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原文
天暑正三伏,雨来俄九秋。
寒声入檐户,爽气袭巾褠。
山色凝深黛,溪流战怒蚪。
身轻更何苦,处处可闲游。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诗词问答
问: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问: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参考注释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三伏
(1) 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十天;然后是中伏,十天或二十天;再后是末伏,十天
如今是三伏天道,若窦娥委实冤枉,身死之后,天降三尺瑞雪。—— 关汉卿《窦娥冤》
(2) 专指末伏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九秋
(1).指秋天。 晋 张协 《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 唐 杜甫 《月》诗:“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 华罗庚 《病中斗·寄老战友》诗:“我身若蒲柳,难经九秋风。”
(2).指九月深秋。 唐 陆畅 《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臺前。”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为甚么桃花向三月奋发、菊花向九秋开罢?”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
(3).九年。 汉 张衡 《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 唐 刘禹锡 《谪九年赋》:“古称思妇,已歷九秋,未必有是,举为深愁。” 傅尃 《次韵和湘荃、梦蘧联句即寄》:“九秋客思三更梦,一夜西风满地霜。”
(4).曲名。 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丹脣含《九秋》。”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引此句,注云:“《九秋》,曲名。”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寒声
(1).寒冬的声响,如风声、雨声、鸟鸣声等。 唐 朱邺 《扶桑赋》:“巨影倒空而漠漠,寒声吹夜以颾颾。” 宋 杨万里 《霰》诗:“寒声带雨山难白,冷气侵人火失红。” 清 袁枚 《赤壁》诗:“我来不共吹簫客,乌鹊寒声静夜闻。”
(2).凄凉的声音。 唐 皎然 《陇头水》诗之一:“ 陇头 水欲絶, 陇 水不堪闻。碎影摇枪垒,寒声咽幔军。” 唐 高适 《燕歌行》:“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巾褠
头巾和单衣,古代士人盛服。《三国志·吴志·吕岱传》:“始, 岱 亲近 吴郡 徐原 ,慷慨有才志, 岱 知其可成,赐巾褠,与共言论。”《南齐书·王融传》:“前中原士庶虽沦慑殊俗,至於婚葬之晨,犹巾褠为礼。”《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帝数幸 次宗 学馆,令 次宗 以巾褠侍讲。” 胡三省 注:“ 江 南人士交际以为盛服,盖次於朝服。 毛脩之 不肯以巾褠到 殷景仁 之门是也。《蜀註》曰:‘巾谓巾幘,褠谓单衣。’”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宋 欧阳修 《朝中措·平山堂》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一会儿出了隧道,又看见窗外的天光山色。”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凝深
凝远。《陈书·周弘正传》:“﹝ 周弘正 ﹞识宇凝深,艺业通备。”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溪流
山间的小股水流;溪水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何苦
(1) 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句末多带[呢]
你何苦为这点鸡毛蒜皮的事跟他吵 ?
你又何苦不去试一试呢?
(2) 完全不必要——通常后加[呢]
生孩子的气,何苦呢?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处处
(1) 在各个地方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在各个方面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3) 在所有地方
神州处处掀起建设祖国的浪潮
[立秋前九日大雨凉甚]闲游
亦作“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游玩;闲逛。《 * 词话》第一回:“所以这人不甚读书,终日闲游浪荡。”
宋代,陆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