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作者:彭汝砺 朝代:宋代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原文
宴处重寻旧,淹留怪此身。
是非方背俗,趋向且依仁。
讲论青瑶重,文章白日新。
材谋强训练,机务默经纶。
抱策期宁汉,潜辉岂避秦。
幽扉重藓迹,永巷绝车辚。
奥域争先到,夷途约荐臻。
方从三友益,肯顾一瓢贫。
学以充吾志,思期惠尔民。
如何迷要路,未得泛通津。
虽谓神龙屈,宁惭尺蠖伸。
庙堂方致理,岩穴肯遗人。
自顾蓬蒿迹,终非草莽臣。
伫期携素业,相与奉严宸。
执己清成雪,谋邦锐应斤。
力求三代治,追复在昌辰。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诗词问答
问: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的作者是谁?答:彭汝砺
问: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彭汝砺的名句有哪些?答:彭汝砺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注释
1. 五言排律 押词韵第六部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参考注释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宴处
安居;闲居。《意林》卷一引《韩非子·八奸》:“託宴处之娱,乘醉饱之时,求其所欲,则必听也。”娱,今本作“虞”。 三国 魏 王粲 《赠处士孙文始》诗:“迁于 荆 楚 ,在 漳 之湄;在 漳 之湄,亦尅宴处。”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郑絪拜相》:“ 郑公 归心释门,宴处常在禪室。”
安居的地方。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张遵言》:“王曰:‘前殿浅陋,非 四郎 所讌处。’”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淹留
长期逗留;羁留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是非
(1) 对与错;正确和谬误
是非问题
(2) 口舌;纠纷
搬弄是非
(3) 评论;褒贬
不屑随人是非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趋向
事物发展的动向
物价的趋向在上涨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依仁
谓把“仁”作为言行依循的标准。语出《论语·述而》:“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晋书·隐逸传·龚玄之》:“ 譙国 、 戴逵 、 武陵 、 龚玄之 并高尚其操,依仁游艺,洁己贞鲜。” 前蜀 韦庄 《和薛先辈初秋寓怀》诗:“託迹同 吴 燕,依仁似 越 禽。”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讲论
(1).讲谈论议。 汉 班固 《西都赋》:“讲论乎六蓺,稽合乎同异。” 宋 张载 《经学理窟·学大原上》:“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 洪深 《戏的念词与诗的朗诵》三:“讲论物价问题时,重读的当为‘降低生活’。”
(2).说长道短,议论。 明 刘兑 《娇红记》:“外人讲论,事有两难,怎么是好?”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青瑶
(1).青玉。 晋 王嘉 《拾遗记·瀛洲》:“﹝ 瀛洲 ﹞有金峦之观……刻黑玉为乌,以水精为月,青瑶为蟾兔。” 唐 陈标 《焦桐树》诗:“若使琢磨徽白玉,便来风律軫青瑶。”
(2).青石的美称。 唐 李益 《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诗:“仙人古石坛,苔遶青瑶局。”
(3).喻碧峰。 宋 杨万里 《阊门外登溪船》诗之二:“上得船来恰对山,一山顷刻变多般:初堆翠被百千摺,忽拔青瑶三两竿。”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日新
日日更新。《易·繫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 孔颖达 疏:“其德日日增新。”《礼记·大学》:“ 汤 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晋 张华 《励志诗》:“进德脩业,暉光日新。” 宋 王禹偁 《答张知白书》:“如足下之文实亦鲜得,况可畏之年,日新之业,僕安敢测其涯涘乎?” 郑观应 《易言·火器》:“惟火器既日出日新,购用宜慎之又慎。”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训练
教练、操练兵士,教育学名词。与教学意义相近。训练的目的,是使受训者获得一项行为方式或技能
训练新兵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机务
(1) 指机器的操纵、维修、保养等方面的事务
机务段
(2) 机要事务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经纶
(1) 整理过的蚕丝
