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李太孺人】作者:胡寅 朝代:宋代
[挽李太孺人]挽李太孺人原文
桂水无情日夜东,空余丹旐泝西风。
一经不负门闾望,五鼎端宜馈祀丰。
茂渥出纶观有炜,芳徽勒石播何穷。
遥知祖送诗千首,挽铎声悲大队中。
[挽李太孺人]诗词问答
问:挽李太孺人的作者是谁?答:胡寅
问:挽李太孺人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胡寅的名句有哪些?答:胡寅
[挽李太孺人]参考注释
[挽李太孺人]无情
(1) 没有感情
无情无义
(2) 不留情
水火无情
[挽李太孺人]日夜
白天和黑夜
其时日夜兵火交迫。——《广州军务记》
日夜望将军至。——《史记·项羽本纪》
[挽李太孺人]空余
(1) 空着的;未被占用的
空余房屋
空余病床
(2) 空闲;闲工夫
没有空余跟你开玩笑
[挽李太孺人]丹旐
犹丹旌。 南朝 梁 何逊 《王尚书瞻祖日》诗:“昱昱丹旐振,亭亭素盖上。” 唐 韩愈 《祭郑夫人文》:“水浮陆走,丹旐翩然。” 明 无名氏 《运甓记·卜居求安》:“哀歌行欲絶,丹旐两班班。”《清史稿·礼志十一》:“ 太宗 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崩,梓宫奉安宫中,正殿设几筵,建丹旐门外右旁。”
[挽李太孺人]西风
(1) 从西方吹来的风
温带的盛行西风
(2)
(3) 指秋风
(4) 比喻腐朽没落的力量或气势
[挽李太孺人]一经
用在动词或表示条件的词组前面,表示只要经过某种行为或某个步骤,就可以产生相应的结果,后面常有[就]、[便]等相呼应
[挽李太孺人]门闾望
见“ 门閭之望 ”。
[挽李太孺人]五鼎
(1).古代行祭礼时,大夫用五个鼎,分别盛羊、豕、肤(切肉)、鱼、腊五种供品。见《仪礼·少牢馈食礼》。《孟子·梁惠王下》:“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 明 陆采 《怀香记·钦赐异香》:“莫把年华空断送,整五鼎三牲脩供。”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辞亲》:“前呼后拥,显亲扬名,也胜是死后三牲五鼎之祭。”
(2).见“ 五鼎食 ”。
[挽李太孺人]馈祀
以酒食祭鬼神。《书·酒诰》:“尔尚克羞馈祀。” 孔 传:“能考中德,则汝庶几能进馈祀於祖考矣。” 宋 王安石 《参知政事欧阳修三代制六道·父》:“尚其享此,以称馈祀之盛。” 宋 汪应辰 《枢密院计议钱君嫔夫人吕氏墓志铭》:“妇人德止于柔顺,职止于馈祀。”
[挽李太孺人]茂渥
谓恩泽优厚。 宋 王禹偁 《谢加上柱国表》:“八柱之名,实叨於茂渥;一麾之任,有耀於专城。” 元 王恽 《玉堂嘉话》卷二:“英灵如在,茂渥有承。”
[挽李太孺人]出纶
《礼记·缁衣》:“王言如丝,其出如纶;王言如纶,其出如綍。故大人不倡游言。” 孔颖达 疏:“言纶粗於丝……綍又大於纶。”谓帝王的话关系重大。后以“出纶”指帝王的诏命。 辽 刘詵 《耶律宗允墓志铭》:“式旌扈蹕之劳,荐降出纶之命,重判忠顺军事,仍赐推诚功臣。”
[挽李太孺人]勒石
刻字于石。亦指立碑。《隋书·史万岁传》:“於是勒石颂美 隋 德。” 宋 程颐 《明道先生墓表》:“勒石墓傍,以詔后人。” 明 刘基 《绍兴崇福寺记》:“ 秦始皇帝 东游,勒石自颂之所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公又请倣 汉 唐 故事,择儒臣校正十三经文字,勒石太学。”
[挽李太孺人]何穷
无穷,无数。 唐 杜牧 《柳》诗:“日落水流西復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唐 李郢 《鹅儿》:“腊后閒行村舍边,黄鹅清水真可怜:何穷散乱随新草,永日淹留在野田。”
[挽李太孺人]遥知
谓在远处知晓情况。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宋 王安石 《梅花》诗:“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金 元好问 《汴禅师自断普照石为斫以诗见饷为和》之一:“遥知玉音在,洗耳俟研磨。”
[挽李太孺人]祖送
(1).犹饯行。祖饯送行。《文选·<荆轲歌>序》:“ 燕 太子丹 使 荆軻 刺 秦王 , 丹 祖送於 易水 上。” 张铣 注:“祖者,将祭道以相送。”《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有司復奏遣 苍 ,乃许之……於是车驾祖送,流涕而诀。”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礼遣》:“﹝ 张延赏 ﹞先自下拜,立与之辞,即令郡官祖送。” 明 刘基 《送月忽难明德江浙府总管谢病去官序》:“辛卯六月以病去,荐绅之士咸祖送北门外。”
(2).指送丧。 宋 苏轼 《薄薄酒》诗之一:“珠襦玉柙万人祖送归 北邙 ,不如悬鶉百结独坐负朝阳。”
[挽李太孺人]大队
(1).大批军队。 唐 司空图 《华岳庙裴晋公题名》诗:“岳前大队赴 淮西 ,从此中原息皷鼙。”
(2).泛指许多人的队伍。
(3).古军队编制名称。《宋史·兵志九》:“置阵之法,以结队为先。 李靖 以五十人为一队,每三人自相得者,结为一小队,合三小队为一中队,合五中队为一大队。”现代军队中相当于营或团一级的组织。 杨朔 《铁骑兵》:“十天以后,那班骑兵也平平安安地转回根据地,寻到大队。”
(4).队伍编制,由若干中队组成。如:游行队伍由五个大队组成,每个大队下面分成三个中队。
(5).1958年我国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后,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等各级组织。生产大队一般以自然村为范围,简称大队。
(6).特指中国少年先锋队基层最高一级组织。
宋代,胡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