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_陈著 | 宋代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作者:陈著 朝代:宋代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原文

流景赴壑蛇,浮生迁穴蚁。
世变兹已极,扰扰欲何事。
淡饮养丹田,守口为福地。
常时不出户,一年两游寺。
清霜又芳菊,与头花前醉。
里人重斯集,仿佛乡饮意。
叙坐既有伦,交勉言亦至。
老成示典刑,少壮修容止。
智者勿笼愚,勿以利伤义。
实行培本根,余力及文字。
宙宇自颠冥,存古强吾里。
扶持复扶持,相与无彼此。
酒云酒云乎,渊乎有余味。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诗词问答

问:《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的作者是谁?答:陈著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陈著的名句有哪些?答:陈著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参考注释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流景

(1).闪耀的光彩。 汉 张衡 《西京赋》:“流景内照,引曜日月。”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佩则结緑悬黎,宝之妙微,符采照烂,流景扬辉。”

(2).谓如流的光阴。 唐 武平一 《妾薄命》诗:“流景一何速,年华不可追。” 宋 张先 《天仙子》词:“送青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明 杨慎 《升庵诗话·京师易春晚》:“ 杜审言 诗:‘始出 凤凰池 ,京师易春晚。’奇句也。盖言繁华之地,流景易迈。”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浮生

语本《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以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因称人生为“浮生”。 南朝 宋 鲍照 《答客》诗:“浮生急驰电,物道险絃丝。” 唐 元稹 《酬哥舒大少府寄同年科第》诗:“自言行乐朝朝是,岂料浮生渐渐忙。” 明 王錂 《春芜记·宴赏》:“浮生回首如驰影,能消几度閒愁闷。” 茅盾 《追求》三:“永别了!如梦的浮生,谜一样的人生!”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穴蚁

(1).洞中的蚂蚁。 唐 高适 《东平路中遇大水》诗:“仍怜穴蚁漂,益羡云禽游。” 唐 陆龟蒙 《秋日遣怀寄道侣》诗:“蠹根延穴蚁,疏叶漏庭蟾。”

(2).比喻困守巢穴的乱贼。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贼境》诗:“ 胡 骑潜京县,官军拥贼壕。鼎鱼犹假息,穴蚁欲何逃。”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世变

时代的变迁;世事的变化。《书·毕命》:“既歷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 宋 陆游 《月下小酌》诗:“世变浩无穷,成败翻覆手。” 清 恽敬 《乙瑛碑跋》:“盖 东汉 之末,其风气渐及 六朝 ,可以观世变也。” 朱自清 《<文集>二自序》:“中间相隔五年,看过了多少世变;写到这里,不由得要停笔吟味起来。”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扰扰

形容纷乱的样子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唐· 杜牧《阿房宫赋》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何事

(1).什么事;哪件事。 南朝 齐 谢朓 《休沐重还道中》诗:“问我劳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干 《经周处士故居》诗:“愁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朱子语类》卷八:“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为何,何故。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新唐书·沉既济传》:“若广聪明以收淹滞,先补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来?”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何事痴呆汉,到处逢佳丽?”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丹田

重要穴位;指人体脐下一寸半或三寸的地方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守口

(1).闭口不言。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度世去。” 明 陈子龙 《侯君尔济诔》:“慎约数马,谨亟守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不欲守口,任华土更归寂寞,復自负无量罪恶,以续前尘。”

(2).把守关口。《清会典·兵部七·职方清吏司》:“凡官兵出边者,皆达以票,守口官验而出纳之,以报部而覈焉。”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福地

(1)

(2) 幸福安乐的处所

(3) 指神仙的住地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常时

(1).固定的时间。 汉 王粲 《务本论》:“种有常时,耘有常节,牧有常期。”

(2).平时。 唐 杜甫 《天河》诗:“常时任显晦,秋至转分明。”《红楼梦》第一○一回:“常时我见你不象今儿回来的快,问你一声儿,也没什么生气呢。”

(3).时常,常常。 明 高深甫 《九回肠·离思》曲:“眉尖上,常时描出愁模样。”《 * 词话》第四三回:“俺家的常时打搅这里,多蒙看顾。”《儒林外史》第四四回:“人听见他这些话,也就常时请他来吃杯酒。”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清霜