(2) 比喻筹划治理国家大事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大展经纶
满腹经纶
(3) 借指抱负与才干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潜辉
谓掩藏才智。 汉 刘向 《列仙传·陆通》:“ 接舆 乐道,养性潜辉。”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避秦
(1). 晋 陶潜 《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 秦 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絶境,不復出焉。”后以“避秦”指避世隐居。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司马裔神道碑》:“ 夏阳 适 晋 ,得 随会 而同奔; 东海 避 秦 ,与 毛公 而俱隐。” 唐 苏广文 《自商山宿隐居》诗:“闻道 桃园 堪避 秦 ,寻幽数日不逢人。”
(2).指躲避 * 或战乱。《元人小令集·梧叶儿·天台洞》:“夕有猿敲户,朝无客扣门,见几个捕鱼人,犹自向山中避 秦 。”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我们参禪原是虚名,避 秦 乃其实意。” 李大钊 《警 * 父老书》:“乃若 安南 亡于 法 , 朝鲜 并于 日 ,其墐户无天,避 秦 无地之惨剧,尤为见者心酸,闻者发指。”
(3).簏名。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永巷
(1).宫中长巷。《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於是 范雎 乃得见於离宫,详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尔雅·释宫》“宫中衖谓之壼” 邢昺 疏引 三国 魏 王肃 曰:“今后宫称永巷,是宫内道名也。” 唐 李华 《长门怨》诗:“每忆椒房宠,那堪永巷阴。”《旧唐书·德宗纪论》:“去无名之费,罢不急之官,出永巷之嬪嬙。”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题画》:“横揣俺天涯夫婿,永巷日如年。”
(2).宫中署名。掌管后宫人事,有令、仆射等, 汉武帝 时改为掖庭,有狱监禁宫人。《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后 最怨 戚夫人 及其子 赵王 ,迺令永巷囚 戚夫人 ,而召 赵王 。”《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使其大婢为僕射,主永巷。”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说蕃》:“ 去 令 昭信 为后,幸姬 陶望卿 为 脩靡夫人 ,主繒帛, 崔脩成 为 贞明夫人 ,主永巷。”参见“ 永巷宫人 ”。
(3).深巷;长巷。 唐 李商隐 《无题》诗之四:“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 南唐 李中 《书夏秀才幽居壁》诗:“永巷苔深户半开,牀头书剑积尘埃。” 宋 王禹偁 《记马》:“旁顾适有永巷,修直百餘步。”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奥域
腹地。 唐 王勃 《益州緜竹县武都山净惠寺碑》:“ 武都 仙镇,灵墟奥域。”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争先
争着赶在前头
争先恐后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荐臻
接连地来到;一再遇到。《墨子·尚同中》:“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国语·楚语下》:“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北史·魏纪三·孝文帝》:“数州灾水,饥饉荐臻,致有卖鬻男女者。” 清 陈寿祺 《再与总督汪尚书书》:“ 福州 连岁水潦荐臻,今年晚穫未丰,杂粮大损。”
接连到来;屡次降临。荐,通“ 洊 ”。《诗·大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饉荐臻。”《汉书·孔光传》:“如貌、言、视、听、思失,大中之道不立,则咎徵荐臻,六极屡降。”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六:“ 唐 自 安 史 以来,兵难荐臻,天子播越,亲卫戎柄,皆付大阉。”《明史·王竑传》:“比年饥饉荐臻,人民重困。”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三友
(1).《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谓益友和损友各有三。后多以指益友。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序:“戏謔而逢规诫,指讽而见师表,益过三友,岂易得哉?” 宋 秦观 《送少章弟赴仁和主簿》诗:“投閒数访之,可得三友益。” 明 杨慎 《送谢子佩》诗:“益者来三友,同心得二人。”
(2).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琴、酒、诗。 唐 白居易 《北窗三友》诗:“欣然得三友,三友者为谁?琴罢輒举酒,酒罢輒吟诗。”
