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思故人】作者:赵希逢 朝代:宋代
[和思故人]和思故人原文
踪迹江湖任所之,雄文到处写明玑。
诗书未得一儿用,豪杰空令众誉归。
千里云山飞不到,寸心日惄如饥。
几番清梦随蝴蝶,一觉回来又已非。
握手论怀屡合并,自居谪籍玷时名。
剡溪无路访安道,北海何人知子卿。
千里凭诗驰意马,一樽赖酒破愁城。
秋风若有南来雁,未忘故人烦寄声。
[和思故人]诗词问答
问:和思故人的作者是谁?答:赵希逢
问:和思故人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赵希逢的名句有哪些?答:赵希逢
[和思故人]参考注释
[和思故人]踪迹
行动所留下可觉察的形迹
不留踪迹
诡踪迹。——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和思故人]所之
所去的地方。《晋书·隐逸传·孟陋》:“时或弋钓,孤兴独归,虽家人亦不知其所之也。” 唐 杜牧 《题桐叶》诗:“ 三吴 烟水平生念,寧向閒人道所之。”《东周列国志》第二五回:“ 宫之奇 尽族而行,不言所之。”
[和思故人]雄文
有才气、魄力的文章
[和思故人]到处
各处;处处
陪客人到处参观
到处找他
[和思故人]明玑
明珠一类的宝物。《后汉书·贾琮传》:“旧 交阯 土多珍产,明璣、翠羽、犀、象、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 李贤 注:“《説文》曰:璣,珠之不圆者。”《文选·左思<吴都赋>》:“頳丹、明璣、金华、银朴、紫贝、流黄。” 李善 注:“璣,珠属也。”
[和思故人]诗书
(1) 指《诗经》和《尚书》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泛指一般书籍、诗文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和思故人]得一
(1).得道。《老子》:“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王弼 注:“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吕氏春秋·论人》:“无以害其天则知精,知精则知神,知神之谓得一。凡彼万形,得一后成。” 高诱 注:“一,道也。天道生万物,万物得一乃(后)成也。”《楚辞·远游》:“奇 傅説 之託辰星兮,羡 韩众 之得一。” 王逸 注:“喻古先圣获道纯也。”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承前王之清诲,曰天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皇夏》:“得一惟清,於万斯寧。”
(2).天的代称。 唐 无名氏 《鸿庆寺碑》:“上奉得一,下及七世父母,法界众生。”
[和思故人]豪杰
(1) 才智勇力出众的人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史记·陈涉世家》
(2) 又
三老豪杰皆曰。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安然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人中豪杰
(3) 倚仗权势横行一方的人
[和思故人]众誉
众人的称赞。《后汉书·崔駰传》:“当 尧 舜 之盛世,处光华之显时,岂可不庶几夙夜,以永众誉,弘 申伯 之美,致 周 邵 之事乎?” 汉 徐干 《中论·审大臣》:“ 尧 之闻 舜 也以众誉,及其任之者则以心之所自见;又有不因众誉而获大贤,其 文王 乎!”
[和思故人]千里
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和思故人]云山
(1).云和山。 南朝 梁 吴均 《同柳吴兴乌亭集送柳舍人》诗:“云山离晻曖,花雾共依霏。” 唐 王昌龄 《过华阴》诗:“云起 太华山 ,云山共明灭。” 宋 苏舜钦 《无锡惠山寺》诗:“云山相照翠会合,殿阁对起凉参差。”
(2).高耸入云之山。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云山万里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 唐 皇甫冉 《送王司直》诗:“西塞云山远,东风道路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既而 秋圃 揭换壁纸,又得数诗……又一首曰:‘咫尺楼窗夜见灯,云山似阻几千层。’”
(3).远离尘世的地方。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南朝 梁 江淹 《萧被侍中敦劝表》:“臣不能遵烟洲而谢 歧伯 ,迎云山而揖 许由 。” 胡之骥 注:“ 阮嗣宗 《劝晋王牋》曰:‘临沧洲而谢 支伯 ,登 箕山 而揖 许由 。’” 唐 元稹 《修龟山鱼池示众僧》诗:“云山莫厌看经坐,便是浮生得道时。” 元 刘因 《赠狂道士》诗:“得意云山是处过,逢人对酒即高歌。”
[和思故人]不到
(1)
不足,少于…
不到四分钟驶行了一公里
(2)
未到;不出席或未出席
教师抱怨那个孩子不到学校上课
(3)
不周到
我们是粗人,照顾不到,请多原谅
[和思故人]寸心
(1) 微小的心意
略表寸心
(2) 心;心里
得失寸心知
[和思故人]清梦
犹美梦。 宋 陆游 《枕上述梦》诗:“江湖送老一渔舟,清梦犹成塞上游。” 宋 文天祥 《览镜见须髯消落为之流涕》诗:“青山是我安魂处,清梦时时赋大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梅女》:“妾少解按摩之术,愿尽技能,以侑清梦。” 刘大白 《五一运动歌》:“五一运动,醒来啊! * 人的清梦!”