(1).寒霜;白霜。《艺文类聚》卷九十引 晋 湛方生 《吊鹤文》:“独中宵而增思,负清霜而夜鸣。” 唐 聂夷中 《赠农》诗:“清霜一委地,万草色不緑。” 明 袁宏道 《短歌燕中逢乐之律作》:“明月浮空,清霜堕地。”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三:“清霜薄日的早晨,冻得儗儗的云色,映着半新不旧的赤旗,时时招拂。”

(2).用以喻头发花白。 金 元好问 《征人怨》诗:“塞垣可是秋寒早,一夜清霜满镜中。” 杨朔 《十月北京城》:“这些可敬的老艺人,到满头清霜的年龄,倒更懂得用双手来美化我们的生活了。”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里人

(1).同里的人,同乡。《晏子春秋·问上九》:“人有酤酒者,为器甚洁清,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后五六岁,有里人如 成 先病,请药甚急, 成 愍而与之。” 宋 曾巩 《仙都观三门记》:“予与 齐曅 ,里人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李八缸》:“翁最富,以缸贮金,里人称之‘八缸’。”

(2).里中主事者。《国语·鲁语上》:“唯里人所命次。” 韦昭 注:“里人,里宰也。” 唐 柳宗元 《上襄阳李愬仆射献唐雅诗启》:“稗官里人,得採而歌之。”

(3).俚人,鄙俗的人。 清 吴伟业 《琵琶行》:“里人度曲 魏良辅 ,高士填词 梁伯龙 。”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仿佛

好像;似乎

犹仿佛其若梦从者。——《汉书·扬雄传》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仿佛陈涉之称 项燕。——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读着这些有趣的故事,我仿佛也被引进了童话世界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乡饮

古代嘉礼之一。指乡饮酒礼。《后汉书·李忠传》:“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北史·邢卲传》:“更明古今,重遵乡饮,敦进郡学,精课经业。” 清 赵翼 《重游泮宫》诗:“举觴应唤新先辈,乡饮惭叨旧大宾。”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有伦

有理;有序。《书·康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 孔 传:“ 殷 家刑罚有 * 。” 孙星衍 疏:“言 殷 刑之允当也。”《庄子·齐物论》:“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郭象 注:“物物有理,事事有宜。” 成玄英 疏:“伦,理也。” 晋 张华 《女史箴》:“家道以正,王猷有伦。”《文选·任昉<竟陵文宣王行状>》:“声化之有伦,繄公是赖。” 李周翰 注:“伦,次也。” 宋 王安石 《进<洪范传>表》:“臣闻天下之物,小大有彝,后先有伦。”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交勉

(1).谓并行而不偏废。《高子遗书·语》:“道有体用焉,其用可见而其体难明,其体可明而其用难尽,故君子致知、力行必交勉也。”

(2).互相勉励。《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兄弟谊在交勉,本於同气。”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老成

老练成熟;阅历多而练达世事

幼年丧父使他变得少年老成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典刑

(1) 常刑

(2) 掌管刑罚

释之典型,国宪以平。——《汉书·叙传下》

(3) 受死刑

屈招药死了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元· 关汉卿《窦娥冤》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少壮

年轻力壮;年富力强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容止

仪容举止

容止可观,进退可度。——《孝经·圣治》

爱妾曰非烟,姓 步氏,容止纤丽,弱不胜绮罗。——《清平山堂话本》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智者

有智谋或智慧过人的人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实行

实际施行

我们的特别奖励规则却是要立刻实行。——茅盾《子夜》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本根

(1).草木的根干。《左传·隐公六年》:“见恶如农夫之务去草焉:芟夷藴崇之,絶其本根,勿使能殖。” 宋 李纲 《论用兵》:“以多胜敌者,必将以殄灭为期,而不再举,其机在多。譬犹拔大木之本根,非众其力则不可。” 清 邵曾训 《蚕妇吟》:“种桑亦爱枝叶多,空抱本根奈尔何。”

