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冬逆旅】作者:曾丰 朝代:宋代
[穷冬逆旅]穷冬逆旅原文
日月隙中容易过,归期我与岁相蹉。
雪霜使气张汤酷,风日容情下惠和。
木叶先凋归宿早,梅花后发得春多。
舆台不识吾忘物,犹怪鸦鸣虑有他。
[穷冬逆旅]诗词问答
问:穷冬逆旅的作者是谁?答:曾丰
问:穷冬逆旅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曾丰的名句有哪些?答:曾丰
[穷冬逆旅]曾丰穷冬逆旅 书法图
穷冬逆旅书法作品
[穷冬逆旅]参考注释
[穷冬逆旅]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穷冬逆旅]容易
(1) 可能性大
容易上当
(2) 不费什么力或没什么困难
不是这么容易能下来的
(3) 轻松自在地;流畅地
现在糊墙纸很容易撕下来
[穷冬逆旅]归期
返归的日期
归期未定
[穷冬逆旅]雪霜
(1).雪和霜。《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唐 李绅 《发寿阳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怀书事》诗:“渐喜雪霜消解尽,得随风水到天津。” 宋 程大昌 《感皇恩》词:“周遭松竹,任是雪霜长緑。”
(2).比喻一尘不染。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陆敬游十赉文》:“涤荡纷秽,表里雪霜。”
(3).比喻白色。 唐 刘禹锡 《望夫山》诗:“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綺点成苔蘚斑。” 唐 杜牧 《寄李播评事》诗:“春来烟渚上,几浄雪霜毫。”
(4).借指某些白色事物。(1)白发。 唐 白居易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雪霜各满鬢,朱紫徒为衣。” 宋 苏轼 《次韵子由种杉竹》:“糟麴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2)芦花。 唐 黄滔 《题山居逸人》诗:“十亩餘芦苇,新秋看雪霜。”(3)盐。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王钦若 三司勾当,来 亳州 散食盐钱。知州有诗一句云:‘雪霜散处民心悦。’ 钦若 对曰:‘鼎鼐调时众口知。’”
[穷冬逆旅]使气
(1).恣逞意气。《宋书·刘瑀传》:“明年,迁御史中丞。 瑀 使气尚人,为宪司甚得志。”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 鱼朝恩 专权使气,公卿不敢仰视。” 元 史九敬先 《庄周梦》第一折:“贪财的只是凶,使气的不善终。”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一章:“ 阿兴 好喝酒,爱使气。”
(2).谓发抒志气或才气。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嵇康 师心以遣论, 阮籍 使气以命诗。”《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二引 宋 蔡絛 《西清诗话》:“殊不知诗家要当有情致,抑扬高下,使气宏拔,快字凌纸……始为有功者。昔人所谓缚虎手也。”
(3).犹使劲。
[穷冬逆旅]风日
(1).风与日。谓风吹日晒。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指天气;气候。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八:“今朝风日好,宜入 未央 游。” 清 卓尔堪 《醉花阴》词:“风日近清明,几片榆钱,都算鶯儿俸。”
(3).犹风光。 唐 杜审言 《春日京中有怀》诗:“寄语 洛城 风日道,明年风色信还人。”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仙人枕》:“ 元 陈孚 诗:‘ 居庸 万马绕山前,未许苍苔睡晏然。见説 华山 风日好,何如移伴白云眠。’” 清 姚鼐 《赠孙雨窗》诗:“茶香竹净好风日,请我俛仰前贤旁。”参见“ 风光 ”。
[穷冬逆旅]容情
宽容,留情
对扰乱社会治安者决不容情
[穷冬逆旅]惠和
仁爱和顺。《左传·昭公四年》:“ 紂 作 * , 文王 惠和, 殷 是以陨, 周 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政非惠和,不图於心;制非旧典,不访於朝。” 唐 元稹 《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睦族以惠和,煦下以慈爱。” 宋 曾巩 《枢密迁官加殿学士知州制》:“某忠加惠和,德操惟邵,先帝所遗,以辅朕躬。”
[穷冬逆旅]木叶
树叶。《楚辞·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 洞庭 波兮木叶下。”《晋书·儒林传·董景道》:“ 永平 中,知天下将乱,隐于 商洛山 ,衣木叶,食树果。” 唐 骆宾王 《冒雨寻菊序》:“泛兰英於户牖,座接鸡谈;下木叶於中池,厨烹野雁。” 元 萨都剌 《芙蓉曲》:“鲤鱼吹浪 江 波白,霜落 洞庭 飞木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水蚕》:“吾乡山蚕食椒、椿、檞、柘诸木叶而成茧。”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一:“这自己的房子,处在一个山坡上,入夜以后,淹没在墨绿的木叶中。”
[穷冬逆旅]归宿
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结局
正如马克思改造过的政治经济学向我们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必然归宿。——《论学习 * 主义》
[穷冬逆旅]梅花
(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穷冬逆旅]舆台
舆和台是古代奴隶社会中两个低的等级的名称,后来泛指奴仆及地位低下的人
[穷冬逆旅]不识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宋代,曾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