[和思故人]蝴蝶
。也作[胡蝶]。旧时以为蝶的总称,今动物学以为蝶的一种。构成鳞翅目锤角亚目的某些身体细长在白天活动的昆虫,经常具有鲜明的颜色,有特殊型的双翅
[和思故人]一觉
(1).睡醒。后亦称一次睡眠为一觉。《列子·周穆王》:“西极之南隅,有国焉……其民不食不衣,而多眠,五旬一觉。”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人之身世,如梦一觉,其间利害,竟亦何校。”《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安老爷 心中有事,天还没亮,一觉醒在枕上,听得远寺鐘敲,沿村鸡唱。”
(2).谓全力以赴。 明 无名氏 《女学士》第三折:“想当日 周 朝文武圣明君,一觉的安社稷,定乾坤。”
[和思故人]回来
(1) 从外边归来
那件事等你回来再定
(2) 回到原地
我回来了
[和思故人]握手
通常用于会见或告别时,两人右手相握或相握后两手上下轻轻摇动,以表示友谊、热情、良好祝愿,或慰问,或仅系一种礼节
[和思故人]合并
见“ 合并 ”。
亦作“ 合併 ”。1.结合到一起。《庄子·则阳》:“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元典章·户部三·分析》:“钦奉圣旨条画,壬子年合併抄上户计自愿析居各另者,听从民便。” 清 曾国藩 《母弟温甫哀词》:“两逆党者,合併为一。” 郭沫若 《洪波曲》第八章五:“第四队的队长是 徐梓 ,是派到第八战区的,经过 河南 向 西安 一带活动。后来似乎和抗剧第三队合并了。”
(2).犹聚会。 汉 王粲 《杂诗》:“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 唐 韩愈 《与孟东野书》:“各以事牵,不可合并。” 清 顾炎武 《赠人》诗:“同在天地间,合并安可得。”
[和思故人]自居
自以为了不起,过分倚仗居傲
以先进自居
[和思故人]谪籍
亦作“ 謫藉 ”。古代登记谪降者的册籍。亦借指谪降者的行列。 唐 刘禹锡 《谢窦相公启》:“某一辞朝列,二十三年。虽转郡符,未离謫籍。” 宋 秦观 《治势下》:“登老成於散地,擢忠鯁於謫籍。” 明 叶盛 《水东日记·邹奕等诗文》:“今僕在謫籍中,年益以衰,身益以困,无復求伸之日。” 明 陈子龙 《寄郢中郑澹石座师》诗:“手持謫藉示上帝,欲追岁星归大荒。”
[和思故人]时名
指当时的声名或声望。 唐 韩愈 《举钱徽自代状》:“可以专刑宪之司,参轻重之议,况时名年辈俱在臣前,擢以代臣,必允众望。” 金 元好问 《自题写真》诗:“东涂西抹窃时名,一线微官误半生。” 清 周亮工 《悼元御兼怀仲侍》诗:“看尽飞鳶惊往事,好乘欵段谢时名。”
[和思故人]剡溪
水名。 曹娥江 的上游。在 浙江 嵊县 南。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 剡溪 。” 明 许时泉 《午日吟》:“我是箇 子猷 乘兴到 剡溪 ,你似箇 远 老忘情过 虎谿 。”参阅《太平寰宇记》卷九六。
[和思故人]北海
(1) 大西洋东北部一个浅海,位于欧洲大陆东北与不列颠岛之间
(2)
(3)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港口城市。著名渔港,工业有水产加工、贝雕工艺、电力、造船、机械、化学、轻工、纺织等
(4) 北京市的北海公园
(5) 中国北方的边区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左传·僖四年》
(6) 渤海
非挟太山以超 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7) 贝加尔湖。苏武居北海牧羊之所。今苏联亚洲部分南部的湖泊
乃徒武北海上无人处。——《汉书·李广苏建传》
[和思故人]意马
比喻难以控制的心神。 唐 黄滔 《六丈金身碑》:“值斯佛之成,斯会之设,俱得放心猿於菩提树上,歇意马於 清凉山 中。” 明 冯梦龙 《挂枝儿·天平》:“定盘星莫要生偏向,拿定你意马,对定你心肠。” 清 李渔 《巧团圆·认母》:“奇缘凑合难当耍,教人怎不驰意马。”参见“ 心猿意马 ”。
[和思故人]愁城
喻愁苦难消的心境。 北周 庾信 《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荡许愁门终不开。” 宋 周邦彦 《满路花·思情》词:“帘烘泪雨乾,酒压愁城破。” 明 王錂 《春芜记·秋闺》:“他那里宦海沉沦,我这里愁城遥远。” 鲁迅 《花边文学·零食》:“人而有心,真要‘日坐愁城’了。”
[和思故人]秋风
秋天的风
[和思故人]故人
(1) 旧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国演义》
(2) 古称前妻或前夫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从门入,故人(指前妻)从阁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谊,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对门生故吏既亲切又客气的谦称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后汉书·杨震传》
[和思故人]寄声
托人传话。《汉书·赵广汉传》:“ 界上 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晋 陶潜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诗:“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一:“ 党项羌 掠 回鶻 贡物, 遵诲 寄声誚让之, 羌 惧,即遣使谢,归其所掠。” 清 支机生 《珠江名花小传》卷三:“屡託人寄声邀予,因事冗未往。”
宋代,赵希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