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作者:戴表元 朝代:宋代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原文
虑公全盛时,桃李何纷纷。
冠盖蔽白日,谈笑起青云。
林翁我乡曲,同业又同门。
如何三十年,白头始相闻。
全家作楚鬼,只影穷江源。
起手问曲折,口涩不肯言。
宁非衣食牵,犹赖齿颊存。
叹此皆有数,吾书已云云。
下尽浮世尘,上通先天恨。
事来即顺受,不得劳悲欣。
我老耕破砚,百钱混人群。
听之如饮醇,油油至微醺。
所恨各有役,东帆复西辕。
平生李元礼,归为致寒喧。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诗词问答
问:《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的作者是谁?答:戴表元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戴表元的名句有哪些?答:戴表元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参考注释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盛时
(1).犹盛世。《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及 周 之盛时,天下和洽,四夷乡风。”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方今天下适定,海内愿安,无贤不肖皆乐立名於世。而 伯通 独中风狂走,自捐盛时。” 宋 梅尧臣 《题老人泉寄苏明允》诗:“去为 仲尼 嘆,出为盛时祥。” 明 陈子龙 《对酒》诗:“对酒歌盛时,天下方大治。”
(2).犹盛年。 三国 魏 曹植 《箜篌引》:“盛时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纷纷
(1) 多而杂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冠盖
(1).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冠,礼帽;盖,车盖。《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 使者冠盖相属於 魏 。” 南朝 梁 沉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自顾虽悴薄,冠盖曜城隅。”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书剑 洛阳 城,决峥嶸一朝冠盖 长安 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 数辈,捧一丽人出,僕从煊赫,冠盖甚都。”
(2).指仕宦,贵官。 汉 班固 《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唐 杜甫 《梦李白》诗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顦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谢絶了这些冠盖,他虽是小官,也懒和他相见。” 叶楚伧 《陶然亭》诗:“疮痍满 京 洛 ,冠盖自翩翩。”
(3).特指使者。《后汉书·章帝纪》:“吾詔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韵》:“开夷逾 汉武 ,平叛跨 周宣 。冠盖通穷域,车书过古埏。” 陈毅 《感事》诗:“国庆十五周,万国冠盖来。”
(4).犹冠族。官宦之家。《后汉书·酷吏传·阳球》:“ 阳球 字 方正 , 渔阳 泉州 人也。家世大姓冠盖。”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顾其言语清楚,宛有冠盖风仪,遂于宾榻中,选士嫁之。”
(5).象帽子样盖着。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白日
(1) 白天
(2) 太阳
白日依山尽。——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泛指时光
浪费白日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谈笑
说笑;又说又笑
谈笑有鸿儒。——唐· 刘禹锡《陋室铭》
谈笑间。——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青云
(1) 比喻高官显爵
平步青云
(2) 旧时比喻道德高尚有威望
青云之士
(3) 比喻隐居
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
(4) 天空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乡曲
乡里,亦指穷乡僻壤。形容识见寡陋
治邑屋州闾乡曲者。——《庄子·胠箧》
无乡曲之誉。——司马迁《报任安书》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同业
(1) 同一个行业
(2) 同一行业的人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同门
(1) 同师受业
(2) 亦指同师受业者
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汉书·孟喜传》
(3) 同乡里的人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如何
(1)
(2) 用什么手段或方法
在退休制下如何提高津贴的问题
(3) 方式、方法怎样
接下去的问题是如何表明我们的意思
(4) 在什么情况下
姐妹三人如何再相会
(5) 怎么,怎么样
如今叫我管天王堂,未知久后如何。——《水浒传》
(6) [如……何],表示’把……怎么样]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列子·汤问》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白头
(1) 白头发,多指年老
少白头
白头到老
(2) 老年
(3) 不署名的
白头帖子(不署名的字帖儿)
