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祭礼成述事】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雩祭礼成述事]雩祭礼成述事原文
六宗禋祀溯洪元,都为吾民衣食源。
近以三春幸蒙泽,远因百谷更祈恩。
单心惟在敬诚实,敕命宁关礼乐繁。
昭假正逢霈甘澍,渊衷感切莫能言。
[雩祭礼成述事]诗词问答
问:雩祭礼成述事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雩祭礼成述事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雩祭礼成述事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雩祭礼成述事]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一
2. 祭时正值雨
[雩祭礼成述事]参考注释
[雩祭礼成述事]宗禋
对祖先的祭祀。《后汉书·宦者传论》:“自古丧大业絶宗禋者,其所渐有由矣。”《南齐书·高帝纪上》:“彝器已尘,宗禋谁主,缀旒之殆,未足为譬,岂直《小宛》兴刺,《黍离》作歌而已哉。”《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五·唐明堂乐章》:“象天御宇,乘时布政。严配申虔,宗禋展敬。”
[雩祭礼成述事]洪元
道家指天地初开、混沌未分之时。《云笈七籤》卷二:“洪元一治,至于万劫。洪元既判,而有混元。”
[雩祭礼成述事]衣食
衣服和食物,泛指各种基本生活资料
[雩祭礼成述事]三春
(1).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汉 班固 《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唐 李白 《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 元 宋方壶 《斗鹌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 刘大白 《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
(2).指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 唐 岑参 《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诗:“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 清 姚鼐 《乙未春出都留别同馆诸君》诗:“三春红药熏衣上,两度槐黄落砚前。”
(3).三个春天,即三年。 晋 陆机 《答贾谧》诗:“游跨三春,情固三秋。”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将还京洛》诗:“两载求人瘼,三春受代归。”原注:“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雩祭礼成述事]蒙泽
(1).蒙受恩泽。《后汉书·杨厚传》:“﹝ 杨统 ﹞ 建初 中为 彭城 令,一州大旱, 统 推阴阳消伏,县界蒙泽。”
(2).地名。 春秋 宋 地。故城在今 河南 商丘 东北。《左传·庄公十二年》:“ 宋万 弑 閔公 于 蒙泽 。”
[雩祭礼成述事]远因
不是直接造成结果的原因
[雩祭礼成述事]百谷
谷类的总称。百,举成数而言,谓众多。《书·舜典》:“帝曰: 弃 ,黎民阻飢,汝后稷,播时百穀。”《诗·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唐 褚亮 《雩祀乐章·雍和》:“百穀斯登,万箱攸荐。” 清 龚自珍 《乙丙之际塾议第十六》:“凡民以有易无,使市官平之,皆以稻、麦、百穀、竹、木……笔楮使相当。”
指众谷之水。《文选·宋玉<高唐赋>》:“遇天雨之新霽兮,观百谷之俱集。” 李善 注:“百谷者,众谷杂水至山之下。” 唐 刘禹锡 《重送浙西李相公新加旌旄》诗:“城下清波含百谷,窗中远岫列三 茅 。”
[雩祭礼成述事]单心
孤忠之心。《晋书·慕容垂载记》:“陛下单马奔臣,臣奉衞匪贰,岂陛下圣明鉴臣单心,皇天后土实亦知之。”
[雩祭礼成述事]诚实
内心与言行一致,不虚假
[雩祭礼成述事]敕命
(1).命令。多指天命或帝王的诏令。《释名·释书契》:“符,付也。书所敕命於上,付使传行之也。” 郭沫若 《海涛集·跨着东海》:“他说,你的处分,顶多不过是敕命退出。”
(2). 明 清 赠封六品以下官职的命令称“敕命。”见《正字通·攴部》、《清会典事例·中书科·建置》。
[雩祭礼成述事]礼乐
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礼记·乐记》:“乐也者,情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説,管乎人情矣。” 孔颖达 疏:“乐主和同,则远近皆合;礼主恭敬,则贵贱有序。”《吕氏春秋·孟夏》:“乃命乐师习合礼乐。” 高诱 注:“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 唐 杜甫 《秋野》诗之三:“礼乐攻吾短,山林引兴长。”
[雩祭礼成述事]昭假
向神祷告,昭示其诚敬之心以达于神。《诗·大雅·云汉》:“大夫君子,昭假无赢。” 毛 传:“假,至也。” 马瑞辰 通释:“言诚能昭假於天,其感应之理无有赢差者。”又《周颂·噫嘻》:“噫嘻 成王 ,既昭假尔。”一说,明告。 高亨 注:“昭,明也。假,读为嘏,告也。”又一说,招请。见 郭沫若 《读了关于〈周颂·噫嘻篇〉的解释》。《后汉书·冯异传》:“昔我 光武 受命中兴,恢弘圣绪,横被四表,昭假上下,光耀万世。”
[雩祭礼成述事]甘澍
甘雨。《后汉书·段颎传》:“臣动兵涉夏,连获甘澍,岁时丰稔,人无疵疫。” 宋 刘子翚 《新凉》诗:“喜兹甘澍足,普润无遗墟。” 明 高启 《赠步炼师祷雨》诗:“须臾甘澍何滂沱,十日不雨应无禾。”
[雩祭礼成述事]渊衷
渊深的胸怀。多用来称颂皇帝。 宋 苏舜钦 《京兆求罢表》:“虽渊衷广纳,未欲加罪於瞽言;而卑论弗臧,安可尚居於厚位。” 宋 张孝祥 《西江月·张钦夫寿》词:“诸老何烦荐口,先生自简渊衷。” 明 宋濂 《送吕仲善使北平采史序》:“惟我皇帝既成大统,即蔽自渊衷,孜孜以纂脩《元史》为意。”
[雩祭礼成述事]感切
(1).犹感化。《三国志·蜀志·许慈传》:“其矜己妒彼,乃至於此。 先主 愍其若斯,羣僚大会,使倡家假为二子之容,傚其讼鬩之状,酒酣乐作,以为嬉戏,初以辞义相难,终以刀杖相屈,用感切之。”
(2).亲切动人。 宋 欧阳修 《<江邻几文集>序》:“又类集其文而序之,其言尤感切而殷勤者以此也。”
(3).深切感动。《东周列国志》第五九回:“ 郑成公 因 楚王 为他射损其目,感切于心,不肯事 晋 。”
(4).伤感凄切。《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尚书正为女儿骸骨无寻,又且女婿将到,伤痛无奈,忽见 裴 家苍头有书到,愈加感切。”
[雩祭礼成述事]能言
(1).长于辩论;有独到的见解。《鬼谷子·中经》:“能言者儔善博惠。”《世说新语·文学》“ 晏 闻 弼 名” 刘孝标 注引《王弼别传》:“ 弼 字 辅嗣 , 山阳 高平 人,少而察惠,十餘岁便好 庄 老 ,通辩能言,为 傅嘏 所知。” 宋 叶适 《制科》:“用科举之常法,不足以得天下之才,其偶然得之者,幸也。自 明道 景祐 以来,能言之士有是论矣。” 明 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故 曹 刘 阮 陆 ,下及 李 杜 ,异曲同工,各擅其时,并称能言,何也?”
(2).议论而有见解者。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能言莫不襃 尧 ,而 尧 政不必皆得也;举世莫不贬 桀 ,而 桀 事不必尽失也。” 北魏 《高湛墓志》:“皇上动哀,能言洒泪。”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