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山行]山行原文
山行不用命巾车,散步寻幽亦足嘉。
涨影过桥留蘖莽,曦光落涧起烟霞。
园中晴雨峰峰别,塞外暄凉日日差。
何事未曾忘结习,触怀便拟试吟叉。
[山行]诗词问答
问:山行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山行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山行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
[山行]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七十四
[山行]参考注释
[山行]山行
在山中行走。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浄。” 元 刘迎 《车轣辘》诗:“马虺隤,牛觳觫,山行縈紆车轣轆。”
[山行]不用
用不着,不必
不用你管这事
你留步吧,不用下去了
[山行]巾车
(1).以帷幕装饰车子。因指整车出行。《孔丛子·记问》:“ 文 武 既坠,吾将焉归……巾车命驾,将适 唐 都。”《南史·文学传·孔广》:“ 绪 数巾车诣之。” 清 金人瑞 《戊子春积雨如晦久不晤草座先生天甫晴便忽睹书此为乐也》诗:“城中泥雨盛冠盖,野外日高未巾车。”
(2).指有帷幕的车子。 晋 陶潜 《归去来辞》:“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何时命巾车,共陟云外嶠?” 清 赵翼 《入云栖十余里修篁夹路》诗:“我乘巾车行,苦障帷数幅。”
(3).古代官名。《周礼·春官·序官》:“巾车,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 郑玄 注:“巾车,车官之长。”《周礼·春官·巾车》:“掌公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巾车脂辖。” 杜预 注:“巾车,掌车。”
[山行]散步
(1) 为了锻炼或娱乐而随便走走
去散步
爱作长距离散步
上公园去散步
(2) 尤指在漫步中向人求婚
她同汽车修理厂的一个技工出去散步
(3) 漫步徘徊
到田野里散步
(4) 尤其为了炫耀而缓漫步行
贵妇们早晨穿着黑衣服,但是下午却穿着漂亮时髦的丝长袍散步
[山行]寻幽
(1).寻求幽胜。 唐 李商隐 《闲游》诗:“寻幽殊未极,得句总堪夸。” 宋 欧阳修 《和游午桥庄》:“晓坛初毕祀,弭盖共寻幽。”
(2).探究深奥的事理。《北史·杨伯丑传》:“时有 张永乐 者,卖卜京师, 伯丑 每从之游。 永乐 为卦有不能决者, 伯丑 輙为分析爻象,寻幽入微。”
[山行]过桥
迷信风俗,“做七”时的一种仪式。 欧阳山 《三家巷》十七:“ 区细 和 区卓 捧着 区桃 的灵牌,到门口外面去‘过桥’。桥是竹枝扎成的,上面糊着金色的纸和银色的纸,一共有两座,一座叫金桥,一座叫银桥。正位师姑宣读了手卷,吹鼓手奏起‘三皈依’的乐章来,师姑们齐声念唱。每唱一节,正位师姑用手卷在桥上一指,灵牌就往上挪动一级。到了桥顶,又往下降;过了金桥,又过银桥, 周炳 一直看到过完了桥,才告辞回家。”
[山行]曦光
晨光;晨曦
东方一透曦光,他就起床了
[山行]烟霞
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
[山行]塞外
中国古代指长城以北的地区。也叫[塞北]
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一些塞外风光。——翦伯赞《内蒙访古》
[山行]暄凉
(1).暖和与寒冷。 唐 韦应物 《端居感怀》诗:“暄凉同寡趣,朗晦俱无理。” 宋 范仲淹 《依韵答提刑张博觉新酝》:“暄凉体四时,日月周数旬。” 明 刘基 《秋夜听冷协律弹琴分韵得夜字》:“斯须变暄凉,要妙夺造化。”
(2).犹寒暄。谓谈天气及饮食起居之类的应酬话。《南史·西南夷传·天竺迦毗黎国》:“ 会稽 孔覬 尝诣之,遇宾客填咽,暄凉而已。” 宋 杨万里 《寄题曾子与竞秀亭》诗:“暄凉书问二千里,塲屋声名三十年。” 明 祝允明 《前闻记·戏语得妇》:“暄凉罢,復咎 蒋 曰:‘人孰无颠沛,途间不谨如此,岂周身之道耶?’”
[山行]日差
日影逐日长短之差。古代立表测日影以验气,影最短为夏至,最长为冬至,逐日递差,历家常根据日差推求气至的时刻。《元史·历志一》:“ 刘宋 祖冲之 尝取至前后二十三四间晷景,折取其中,定为冬至;且以日差比课,推定时刻。 宋 皇祐 间 周琮 则取立冬立春二日之景,以为去至既远,日差颇多,易为推考。”
[山行]何事
(1).什么事;哪件事。 南朝 齐 谢朓 《休沐重还道中》诗:“问我劳何事?沾沐仰清徽。” 唐 方干 《经周处士故居》诗:“愁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朱子语类》卷八:“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2).为何,何故。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新唐书·沉既济传》:“若广聪明以收淹滞,先补其缺,何事官外置官?” 宋 刘过 《水调歌头》词:“湖上 新亭 好,何事不曾来?” 清 李渔 《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何事痴呆汉,到处逢佳丽?”
[山行]未曾
不曾
臣未曾闻也。——《战国策·魏策》
这样的丰收年,我活了八十岁也未曾见过
[山行]结习
(1).佛教称烦恼。《维摩经·观众生品》:“时 维摩詰 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説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结习未尽,华著身耳,结习尽者,华不著也。”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孤策独騖,莫知所限;结习纷纶,一随理悟。” 宋 苏轼 《再和杨公济梅花》之一:“结习已空从著袂,不须天女问云何。” 清 龚自珍 《观心》诗:“结习真难尽,观心屏见闻。”
(2).多指积久难除之习惯。《花月痕》第十回:“所幸诗文嗜好,结习已深,倘得问字学书,当亦三生有幸!” 冰心 《寄小读者》二六:“致她来信说我‘诗人结习未除,幻想太高’。”
乾隆,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