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诗词

【折桂令】_刘庭信 | 元代

【折桂令】作者:刘庭信 朝代:元代

[折桂令]折桂令原文

想人生最苦离别。
三个字细细分开,凄凄凉凉无了无歇。
别字儿半晌痴呆,离字儿一时拆散,苦字儿两下里堆叠。
他那里鞍儿马儿身子儿劣怯,我这里眉儿眼儿脸脑儿乜斜。
侧着头叫一声行者,搁着泪说一句听者:得官时先报期程,丢丢抹抹远远的迎接。

[折桂令]诗词问答

问:折桂令的作者是谁?答:刘庭信
问:折桂令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折桂令是什么体裁?答:散曲
问:刘庭信的名句有哪些?答:刘庭信

[折桂令]刘庭信折桂令 书法图

【折桂令】_刘庭信 | 元代
折桂令书法作品

[折桂令]参考注释

[折桂令]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折桂令]离别

(1) 暂时或永久离开

我离别故乡已经两年了

(2) 分手,分开

[折桂令]细细

(1).轻微。 唐 杜甫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诗:“宫草微微承委珮,鑪烟细细驻游丝。” 宋 晏殊 《清平乐》词:“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足心有小孔,如锥刺者,细细有血出。”

(2).仔细。 宋 苏辙 《葺居》诗之四:“时来拾瓦砾,细细留花地。”《红楼梦》第九四回:“你竟叫 赖大 带了去细细的问他的本家儿有人没有。” 赵树理 《登记》:“ 小飞蛾 呢?自从 燕燕 和 艾艾 走出去,她把 小晚 这一家子细细研究了好几遍。”

(3).缓缓。 唐 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绝句》之七:“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宋 王安石 《招叶致远》诗:“山桃溪杏两三栽,嫩蕊商量细细开。”《醒世恒言·钱秀才错占凤凰俦》:“大官人莫要性急,且请坐下,再细细商议。” 杨朔 《风暴》:“时候才三更多天,霜在细细地落。”

(4).密密。 宋 苏轼 《风水洞和李节推》之二:“细细龙鳞生乱石,团团羊角转空巗。”

[折桂令]分开

使彼此分离、相互不合在一起或离开

石墙把田地分开

[折桂令]凄凄

(1) 形容寒凉

风雨凄凄。——唐· 杜牧《阿房宫赋》

(2) 形容悲伤凄凉

凄凄不似向前声。——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折桂令]凉凉

微寒的样子

日初出沧沧凉凉。——《列子·汤问》

[折桂令]无了

佛教语。佛家谓心无万物,无心可了,故曰“无了”。《五灯会元·沩山祐禅师法嗣·仰山慧寂禅师》:“ 刘侍御 问:‘了心之旨,可得闻乎?’师曰:‘若要了心,无心可了;无了之心,是名真了。’”

[折桂令]别字

(1) 写错或读错的字

(2) 别号

(3) 即析字,分析字的形体

(4) 别体字

[折桂令]半晌

(1) 〈方〉

(2) 半天

(3) 好大一会儿,好久

我走了半晌才走到

[折桂令]痴呆

(1) 发呆;呆滞

(2) 呆傻;愚蠢

[折桂令]一时

(1) 一个时期

此一时彼一时

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短时间

一时半刻

一时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一时从者千人。——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同一时候。

一时收禽(一时:同时。禽:通[擒]。收禽:逮捕奸党)。——《后汉书·张衡传》

一时皆下。——唐·李朝威《柳毅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一些时候

攻一时。——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折桂令]拆散

(1) 使成套的东西分散

机器太大,只好拆散了运

(2) 使家庭、集体的成员分散

不忠贞的行为拆散了他们的婚姻

[折桂令]两下里

(1) 两头;双方面

两下里都牵挂

(2) 也说[两下]

[折桂令]堆叠

一层一层地码起来

案上堆叠着一摞新教材

[折桂令]儿马

与骒马相对的公马

[折桂令]身子

(1) 身体

我一个身子被他骗了,先前说过的话,如何赖得?——《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

(2) 贞操

眼见得奴家的身子,断送在旦夕之间了。——清· 李渔《巧团圆·防辱》

(3) 身架

行者大怒,登时现出大闹天宫身子。——《西游记》

(4) 指身孕

有了七个月的身子

(5) 健康

这几天身子不大好

[折桂令]这里

这个地方

我们从这里往哪儿

[折桂令]脸脑

即脸。脑,助词。 元 秦简夫 《赵礼让肥》第二折:“我见他料绰口凹凸着面貌,眼嵌鼻瞘,挠着脸脑。” 元 高文秀 《黑旋风》第一折:“呸,脸脑儿恰似个贼。”

