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莺序】作者:叶宪祖 朝代:明代
[啼莺序]啼莺序原文
出家已绝尘世情。喜形影凄清。
伴花前一卷残经。夜来独对孤灯。
玉壶中清思映彻。火宅里热心灰冷。
旦:只怕未必。小旦:枉垂矜。
凌霄野鹤。端不羡和鸣。
[啼莺序]诗词问答
问:啼莺序的作者是谁?答:叶宪祖
问:啼莺序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叶宪祖的名句有哪些?答:叶宪祖
[啼莺序]注释
1. 出处:六十种曲 鸾鎞记 第二十六出
[啼莺序]参考注释
[啼莺序]出家
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啼莺序]绝尘
超绝尘路,即与人世隔绝
许由务光非绝尘也。—— 清· 黄宗羲《原君》
[啼莺序]世情
世上的种种情形;世态人情
不懂世情
[啼莺序]形影
(1) 物体和身影
形影不离
(2) 身体的影子
她的形影不时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
[啼莺序]凄清
(1) 形容微寒
凄清的月光
(2) 凄凉
歌声凄清
[啼莺序]一卷
一排。《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只见里面是小小的三间两捲房子。前一捲三间,通连左右两铺,靠窗南炕;后一捲,一明两暗。”
[啼莺序]夜来
(1) 〈方〉∶昨天
(2) 夜里
[啼莺序]独对
(1).单独召见问对。《新唐书·蒋伸传》:“ 宣宗 雅信爱 伸 ,每见必咨天下得失…… 伸 三起三留,﹝帝﹞曰:‘他日不復独对卿矣。’ 伸 不諭,未几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用傅文忠》:“ 傅文忠 为椒房懿亲,人实勤谨,故特命晚间独对,復赏给黄带,四团龙补服。”《清史稿·文祥传》:“ 英 法 联军犯 天津 , 僧格林沁 密疏请幸 热河 。 文祥 ……力持不可,偕廷臣言之,復请独对。”
(2).独自面对;单独相对。 清 刘献廷 《和异君看梅之作》:“佳游深寤寐,独对真徘徊。” 茅盾 《色盲》:“﹝ 林白霜 ﹞和青年女子独对,而且在一个汽车里,这在他还是第一次,虽然不至于手足无措,确有几分彷徨无主了。”
[啼莺序]孤灯
孤单的灯。多喻孤单寂寞。 南朝 宋 谢惠连 《秋怀》诗:“寒商动清闺,孤灯暖幽幔。耿介繁虑积,展转长宵半。” 唐 白居易 《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宋 陆游 《山寺》诗:“古佛负墙尘漠漠,孤灯照殿雨昏昏。” 明 范受益 王錂 《寻亲记·相逢》:“不眠愁对孤灯照,谁与我伴寂寥。”吕剧《李二嫂改嫁》第三场:“ 李二嫂 眼含泪关上房门,对孤灯想往事暗暗伤心。”
[啼莺序]玉壶
(1) 玉制的壶
(2) 计时器,即宫漏
一片冰心在玉壶。——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啼莺序]中清
谓符合洁身之道。《论语·微子》:“谓 虞仲 夷逸 ,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 唐 陈子昂 《唐故朝议大夫梓州长史杨府召碑》:“闻 少连 之风而悦之,庶乎身中权,行中清。”
[啼莺序]映彻
(1).照临。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桓玄 问 仲文 :‘卿家 仲堪 ,定是何似人?’ 仲文 曰:‘虽不能休明一世,足以映彻九泉。’”
(2).晶莹剔透貌。 清 吴伟业 《行路难》诗之二:“中有青荧之朱火,下有映彻之澄冰。”
[啼莺序]宅里
犹乡里。《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厥宅里。” 孔 传:“言当识别顽民之善恶,表异其居里。”《敦煌变文集·舜子变》:“去时即来一年,三载不归宅里。”
[啼莺序]热心
热心肠,热忱;干什么就爱什么
热心集体福利事业
[啼莺序]灰冷
心灰意冷
他满腔炽烈的心情渐渐灰冷下来
[啼莺序]只怕
犹恐怕。表示疑虑或估计。《二刻拍案惊奇》卷九:“只怕后生家看得容易了,他日负起心来。”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听稗》:“只怕到那里低三下四,还干旧营生。”《红楼梦》第五七回:“趁早儿去解説,他只怕就醒过来了。”
[啼莺序]未必
不一定;不见得
未必有其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清· 刘开《问说》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
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他未必去北京
[啼莺序]小旦
戏曲中旦角的一种,扮演青年女子
[啼莺序]垂矜
赐予怜悯。 晋 潘岳 《哀永逝文》:“嫂姪兮慞惶,慈姑兮垂矜。”
[啼莺序]凌霄
(1) 迫近云霄。比喻志向高远
浩气凌霄
(2) 凌霄花
[啼莺序]野鹤
鹤居林野,性孤高,常喻隐士。 唐 刘长卿 《送方外上人》诗:“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唐 韦应物 《赠王侍御》诗:“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
[啼莺序]不羡
不过分。《淮南子·精神训》:“无天下不亏其性,有天下不羡其和。” 高诱 注:“羡,过;和,适也。”
[啼莺序]和鸣
(1).互相应和而鸣。《诗·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雝和鸣。” 唐 元稹 《雉媒》诗:“和鸣忽相召,鼓翅遥相瞩。”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为衣服》:“鶼鶼,叹和鸣未久,分飞荏苒。” 鲁迅 《野草·失掉的好地狱》:“鬼魂们的叫唤无不低微,然有秩序,与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相和鸣,造成醉心的大乐。”
(2).《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 懿氏 卜妻 敬仲 。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杨伯峻 注:“此二语盖言其夫妻必能和好。”后以“和鸣”比喻夫妻和睦。 唐 白居易 《得景定婚讫未成而女家改嫁不还财景诉之》:“二姓有行,已卜和鸣之兆;三年无故,竟愆嬿婉之期。” 宋 柳永 《集贤宾》词:“争似和鸣偕老,免教歛翠啼红。”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女喜甚。既成婚,伉儷和鸣。”
叶宪祖,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