷紜,半生尘里朱颜老;拂衣不早,看罢傀儡闹。”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尘务
世俗的事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贤媛》:“ 王江州 夫人语 谢遏 曰:‘汝何以都不復进,为是尘务经心,天分有限?’”《魏书·任城王云传》:“陛下必欲割捐尘务,颐神清旷者,冡副之寄,宜绍宝历,若欲捨储,轻移宸极,恐非先圣之意,骇动人情。” 唐 段成式 《闲中好》词:“閒中好,尘务不縈心。坐对当窗木,看移三面阴。” 明 袁宏道 《西京稿序》:“已居 燕 ,结社葡桃棚下,诸韵士日课方外言,以诗为尘务,不暇搆也。”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自我
(1) 自己
自我吹嘘
(2) 与现实有关的个性的意识部分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玄风
(1).玄谈的风尚。 晋 丘道护 《道士支昙谛诔》:“眇眇玄风,愔愔僧徒,味道閒室,寂焉神居。”《文选·沉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 晋 中兴,玄风独扇。” 张铣 注:“玄,道。”
(2).指仙道。 明 屠隆 《綵毫记·湘娥访道》:“ 许氏 湘娥 ,久慕玄风,千里拜访,乞尊师念弟子远来至情,俯容一见。”
(3).天子清静无为的教化。《文选·庾亮<让中书令表>》:“遂阶亲宠,累忝非服,弱冠濯缨,沐浴玄风。” 吕延济 注:“沐浴天子道教。”《宋书·礼志一》:“今皇恩遐震……将洒玄风于四区,导斯民于至德。” 唐 李白 《金陵与诸贤送权十一序》:“我君六叶继圣,熙乎玄风。” 王琦 注:“玄风,清静之风也。” 唐 袁朗 《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玄风叶黎庶,德泽浸区宇。”
(4).道教谓玄天之风。《云笈七籤》卷九八:“玄风转飞盖,紫气汎仙车。”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外慕
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宋书·隐逸传·雷次宗》:“于时师友渊源,务训弘道,外慕等夷,内怀悱发。” 唐 韩愈 《送高闲上人序》:“ 尧 、 舜 、 禹 、 汤 治天下, 养叔 治射, 庖丁 治牛, 师旷 治音声, 扁鹊 治病, 僚 之於丸, 秋 之於弈, 伯伦 之於酒,乐之终身不厌,奚暇外慕?”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各人儘着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箇箇圆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无不具足。”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直置
(1).直书胸臆,置于文中。谓不用典。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孙楚 缀思,每直置以疎通; 挚虞 述怀,必循规以温雅。” 周振甫 注:“直置疏通,盖即 沉约 所谓‘直举胸臆,非傍诗史’也。”
(2).只如此;只是。《宋书·谢方明传》:“ 谢方明 可谓名家驹。直置便自是台鼎人,无论復有才用。” 唐 杨炯 《和刘长史答十九兄》诗:“居然混玉石,直置保松筠。” 唐 韩愈 《寒食日出游》诗:“各言生死两追随,直置心亲无貌敬。”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萧散
犹萧洒。形容举止、神情、风格等自然,不拘束;闲散舒适。《西京杂记》卷二:“ 司马相如 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復与外事相关。” 唐 张九龄 《林亭咏》:“从兹果萧散,无事亦无营。” 宋 曾巩 《招隐寺》诗:“我亦本萧散,至此更怡然。” 清 方苞 《重建润州鹤林寺记》:“佛之理吾不信,而窃喜其教,絶婚宦,公货财,布衣疏食,随地可安,士之萧散孤介,而不欲违其本心者,往往匿跡於其中。”
(1).消散;消释。《晋书·恭帝纪论》:“虽有手握戎麾,心存旧国,迴首无良,忽焉萧散。” 唐 皎然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诗:“独鹤翩翻飞不定,归云萧散会无因。” 明 刘基 《自天章入城作》诗:“烦襟得萧散,似欲忘覉旅。”
(2).萧条;凄凉。 南朝 梁 何逊 《和司马博士咏雪》:“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復新。” 唐 韦应物 《独游西斋寄崔主簿》诗:“秋斋正萧散,烟水易昏夕。” 宋 苏轼 《和李太白》:“野情转萧散,世道有翻覆。” 清 曹寅 《宿金氏园亭》诗:“萧散人问意,孤云第几峰。”
[杂体诗-殷东阳仲文兴瞩]遗虑
(1).馀念;其他的想法。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应瑒》:“倾躯无遗虑,在心良已敍。”
(2).抛弃俗念;忘怀得失。《文选·江淹<杂体诗·效殷仲文“兴瞩”>》:“求仁既自我,玄风岂外慕。直置忘所宰,萧散得遗虑。” 李善 注:“ 谢灵运 《越岭溪行》诗曰:观此遗物虑,一悟得所遣。”《宋史·隐逸传中·张愈》:“清意何穷,真心自得,放言遗虑,何荣何辱?” 明 陈子龙 《杂诗》之一:“遗虑繁景外,抗志高山岑。”
南北朝,江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