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文源阁】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文源阁]题文源阁原文
文源喻以水其源,一二二而一理原。
有本盈科是之取,居今稽古岂为烦。
书臻乙卯恰胥遍,吟待丙辰合罢言。
言易行难成语在,自知愧耳寸心存。
[题文源阁]诗词问答
问:题文源阁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文源阁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题文源阁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题文源阁]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八十六
2. 每岁春日来此俱有题句皆以次书悬阁中计至明年乙卯壁间题咏恰遍
[题文源阁]参考注释
[题文源阁]一二
(1) 一两个;少数
常有一二。——清·洪亮吉《治平篇》
一二人立决。——清·方苞《狱中杂记》
(2) 一点点,一些
略知一二
(3) 少数;一两个
邀请一二知己
(4) 逐一
一二谈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题文源阁]一理
(1).同一准则。《吕氏春秋·审分》:“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 高诱 注:“身治则国治,故曰一理之术也。”《文选·陆机<五等诸侯论>》:“然则八代之制,几可以一理贯。” 刘良 注:“一理谓合典则也。”《二程遗书》卷十八:“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明 胡居仁 《居业录·心性》:“天地人物,分虽不同,同此一理。”
(2).一个道理。 南朝 梁 刘孝标 《辨命论》:“非可以一理徵,非可以一途验。” 宋 真德秀 《问格物致知》:“万物各具一理,万理同出一原。”《宣和遗事》前集:“看破治乱两途,不出阴阳一理。”
(3).同一地理区域。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且 吴 与 越 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而 吴 侵伐,大过五也。”
(4).温习一次。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於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题文源阁]盈科
(1).水充满坑坎。《孟子·离娄下》:“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赵岐 注:“盈,满;科,坎。” 唐 刘禹锡 《刘氏集略说》:“五达之井,百汲而盈科,未必凉而甘,所处之势然也。”
(2).喻打下坚实基础。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题文源阁]稽古
考察古事。《书·尧典》:“曰若稽古。 帝尧 曰 放勋 。”《汉书·武帝纪赞》:“ 高祖 拨乱反正, 文 景 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闕焉。”《晋书·裴頠传》:“博学稽古,自少知名。”《明史·邓继曾传》:“割恩以定礼,稽古以崇孝。” 清 方文 《单质生见访僧舍并惠三忠集畣此》诗:“稽古式芳躅,怀忠耿遐眷。”
[题文源阁]成语
汉语词汇 * 有的一种长期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名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具有意义的整体性。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具有结构的凝固性。其形式以四字格居多,也有少量三字格和多字格的
[题文源阁]自知
认识自己;自己明了
[题文源阁]寸心
(1) 微小的心意
略表寸心
(2) 心;心里
得失寸心知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