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作者:赵蕃 朝代:宋代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原文
自君来主玉光亭,老柳频看秃又青。
鸡黍欣留故人饭,文书恶杂长官厅。
乡来念别今真去,从此微言孰为听。
伯氏譍门季同役,叹予无策佐扬舲。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诗词问答
问: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的作者是谁?答:赵蕃
问: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蕃的名句有哪些?答:赵蕃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参考注释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鸡黍
亦作“鷄黍”。1.指饷客的饭菜。语本《论语·微子》:“止 子路 宿,杀鸡为黍而食之。”《北史·卢道虔传》:“﹝ 卢道虔 ﹞为尚书同僚於草屋之下设鸡黍之膳,谈者以为高。” 宋 司马光 《招鲜于子骏范尧夫》诗:“轩车能朅来,鸡黍足充馁。” 明 徐复祚 《红梨记·初会》:“鸡黍惭无,深媿居停。” 清 方文 《禊日与蔡芹溪同舟作》诗:“良朋咸在兹,先期命鷄黍。”
(2).借指深厚的情谊。 唐 秦系 《早秋宿崔业居处》诗:“鸡黍今相会,云山昔共游。” 唐 王起 《和李校书》:“詰朝始趋凤闕去,此日遂愁鸡黍违。” 五代 李瀚 《蒙求》诗:“ 陈 ( 陈重 ) 雷 ( 雷义 )胶漆, 范 ( 范式 ) 张 ( 张劭 )鸡黍。” 清 钱谦益 《送萧孟昉还金陵》诗:“鸡黍交期雪涕频,相看不语且霑巾。”参见“ 鸡黍约 ”。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故人
(1) 旧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国演义》
(2) 古称前妻或前夫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从门入,故人(指前妻)从阁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谊,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对门生故吏既亲切又客气的谦称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后汉书·杨震传》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文书
(1) 指公文、书信、契约等
手把文书口称敕。——唐· 白居易《卖炭翁》
文书下行直省。——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3) 文字书籍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长官
旧指地位高的官吏,也泛指官吏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乡来
往昔,过去。乡,通“ 向 ”。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三:“洗搨其文,于‘门’下见‘卒’字,‘亭’下见‘长’字,皆乡来搨本所未见。”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从此
(1) 从那个时候起
王大伯从此负担更重了
(2) 从那个地方起或从那个时候起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微言
(1) 含蓄而精微的言辞
微言议赈捐
(2) 密谋;密言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伯氏
(1).长兄。《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 高亨 注:“伯氏,大哥。” 唐 韩愈 《复志赋》:“常岁行之未復兮,从伯氏以南迁。”
(2).长子。《国语·晋语一》:“伯氏不出, 奚齐 在庙,子盍图乎!” 韦昭 注:“伯氏为 申生 。伯氏,犹言长子也。”
(3).伯父。《左传·昭公十五年》:“王曰:‘伯氏,诸侯皆有以镇抚王室, 晋 独无有,何也?’……叔父 唐叔 , 成王 之母弟也。” 杨伯峻 注:“ 周王 于诸侯,同姓者,无论行辈,俱称伯父或叔父。”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譍门
候门。亦指候门者。 唐 李端 《冬夜集张尹后阁》诗:“譍门常吏在,登席旧寮稀。” 宋 陆游 《雨中过东村》诗:“归来笑向譍门説,且了浮生一首诗。” 清 曹寅 《使院种竹》诗:“孰云譍门劳,能此白日静。”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同役
共事。谓一同参战。《左传·昭公二十三年》:“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 楚 可败也。”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无策
亦作“ 无筴 ”。没有计谋;没有办法。《管子·揆度》:“国之财物,尽在贾人,而君无筴焉。”一本作“ 无策 ”。《汉书·匈奴传下》:“ 周 得中策, 汉 得下策, 秦 无策焉。”《文献通考·钱币二》:“ 嘉定 二年,臣僚言曰:‘三界会子,数目滋多,称提无策。’” 金 元好问 《太原》诗:“古来全 晋 非无策,乱后清 汾 空自流。” 潘漠华 《晚上》:“他这样追寻着酒,是他可怜的无策的心,自知只能这样无理胡涂的度日了。”
[送孙子肃子仪兼寄子进]扬舲
犹扬帆。 南朝 梁 刘孝威 《蜀道难》诗:“戏马登珠界,扬舲濯锦流。” 唐 杜甫 《别蔡十四著作》诗:“扬舲洪涛间,仗子济物身。” 明 文徵明 《道出淮泗舟中阅高常侍集》诗:“扬舲入 淮 泗 ,春云去闲闲。” 陈去病 《梨花里留别亚子》诗:“向晚扬舲去,縈情入杳冥。”
宋代,赵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