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原文
联句逮今四十成,图书亶是有灵精。
六旬饶一应归政,廿五思前不尽情。
他日仍斯娱节景,老年却合罢吟赓。
优游馀岁承天佑,喜看吾儿致治平。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诗词问答
问:《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八十五
2. 历年联句不一其地自癸亥年新正召大学士及内廷翰林等于此重华宫茶宴联句至今岁甲寅巳经四十二度矣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参考注释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联句
旧时做诗的一种方式,每人或多人各做一句或数句,相联成篇。多用于宴席及朋友间酬应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十成
(1).十层。《楚辞·天问》:“璜臺十成,谁所极焉?” 洪兴祖 补注:“ 郭璞 注《尔雅》云:‘成,犹重也。’”
(2).十分。谓达到完满程度。 宋 许月卿 《多谢》诗:“园林富贵何千万,花柳功勋已十成。”
(3).犹完全。 宋 洪迈 《夷坚支志癸·李大哥》:“妹久昏眩不醒,是夜顿苏。今十成无事,但未敢出风耳。”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图书
(1) 泛指书籍
图书目录
(2) 图籍。指疆域版图与户籍等簿册
(3) 指图章或图章的印记
刻两方图书。——《儒林外史》
(4) 指河图洛书
(5) 图册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一应
谓一时应变。《淮南子·说山训》:“ 弦高 诞而存 郑 ,诞者不可以为常,事有一应而不可循行。”
所有一切。 宋 范仲淹 《求追赠考妣状》:“一应京朝官在任未满,不因公事,朝廷非时移替,在任不曾磨勘,转官者后来同计。”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一应大小属官今晚免参,明日蚤见。”《清史稿·刑法志三》:“其农忙停审,则自四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一应户、婚、田土细故,不准受理,刑事不在此限。”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九回:“这是订礼,一应花消齐由我出。”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归政
(1).交还政权。《汉书·宣帝纪》:“大将军 光 稽首归政,上谦让委任焉。”《宋书·徐羡之传》:“ 元嘉 二年, 羡之 与左光禄大夫 傅亮 上表归政。”
(2).指将政权移交他人。《清史稿·礼志三》:“ 乾隆 六年,亲祭 传心殿 ,六十年归政,再行之。”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尽情
(1) 尽量抒 * 感,不受约束
女孩子们在尽情欢笑
(2) 尽量报答别人的好意
不能尽情,容图后报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他日
(1) 将来;来日,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他日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他日驴一鸣。——《战国策·魏策》
他日不忘老人芋。——清· 周容《芋老人传》
愿他日得志。
(2) 以往;昔日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节景
犹节物。应时节的景物。 南朝 梁 萧统 《锺山解讲》诗:“伊予爱丘壑,登高至节景。”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老年
(1) 正常生命历程的最后阶段
(2) 生命的晚年
五十三岁,步入老年了
(3) 表示人们接近晚年的时期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优游
生活得十分闲适
优游的生活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天佑
上天的佑助。《汉书·杜邺传》:“故内无感恨之隙。外无侵侮之羞,俱享天祐,两荷高名者,盖以此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而天祐匪降,疾恙无瘳。”
上天佑助、佑护。《书·咸有一德》:“非天私我 有商 ,惟天佑于一德。” 孔 传:“非天私 商 而王之,佑助一德所以王。”《清史稿·理密亲王允礽传》:“果蒙天佑,狂疾顿除,改而为善,朕自有裁夺。” 刘半农 《欧洲花园》:“以 撒拔司丁 之英毅,竟不蒙天佑,身死国辱,隳其祖宗之遗烈。”
[新正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用洪范九五福之四曰攸好德联句复成二律·其二]治平
(1).治国平天下。语本《礼记·大学》:“身脩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清 侯方域 《南省试策》之三:“太子异日有天下之责者也。但得青宫读书,辨古今兴亡,识人才邪正,足以治平耳矣。”
(2).谓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晏子春秋·谏上七》:“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是以天下治平,百姓和集。” 宋 苏轼 《晁错论》:“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变法》:“自 唐 虞 讫 夏 、 商 、 周 ,最称治平。”
(3).指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皇帝 初立,闻 河南 守 吴公 治平为天下第一。” 清 李渔 《奈何天·隐妒》:“自齠齔之年,出来应试,早登甲第之先;从学仕之日,出去临民,便擢治平之最。”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