(2).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部分。《庄子·知北游》:“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 成玄英 疏:“亭毒羣生,畜养万物,而玄功潜被,日用不知,此之真力,是至道一根本也。” 宋 司马光 《赠邵兴宗》诗:“君子固无愧,立身明本根。” 明 李东阳 《祁阳县学重修记》:“其弊也,则修节目而弃本根。”

(3).根基,基础。《晋书·刘颂传》:“借令愚劣之嗣,蒙先哲之遗绪,得中贤之佐,而树国本根不深,无干辅之固,则所谓任臣者化而为重臣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久食其赐,信乃弥坚,渐而奉为圭臬,视若一切存在之本根。”

(4).指基地。 宋 陆游 《山南行》:“会看金鼓从天下,却用 关中 作本根。”《宣和遗事》后集:“神京者, 太祖 、 太宗 一统之本根。”

(5).本原,初始。《北齐书·杜弼传》:“窃惟《道》《德》二经,阐明幽极,旨冥动寂……实众流之江海,乃羣艺之本根。” 唐 韩愈 《论淮西事宜状》:“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诚可閔伤。” 宋 陈亮 《普明寺长生谷记》:“及至后世,於民之中又有为释老之徒者,坏形恶服,不耕不蚕,以自枯槁于山林,而求识其所谓心性之本根者。”

(6).指最初的。 汉 王充 《论衡·正说》:“説《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维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

(7).根由,根源。《汉书·张耳陈馀传》:“具道本根所以,王不知状。” 宋 范仲淹 《润州谢上表》:“议治乱之本根,求治乱之故事。” 章炳麟 《四惑论》:“法律本浮栖之物,无可索其本根,类如是矣。”

(8).喻指帝室。《汉书·诸侯王表序》:“内亡骨肉本根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二邵王建白》:“天下将谓主上薄于本根,非亲亲盛节。”

(9).喻指家乡,故土。 明 刘基 《题解于伯机杜工部诗后》诗:“我今亦飘泊,不得归本根。”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余力

剩余的力量;多余的精力

不遗余力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文字

(1) 记录语言的符号,如汉字、拉丁字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琅琊山刻石]中才第一次把文字叫做字

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

(2) 文章;作文

文字通顺

(3) 语言的书面形式,如汉文、俄文

(4) 文书;公文

行文字

(5) 密信

得此文字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颠冥

迷惑,沉湎。《文子·守弱》:“其生贪饕多欲之人,颠冥乎势利,诱慕乎名位。”《庄子·则阳》:“夫 夷节 之为人也,无德而有知,不自许。以致神其交,固颠冥乎富贵之地。” 成玄英 疏:“颠冥,犹迷没也。” 陆德明 释文引 司马彪 曰:“颠冥,犹迷惑也。”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扶持

(1) 扶着

(2) 帮助,支撑照料

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堂上阿奶仗汝扶持。——清· 袁枚《祭妹文》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相与

副词。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可译为[共同]

舍人相与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卒相与欢。

平原君竟与 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因相与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彼此

对称词。指你我、双方,那个和这个

彼此错杂。——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军中之将,各有彼此。——《资治通鉴》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云乎

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感叹。《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见用币,非礼也。然则曷用?枣栗云乎?腶脩云乎?” 何休 注:“云乎,辞也。”《孟子·万章下》:“古之人有言,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

[九月十日乡入醵饮丹山分韵得地字]余味

(1) 刺激物脱离末梢味觉器官后残存的味

(2) 事物留下的耐人回想的味道

歌声美妙,余味无穷

,

  • 【姜特立寄诗编为赋四首】_韩元吉 | 宋代
  • 【姜特立寄诗编为赋四首】_韩元吉 | 宋代 >> 【姜特立寄诗编为赋四首】_韩元吉 | 宋代...

  • 【菩萨蛮(十之七)】_邓肃 | 宋代
  • 【菩萨蛮(十之七)】_邓肃 | 宋代 >> 【菩萨蛮(十之七)】_邓肃 | 宋代...

  • 【江上送友】_仇远 | 宋代
  • 【江上送友】_仇远 | 宋代 >> 【江上送友】_仇远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