(3).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月、梅、杖。 宋 陆游 《梅花》诗:“江上梅花吐,山头霜月明,摩挲古藤杖,三友可同盟。”
(4).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松、竹、梅。俗称岁寒三友。 宋 辛弃疾 《念奴娇·赠妓善作墨梅》词:“松篁佳韵,倩君添作三友。” 清 朱耷 《题三友图》诗序:“三友,岁寒梅、竹、松也。”
(5).谓以三种事物为友。指梅、竹、石。 清 俞樾 《茶香室丛钞·梅竹石三友》:“今人但知松、竹、梅为三友,莫知梅、竹、石之为三友也。”
(6).指本身与其他二物共为三友。 宋 陆游 《长歌行》:“灶突无烟今又惯,龟蝉与我成三友。” 宋 陆游 《题庵壁》诗:“身并猿鹤为三友,家託烟波作四邻。” 宋 陆游 《感昔》诗:“身琴腰剑成三友,出 蜀 归 吴 歷百城。”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一瓢
《论语·雍也》:“贤哉, 回 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回 也不改其乐。”后因以喻生活简单清苦。 宋 王禹偁 《滁上谪居》诗之三:“巧宦或五鼎,甘贫唯一瓢。” 宋 林逋 《寄呈张元礼》诗:“駟马交游从此少,一瓢生事不胜空。”参见“ 一簞一瓢 ”。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如何
(1)
(2) 用什么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贴的问题
(3) 方式、方法怎样
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表明我们的意思
(4) 在什么情况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会
(5) 怎么,怎么样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水浒传》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汤问》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要路
(1) 重要的道路,主要的通道
(2) 比喻显要的地位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通津
(1).四通八达之津渡。《梁书·武帝纪上》:“追奔逐北,奄有通津。” 唐 皇甫冉 《西陵寄灵一上人》诗:“ 西陵 遇风处,自古是通津。” 明 邢昉 《雨后山家始见桃花》诗:“閒宜临浅水,暖欲傍通津。”
(2).喻显要的职位。 晋 陶潜 《咏三良》:“弹冠乘通津,但惧时我遗。” 唐 司空图 《榜下》诗:“三十功名志未伸,初将文字竞通津。”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神龙
(1).谓龙。相传龙变化莫测,故有此称。《韩诗外传》卷五:“如神龙变化,斐斐文章,大哉,《关雎》之道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若神龙之变化,章后皇之为贵。” 薛综 注:“龙出则昇天,潜则泥蟠,故云变化。”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我所仗剑,神龙见授,以诛后伏,以斩不臣。”
(2). 三国 吴 都 建业 正殿名。《文选·左思<吴都赋>》:“抗 神龙 之华殿,施荣楯而捷猎。” 刘逵 注:“ 神龙 , 建业 正殿名。”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尺蠖
尺蠖蛾的幼虫,种类很多,是果树和森林的主要害虫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庙堂
(1) 庙宇
(2) 指朝廷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致理
犹致治。《资治通鉴·唐文宗开成五年》:“致理之要,在於辩羣臣之邪正。” 唐 路贯 《和元常侍除浙东留题》:“ 谢安 致理逾三载, 黄霸 清声彻九重。” 明 张居正 《请定面奖廉能仪注疏》:“臣等窃惟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岩穴
山洞
云归而岩穴暝。——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遗人
(1).劫后幸存者。《后汉书·刘盆子传》:“时 三辅 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遗人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 唐 元结 《舂陵行》:“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宋 曾巩 《楚泽》诗:“虫虫旱气连年有,寂寂遗人几户存。”
(2).犹后裔。 唐 游芳 《桥亭记》:“ 任 , 风 姓之国也,謡俗古远,其 太昊氏 之遗人。”
(3).遗世之人;隐士。 唐 戴叔伦 《酬袁太祝长卿小湖村山居书怀见寄》诗:“背江居隙地,辞职作遗人。耕凿资餘力,樵渔逐四邻。” 宋 曾巩 《 * 山送南城尉罗君》诗:“上有锦綉百顷之平田,山中遗人耕紫烟。”
