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潘孟与·其七】作者:李之世 朝代:明代
[哭潘孟与·其七]哭潘孟与·其七原文
疏柳为衙草结庵,门开荒径亦三三。
诗催击钵飞毫和,辩送悬河捉麈谈。
儗介名山凭两屐,从酣巧鸟唤双柑。
风流转觉随波去,韵事于今遍海南。
[哭潘孟与·其七]诗词问答
问:哭潘孟与·其七的作者是谁?答:李之世
问:哭潘孟与·其七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哭潘孟与·其七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李之世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世
[哭潘孟与·其七]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覃韵
2. 孟与曾和余草堂六首。
[哭潘孟与·其七]参考注释
[哭潘孟与·其七]开荒
垦拓荒地
[哭潘孟与·其七]三三
(1).谓三乘以三。《宋书·律历志上》:“黄钟之律长九寸,物以三生,三三九,三九二十七,故幅长二尺七寸,古之制也。”
(2).童谣名。 宋 苏轼 《会双竹席上奉答开祖长官》诗:“算来九九无多日,唱着三三忆旧游。” 王文诰 辑注引 冯应榴 曰:“《唐书》童謡:打麦三三三。” 明 袁宏道 《法华庵同诸开士限韵》:“农人占九九,童子契三三。”
(3).指三三径。 清 曹寅 《寄题东园》诗之六:“桃坞下多蹊,三三别一径。”参见“ 三三径 ”。
(4).三同、三让、三虞的合称。《逸周书·酆谋》:“初用三同:一戚取同,二任用能,三矢无声。三让:一近市,二贱粥,三施资。三虞:一边不侵内,二道不殴牧,三郊不留人。王曰:‘呜呼!允从三三无咈,厥徵可因。’” 孔晁 注:“言三让、三同、三虞无违,言善徵可用以立功也。”
[哭潘孟与·其七]击钵
见“ 击鉢催诗 ”。
[哭潘孟与·其七]悬河
(1) 河床比两岸地势高的河流
(2) 瀑布
(3) 比喻说话或文笔流畅
口若悬河
[哭潘孟与·其七]麈谈
执麈尾而清谈。亦泛指闲居谈论。 宋 辛弃疾 《满江红·中秋》词:“更如今,不听麈谈情,愁如髮。” 宋 林景熙 《访僧邻庵次韵》:“寂寥午夜松风响,疑是神仙接麈谈。” 清 赵翼 《白须》诗:“麈谈助霏清玉屑,牙慧增吐艳雪花。”
[哭潘孟与·其七]双柑
见“ 双柑斗酒 ”。
[哭潘孟与·其七]风流
(1) 风采特异,业绩突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 才华出众,自成一派,不拘泥于礼教
是真名士自风流
(3) 放荡不羁
如此风流,竟以私奔方式完成一次不同凡响的婚礼
(4) 具有 * 特点或 * 上得到满足
风流小说
(5) 风俗教化
风流笃厚,禁罔疏阔。——《汉书·刑法志》
(6) 遗风,流风余韵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风度;仪表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唐· 杜甫《咏怀古迹》
(8) 风韵,多指好仪态
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红楼梦》
[哭潘孟与·其七]随波
(1).依着风波飘动。《文选·宋玉<高唐赋>》:“徙靡澹淡,随波闇蔼。” 刘良 注:“言林木繁茂,随风波而动。” 三国 魏 曹丕 《善哉行》:“随波迴转,有似客游。” 宋 汪藻 《小重山》词:“柳梢风急堕流萤,随波去,点点乱寒星。”
(2).比喻无原则地跟从他人行事。 唐 罗隐 《谗书·答贺兰友书》:“况僕求试京师,随波而上,逐队而下,亦有年矣。”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序》:“暨乎随波之流,摹仿太甚,为弊滋多。”
[哭潘孟与·其七]韵事
风雅的事,旧时多指文人名士吟诗作画等活动
这斗草之戏,虽是我们闺阁中一件韵事。——《镜花缘》
[哭潘孟与·其七]于今
(1) 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如今;到现在
[哭潘孟与·其七]海南
(1) 中国最南部的省,由海南岛和附近的小岛及广阔的海域组成
(2) 日本本州和歌山县的城市,濒和歌湾
哭潘孟与,明代,李之世