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偈十三首】_释法泰 | 宋代

【偈十三首】作者:释法泰 朝代:宋代

[偈十三首]偈十三首原文

开口有时非,开口有时是。
粗言及细语,皆归第一义。
释迦老子碗鸣声,达磨西来屎臭气。
惟有山前水牯牛,身放毫光照天地。

[偈十三首]诗词问答

问:偈十三首的作者是谁?答:释法泰
问:偈十三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释法泰的名句有哪些?答:释法泰

[偈十三首]释法泰偈十三首 书法图

【偈十三首】_释法泰 | 宋代
偈十三首书法作品

[偈十三首]参考注释

[偈十三首]开口

(1) 张口说或笑

没等我开口,他就抢先替我说了

(2) 新刃磨、抢,使之锋利

(3) 河水冲破堤防

[偈十三首]有时

(1).有时候。表示间或不定。《周礼·考工记·序》:“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 唐 张乔 《滕王阁》诗:“叠浪有时有,閒云无日无。”《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心里反悔 凤翔 多了 焦 家这件事,却也有时念及,心上有些遣不开。”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二三:“ 夏世富 把他从一个游乐场带到另一个游乐场,有时坐下来看一阵,有时站在那里停一会。”

(2).谓有如愿之时。 唐 李白 《行路难》诗之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掛云帆济沧海。” 唐 刘云 《婕妤怨》诗:“秋扇尚有时,妾身永微贱!”

[偈十三首]细语

低声细说。 唐 李端 《拜新月》诗:“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清 刘瀛 《珠江奇遇记》:“ 绣琴 倾餘沥於地,细语曰:‘如此薄情人,当奠九泉下。’” 郭小川 《厦门风姿》诗:“听, 日光岩 下有笑声朗朗, 五老峰 中有细语绵绵。”

[偈十三首]第一义

(1).佛教语。指最上至深的妙理。也称第一义谛、真谛、胜义谛。与世谛、俗谛或世俗谛对称。《大乘入楞伽经·集一切佛法品》:“第一义者是圣乐处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义者是圣智内自证境,非言语分别智境。言语分别不能显示。”《坛经·付嘱品》:“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唐 杜甫 《谒文公上方》诗:“愿闻第一义,迴向心地初。”

(2).泛指最为重要的道理。 明 罗洪先 《论学书》:“力行是 孔 门第一义。”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五》:“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

[偈十三首]迦老

释迦牟尼 八十而终,后人尊称 迦老 。 明 汪廷讷 《狮吼记·住锡》:“金鎞扶翳,全凭 迦老 钳锤;玉杵降魔,亦仗 韦驮 抖擞。” 明 屠隆 《昙花记·魔难不屈》:“缘知四大本非真,也强似熬煎慾火,竭脂膏翠黛红裙,还想那金鎗 迦老 ,刎头师子。”

[偈十三首]鸣声

有特色的音响;独特的噪声

鸟鸣声

[偈十三首]达磨

见“ 达摩 ”。

[偈十三首]臭气

难闻的气味,与[香气]相对

臭气熏天

[偈十三首]惟有

只有

我们都很高兴,惟有他沉着脸

[偈十三首]牯牛

* 过的公牛。多泛指牛。 沉从文 《阿金》:“他预备的是用值得六只牯牛的银钱,换一个身体肥胖胖白蒙蒙的、年纪二十二岁的妇人。”

[偈十三首]光照

光线的照射

房间的光照

[偈十三首]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

【偈十三首】_释法泰 | 宋代
  • 【琴】_白玉蟾 | 宋代
  • 【琴】_白玉蟾 | 宋代 >> 【琴】_白玉蟾 | 宋代...

    【偈十三首】_释法泰 | 宋代
  • 【颂一百则】_释重顯 | 宋代
  • 【颂一百则】_释重顯 | 宋代 >> 【颂一百则】_释重顯 | 宋代...

    【偈十三首】_释法泰 | 宋代
  • 【归九峰道中】_释德洪 | 宋代
  • 【归九峰道中】_释德洪 | 宋代 >> 【归九峰道中】_释德洪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