(4).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刘须溪》:“他如 闽中 之 谢皋羽 , 徽州 之 胡餘学 , 慈溪 之 黄东发 ,自以中国遗人,不屈夷狄者,不知其几。”
周 代官名。地官之属。掌管救济、接待之事。《周礼·地官·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囏阨;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覉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晋书·地理志上》:“遗人则十里有庐,庐有饮食。” 明 唐顺之 《镇江丹徒县洲田碑记》:“古有遗人,掌客道路委积、宾旅廪餼之奉,其费一出於官。”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自顾
自念;自视。《东观汉记·和熹邓后传》:“太后临大病,不自顾而念兆民。”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李善 注:“ 郑玄 《毛诗笺》曰:‘顾,念也。’” 唐 杜甫 《客堂》诗:“臺郎选才俊,自顾亦已极。” 明 刘基 《战城南》诗:“胡为彼狂不自顾,而与大国争长雄。”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蓬蒿
(1).蓬草和蒿草。亦泛指草丛;草莽。《礼记·月令》:“﹝孟春之月﹞藜莠蓬蒿并兴。”《庄子·逍遥游》:“﹝斥鴳﹞翱翔蓬蒿之间。”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是以俟扶摇而登苍霄者,不充詘於蓬蒿之杪。” 明 李梦阳 《汉京篇》:“ 霍氏 门前狐夜号, 魏其 池馆长蓬蒿。” 峻青 《秋色赋·夜宿灵山》:“看到的是满地荒草,遍野蓬蒿。”
(2).借指荒野偏僻之处。 汉 桓宽 《盐铁论·通有》:“山居泽处,蓬蒿墝埆,财物流通,有以均之。” 唐 李白 《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三:“并世奇男淑女,慧业天生,湮没蓬蒿,姓名翳寂,岂少也哉!”
(3).茼蒿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一·茼蒿》。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草莽
(1) 丛生的杂草
零落同草莽。——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2) 偏僻的乡间;落后愚昧之地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吕氏春秋·慎行论》
身居草莽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素业
(1).清白的操守。《三国志·魏志·徐邈胡质等传论》:“ 徐邈 清尚弘通, 胡质 素业贞粹……可谓国之良臣,时之彦士矣。”《晋书·陆纳传》:“汝不能光益父叔,乃復秽我素业耶!” 唐 刘长卿 《哭陈歙州》诗:“千秋万古葬平原,素业清风及子孙。”
(2).先世所遗之业。旧时多指儒业。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门无富贵,易农而仕。”《隋书·张煚传》:“ 周 代公卿,类多武将,唯 羡 以素业自通,甚为当时所重。” 明 高叔嗣 《再调考功作》诗:“惟当寻素业,归卧守荆柴。” 清 冯班 《钝吟杂录·将死之鸣》:“家世素业,不可輒废。吾家以读书相传,业之贵者也。”
(3).犹本业。 鲁迅 《坟·坚壁清野主义》:“‘坚壁清野’是兵家言,兵家非我的素业,所以这话不是从兵家得来,乃是从别的书上看来,或社会上听来的。”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相与
副词。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
舍人相与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相与欢。
平原君竟与 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因相与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力求
尽最大的努力
我们力求取得一致意见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三代
指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个朝代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追复
(1).犹恢复。 唐 元结 《补乐歌》序:“今国家追復 * ,列祠往帝。”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旋坐失守,皆贬责,后追復官职。” 明 文徵明 《沉氏复姓记》:“自吾失姓来,恒惧不得追復其始,以斩先世之泽,貽辱先人。”
(2).指为已故遭贬的大臣复官。《宋史·徽宗纪一》:“己丑,詔追復 文彦博 、 王珪 、 司马光 、 吕公著 、 吕大防 、 刘挚 等三十三人官。”
[和济叔兄书斋言志一首]昌辰
犹盛世。 唐 刘禹锡 《代慰义阳公主薨表》:“岂意遘兹短历,奄谢昌辰。” 宋 苏轼 《集英殿秋宴教坊词·教坊致语》:“臣等幸覯昌辰,叨尘法部。” 清 钱谦益 《瞿太公墓版文》:“蔼蔼 瞿公 ,际此昌辰。”
宋代,彭汝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