[折桂令]乜斜

亦作“ 乜邪 ”。1.眼睛眯成一条缝。 元 汤式 《湘妃游月宫·春闺情》曲:“愁和病最苦禁持,靠银牀倦眼乜斜。”《红楼梦》第三十回:“ 金釧儿 坐在旁边搥腿,乜斜着眼乱晃。”《白雪遗音·八角鼓·才郎夜读书》:“﹝佳人﹞乜斜杏眼,嗔矁着夫。”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七章:“ 胡梦安 乜斜着眼睛,拿起了 道静 的手。”

(2).眯着眼睛斜视。 元 汤式 《湘妃引·闻赠》曲:“手汤着郎君趔趄,眼梢着子弟乜斜。” 高云览 《小城春秋》第二四章:“ 赵雄 厉声叫着,乜斜着鄙视的眼睛。”

(3).朦胧。 元 无名氏 《马陵道》第四折:“脚趔趄,眼乜斜,恰便似酒酣时节。” 元 关汉卿 《望江亭》第三折:“忒懵懂玉山低趄,着鬼祟醉眼乜斜。” 明 秦时雍 《醉花阴·秋怀》套曲:“乔掛念歹周折,泪眼乜斜,怕对残灯夜。”

(4).走路踉跄跌冲貌。 元 王元鼎 《河西后庭花》套曲:“走将来乜斜头撒唚,不熨贴性儿希林。”

(5).糊涂虫;痴呆。 元 马致远 《任风子》第二折:“俗説能化一罗刹,莫度十乜斜。” 元 无名氏 《红绣鞋》曲:“倒在我怀儿里撒乜斜,见他将文册放,我索将女工叠。”

(6).萎靡;胆怯。 元 吴弘道 《梧叶儿》曲:“乜斜害,药难医,陡峻恶相思。”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三折:“我是副将实英杰,临敌对阵莫乜斜,若是输了下的马,跪下叫他 方大爷 。” 明 王九思 《山坡羊·闺情》曲:“害的来乜斜,一寸柔肠千万结。”

[折桂令]行者

(1) 出行的人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1)∶佛教语。即[头陀]。行脚乞食的苦行僧人;又指方丈的侍者及在寺院服杂役尚未剃发的出家者 (2)∶泛指修行佛道之人 (3)∶《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别名

[折桂令]听者

特指听众之一

[折桂令]期程

(1).时间和路程。 唐 张说 《蜀道后期》诗:“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宋 韩驹 《送张右丞司赴召》诗:“病马不辞遭掣顿,云鹏那復计期程。” 元 刘庭信 《折桂令·忆别》曲:“得官时先报期程,丢丢抹抹远远的迎接。”

(2).时候。 元 宫天挺 《七里滩》第三折:“ 建武 十三年八月期程, 王新室 有百万兵,困你在 昆阳 阵。”

[折桂令]丢抹

妆扮。 元 刘廷信 《折桂令·忆别》曲:“娇模样甚实曾丢抹,好时光谁曾受用。” 明 朱权 《荆钗记·庆诞》:“年华老大双鬢皤,胭脂腻粉幸丢抹。”按,“丢抹”也写作“抹丢”、“颩抹”、“抹颩”,义并同。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一折:“説着他这种田呵,我三衙家抹丢;道着他这放牛呵,我十分的便抖擞。” 明 贾仲名 《对玉梳》第二折:“村势煞捻着则管独磨,樺皮脸风痴着有甚颩抹,横死眼如何有个分豁!” 元 高安道 《哨遍·疏淡行院》套曲:“妆旦不抹颩,蠢身躯似水牛。”

[折桂令]迎接

走向前接待

迎接客人

,

【折桂令】_刘庭信 | 元代
  • 【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五】_杨维桢 | 元代
  • 【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五】_杨维桢 | 元代 >> 【览古四十二首 其十五】_杨维桢 | 元代...

    【折桂令】_刘庭信 | 元代
  • 【苏幕遮】_王哲 | 元代
  • 【苏幕遮】_王哲 | 元代 >> 【苏幕遮】_王哲 | 元代...

    【折桂令】_刘庭信 | 元代
  • 【满庭芳 看清静经,因作是词,赠徐司判】_马钰 | 元代
  • 【满庭芳 看清静经,因作是词,赠徐司判】_马钰 | 元代 >> 【满庭芳 看清静经,因作是词,赠徐司判】_马钰 | 元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