白头材料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相闻
(1).彼此都能听到。极言距离之近。《老子》:“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宋 苏轼 《表忠观碑》:“四时嬉游,歌舞之声相闻。” 毛 * 《西江月·井冈山》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2).互通信息;互相通报。《后汉书·隗嚣传》:“自今以后,手书相闻,勿用傍人解构之言。”《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有十餘年不相闻了,何期今日得遇?”《清史稿·诸王传三·贝子彰泰》:“将军 蔡毓荣 调遣 汉 兵,今进取 贵州 ,若不相闻,恐碍军机。”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全家
整个家庭;全家人。《三国演义》第八三回:“ 闞德润 以全家保卿,孤亦素知卿才。” 鲁迅 《且介亭杂文·看图识字》:“也是作者自己的生活状态,是在租界上租了一层屋,装了全家,既不阔绰,也非精穷的。”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只影
谓孤独无偶。 南朝 宋 鲍照 《野鹅赋》:“立菰蒲之寒渚,托隻影而为双。” 宋 苏轼 《送金山乡僧归蜀开堂》诗:“振衣忽归去,隻影千山里。”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起手
(1).动手或下手。《水浒传》第三七回:“却先问兄弟讨起,教他假意不肯还我,我便把他来起手。”《老残游记》第十回:“天已不早了,请起手罢。” 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桥》:“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
(2).起事;起义。《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我们一同起手的人,他两个有造化,落在这里。我如何能够也同来这里受用。”《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穷人安心种庄田》:“捻子起手 涡河 边,官兵吓得把城关。” 梁斌 《播火记》三四:“自从红军起手, 二贵 心上老是乐得不行。”
(3).起头;开始。 明 冯梦龙 《挂枝儿·趁船》:“夜来光景都瞧破,起手儿是怎么样,结末又如何。”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 陈翔鹤 《悼--》:“从起手处,她似乎显得十分的聪明,谁知到了后来,她的笨拙,竟随着时日,一天一天的增涨了。”
(4).特指着围棋时下第一子。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庄岳委谈上》:“今弈多以三六二四等起手,然前此或不尽尔。《集异记》:‘ 王积薪 避乱,夜投一茅屋,有姑妇暗中以口弈。始云以东五南九置子,次东五南十二,至三十六而止。’其説虽极诡诞,然可以知 唐 世起手。”《西湖佳话·灵隐诗迹》:“知府遂着起手。老猿将手格住,右手就将一子,放在当心。”
(5).即稽首。出家人行敬礼。《西游记》第一回:“ 猴王 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了。’” 明 冯梦龙 《邯郸梦·群仙聚会》:“众仙起手介。”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下六:“我们是驼子作揖,起手不难。”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曲折
(1) 弯曲
一条曲折的小路
(2) 委曲
巷道曲折
(3) 复杂的、不顺当的情节
这件事情里面还有不少曲折
(4) 违背自己本意的奉承
据经正对,无所曲折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不肯
——用于否定式助动词表示拒绝
他不听劝告,不肯在他的船上装一台辅助引擎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衣食
衣服和食物,泛指各种基本生活资料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齿颊
(1).牙齿与腮颊。 宋 苏轼 《橄榄》诗:“待得微甘回齿颊,已输崖蜜十分甜。” 宋 张耒 《旦起》诗:“瓦盎汲石泉,漱濯齿颊凉。”《人民日报》1990.4.16:“但见茶色乳白,一口初饮,口舌生津,齿颊流香。”
(2).嘴巴。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截发》:“我帛束玄云,知难再结。恨堕马妖妆,污人齿颊。”《明史·钱一本传》:“科塲弊竇,污人齿颊。”
(3).谓口头谈说。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 灌夫 不负 竇婴 於摈弃之时, 任安 不负 卫青 於衰落之日, 徐晦 越乡而别 临贺 , 后山 出境而见 东坡 ,宜其足以馨千载之齿颊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侠女》:“每获餽饵,必分给其母,女亦略不置齿颊。” 金松岑 《论写情小说于新社会之关系》:“吾非必谓情之一字,吾人不当置齿颊。”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有数
数目不多
有数的几天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云云
如此,这样
他来信说读了不少新书,很有心得云云
鸟具对所得诗句云云。——明· 魏禧《大铁椎传》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浮世
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逍遥浮世,与道俱成。” 唐 许浑 《将赴京留赠僧院》诗:“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覷百年浮世,似一梦 华胥 。” 丁玲 《母亲》二:“ 曼贞 这时,也正有着一种悲凉的浮世的感觉。”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上通
