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点绛唇】_佚名 | 宋代

【点绛唇】作者:佚名 朝代:宋代

[点绛唇]点绛唇原文

莺踏花翻,乱红堆径无人扫。
杜鹃来了。
梅子枝头小。
拨尽琵琶,总是相思调。
知音少。
暗伤怀抱。
门掩青春老。

[点绛唇]诗词问答

问:点绛唇的作者是谁?答:佚名
问:点绛唇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点绛唇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

[点绛唇]佚名点绛唇 书法图

【点绛唇】_佚名 | 宋代
点绛唇书法作品

[点绛唇]参考注释

[点绛唇]踏花

亦作“蹋花”。1.踏青,游春。 五代 谭用之 《寄阎记室》诗:“鼇逐玉蟾攀桂上,马随青帝踏花归。” 宋 刘过 《祝英台近·同妓游帅司东园》词:“晚来约住青驄,蹋花归去,乱红碎,一庭风月。” 明 汤显祖 《送牛光山暂归泾阳》诗:“献岁客残同署晓,兼春人忆踏花时。” 唐弢 《创作漫谈·不做落第秀才》:“有一次,出的画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踏花’只是游春的意思,这一点容易画……惟有‘香’是抽象的东西,很难从画面上表现。”

(2).佛经故事:昔有 南窟仙人 ,见鹿产一女,即取归抚养,长大成人,惟脚似鹿,是为鹿女。一日,因洞中火熄,命鹿女往 北窟仙人 处取火。 北窟仙人 见鹿女行处步迹皆有莲花,因与鹿女言:绕我舍七匝,当与汝火。鹿女如其所言,遂取火而去。参阅《杂识藏经》卷二《鹿女夫人》。后因以“踏花”谓鹿女步行,足迹状如莲花。 唐 王维 《游感化寺》诗:“雁王衔果献,鹿女踏花行。”

[点绛唇]无人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点绛唇]杜鹃

(1) 杜鹃属的一种鸟,体长约15厘米,体背尾部均黑色,体下面白色、杂有深色横条纹,脚黄色,常把卵下到别的莺鸟巢里

(2) 一种常绿或落叶灌木,叶子椭圆形,花多为红色。供观赏。也叫[杜鹃花]

[点绛唇]梅子

梅树的果实

[点绛唇]枝头

树梢;树枝上。 唐 元稹 《元和五年予官不了罚俸西归》诗:“渐到柳枝头,川光始明媚。” 宋 翁森 《四时读书乐》诗:“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戴望舒 《残叶之歌·男子》:“你看,湿了雨珠的残叶,摇摇地停在枝头。”

[点绛唇]琵琶

中国的一种四弦乐器,弹奏如吉他,其主要部分大如诗琴,颈部有琴柱12个以上,伸入主体部分的琵琶,是在西汉[裁筝筑]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它从西汉试制,历东汉、魏晋、至隋唐,基本定型。它在汉末魏初始获[枇杷]名。魏晋时,因[枇杷]二字音,改名[琵琶]

[点绛唇]总是

永远地;无例外地

[点绛唇]相思

互相思念,多指男女彼此思慕

[点绛唇]知音

(1) 古代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他寄托的心意

子期死, 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列子·汤问》

(2) 后来用知音称知己,能赏识的人

(3) 知心朋友

[点绛唇]暗伤

(1) 内伤

(2) 物体上不显露的损伤

[点绛唇]怀抱

胸怀

多年来她生活在她的家庭的怀抱中

[点绛唇]青春

(1) 青年时代

壮丽的青春

(2) 也用于比喻

百年老厂恢复了青春

(3) 指少年、青年人的年龄

青春几何

(4) 春天草木茂盛呈青葱色,所以春天称青春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点绛唇】_佚名 | 宋代
  • 【满庭芳(九日用渊明二诗作)】_赵鼎 | 宋代
  • 【满庭芳(九日用渊明二诗作)】_赵鼎 | 宋代 >> 【满庭芳(九日用渊明二诗作)】_赵鼎 | 宋代...

    【点绛唇】_佚名 | 宋代
  • 【买菊】_杨万里 | 宋代
  • 【买菊】_杨万里 | 宋代 >> 【买菊】_杨万里 | 宋代...

    【点绛唇】_佚名 | 宋代
  • 【凤栖梧(化度寺池莲一花最晚有感)】_吴文英 | 宋代
  • 【凤栖梧(化度寺池莲一花最晚有感)】_吴文英 | 宋代 >> 【凤栖梧(化度寺池莲一花最晚有感)】_吴文英 | 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