(1).谓下情上达于君。《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 尹知章 注:“求不上通,则与君隔絶,故曰塞也。” 宋 欧阳修 《论修河第三状》:“下情如此,谁为上通?臣即知其详,岂敢自默。”
(2).指出仕。《礼记·儒行》:“儒有博学而不穷,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 郑玄 注:“幽居,谓独处时也。上通,谓仕道达於君也。” 孔颖达 疏:“上通,谓身得通达於君,有道德被用也。”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先天
自出生即存在的或自出生开始的
先天畸形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顺受
顺从地接受。《孟子·尽心上》:“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墙之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许公言》:“君手有直纹,未可量,但早年亦囏困,宜顺受之,寿可至六十九。”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邵女》:“但女奉侍谨,无可蹈瑕;或薄施訶谴,女惟顺受。” 巴金 《家》三:“这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不得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不可以或不能够
吾不得而见之矣。——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悲欣
亦作“ 悲忻 ”。悲伤与喜悦。 晋 卢谌 《答魏子悌》诗:“乖离令我感,悲欣使情惕。” 唐 谷神子 《博异志·崔无隐》:“父母艘悲忻泣不胜。”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十:“追怀今昔,倍剧悲欣。” 宋 叶适 《与英上人游紫霄殿戏述短歌》:“等为造化役,未究悲忻情。”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人群
(1) 成群的人
人群渐渐离去
(2) 指平民、公众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之如
前往。 汉 王充 《论衡·难岁》:“其移东西,若徙四维,相之如者皆吉。” 刘盼遂 集解:“之如二字皆训往,二字连用,疑亦当时术家之语。”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饮醇
《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惟与 程普 不睦”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普 颇以年长,数陵侮 瑜 。 瑜 折节容下,终不与校。 普 后自敬服而亲重之,乃告人曰:‘与 周公瑾 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后遂以“饮醇”指受到宽厚对待而心悦诚服。 清 梁章鉅 《浪跡丛谈·怀邗上诸君子廿四首》:“新交如故交,有道復有神。论政且论学,相亲如饮醇。”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油油
(1).形容浓密而饱满润泽。《尚书大传》卷二:“﹝ 微子 ﹞乃为麦秀之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 晋 束晳 《补亡诗·南陔》:“循彼南陔,厥草油油。” 唐 卢纶 《送从叔牧永州》诗:“郡斋无事好閒眠,秔稻油油緑满川。” 清 孙枝蔚 《马食禾代田家》诗:“禾黍正油油,何人放马上陇头。”
(2).流动貌。常形容云、水。《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自我天覆,云之油油。” 裴駰 集解引《汉书音义》:“油油,云行貌。”《楚辞·刘向<九叹·惜贤>》:“ 江 湘 油油,长流汩兮。” 王逸 注:“油油,流貌也。” 景耀月 《长歌行》:“浮云西起何油油,短角哀瑟清且遒。”
(3).和悦恭谨貌。《礼记·玉藻》:“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 郑玄 注:“油油,説敬貌。” 明 高攀龙 《冯敬山翁暨钱孺人伉俪七十序》:“翁乃轩髯而笑曰:‘有是哉?吾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油油于此也,一日而称千秋也可。’” 清 钱谦益 《徐元修墓志铭》:“善饮酒,与之饮,未尝不醉;三爵之后,油油衎衎如也。”
(4).众多貌;广大貌。 汉 刘向 《列女传·柳下惠妻》:“ 柳下惠 曰:‘油油之民,将陷於害,吾能已乎。’” 唐 崔禹锡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赫赫皇威振,油油圣泽滂。”
(5).悠然自得貌。 汉 刘向 《列女传·柳下惠妻》:“且彼为彼,我为我,彼虽裸裎,安能污我,油油然与之处,仕於下位。” 唐 元稹 《阳城驿》诗:“人心良戚戚,我独乐油油。”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 元善 当时汹汹,乃能以身明斯道,卒至遭姦被斥,油油然惟以此生得闻斯学为庆。”
(6).忧思貌。 唐 邹绍先 《湘夫人》诗:“日落水云里,油油心自伤。”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至微
(1).指极微细的物类;极微妙的事理。《淮南子·本经训》:“夫至大,天地弗能含也;至微;神明弗能领也。”《史记·龟策列传》:“故推归之至微,要絜於精神也。” 明 方孝孺 《送太学赵孝先从军》诗序:“昭昭生於太阴,隆隆隐於至微。”
(2).极卑微。 晋 李密 《陈情事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送乡友林耕道往信州因寄李明通]寒喧
正确应为“寒暄”。暄:指温暖。问寒问暖。今多泛指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宋代,戴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